那些成功复学的抑郁症患者,他们的父母都有这5大特质

本文字数约:4943 字

阅读时间约:6 分钟



得了抑郁症、双相障碍的青少年很多,可为什么有的孩子康复很快,有的孩子却一直好不了?

这固然跟每个孩子的病情不同有关,康复速度难以一概而论。

但另一方面,这跟孩子确诊后,父母具体的做法有很大关系。


我们临床中主要接诊青少年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成瘾疾病的患者。由于我们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尤其是以系统化深度催眠下心理干预为主的诊疗模式,我们会花较长的时间和患者、父母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求医过程和心路历程。这是我们跟主流大医院精神科非常不同的地方之一。

在这过程中,我们发现康复得比较顺利的孩子,其父母的做法和性格特点有一些共性。那反过来,那些康复得相对较慢、较曲折的孩子,其父母往往就缺乏了这些特质。

当然,我们这里说的并不一定得是患者的父母2人,而是父亲或母亲,也就是至少其中一名家长。

而且,这些积极的特质不一定是家长本来就有的,很多人是在孩子患病后才逐渐具备的。这对孩子加快康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他们真的做到了家长和孩子共同提升。

这些特质到底是什么?今天这篇文章就总结一下。希望能帮助家长们积极反省:孩子的病反反复复,是不是因为我们当父母的还没做到这几点?


01

对孩子的痛苦有同理心


第一点,家长对孩子有较强的同理心。


孩子患了抑郁症之后是非常痛苦的,内心十分压抑。他们一想到过去就失落、愤怒,一想到现状就自卑、绝望,一想到将来就迷茫。他们甚至觉得自己并没有资格想将来。

还有那些因暴躁易怒、大发脾气而被诊断双相障碍的青少年。从我们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DT)来看,他们并不是典型的双相,而是被过度诊断的“泛双相化”。

对比起没有明显暴躁易怒的孩子,这部分患者遭受过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更多、程度更严重,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也更加剧烈。

如果父母能更有同理心,能感受到孩子这种表现背后的极端痛苦,他们也就更容易作出正确的应对。比如利用语言或肢体动作与孩子共情,倾听孩子的心声,帮助孩子尽快把情绪平复下来,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修复亲子关系。

我们分享过一篇患者母亲的自述,她的孩子被诊断为双相障碍,吃药效果不理想,休学在家很长时间,也没有接受过我们的心理干预。但认真看了我们的文章和视频后,她和丈夫学会了与孩子共情,很好地平复了孩子的情绪波动。

有一次,她儿子独自在家,其大量心理创伤突然被激活,想起以前父母对自己的忽视和否定,激动起来把电视砸了。

孩子父亲回家后,什么话也没说,默默把现场收拾了一下,又给儿子端了杯水。

孩子问父亲,我砸了东西,不生气吗?因为换了以前,他早就挨揍了。

可孩子父亲说:“你摔东西的时候,肯定是你心里很难受的时候。如果砸东西能让你好受些,这些东西算什么,我儿子感觉好点就行。”

儿子一下感动得抱紧了父亲。后来这父子俩的关系好得像铁哥们一样,孩子的康复也很快,不久就顺利复学了。

所以,家长的共情能力非常重要,非常有利于孩子的负性情绪快速地平静下来,恢复理性。

那缺乏同理心的父母会怎样?他们没法理解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还可能错误解读,认为孩子得病之后更叛逆、更反常了。有的故意无视,有的更加严厉地批评、指责孩子。

孩子得病了,所有的父母都很痛苦、很着急,很想孩子快点好起来。有同理心的家长往往是朝着对的方向努力,修复亲子关系和孩子的心理创伤。

而缺乏同理心的家长在对孩子造成伤害的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深,孩子的病情不断加重,甚至形成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最后表现出各种严重的精神心理症状。

02

积极学习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


在同理心方面,母亲出于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感,很可能会稍强一些。但这也不是绝对的,上面例子中的父亲就很懂得共情。

除了个人成长经历导致的性格特点之外,同理心与科学精神心理学的知识储备也有关。家长懂得越多,就越能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规律,也越能意识到自己的认知边界,与孩子相处时更加谦卑、平和。

如果家长认为自己的同理心比较弱,难以与别人换位思考、理解别人的感受,甚至给人感觉很固执、偏执、听不进意见的话(不排除有可能是偏执型人格障碍),那更加建议多学习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

比如抑郁症、双相障碍的知识,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青少年儿童的心理活动变化规律等,这都有利于提高同理心。

这就说到了第二个特点:家长愿意积极、主动学习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


很多人觉得孩子病了,那就带他们去看医生,遵守医嘱接受治疗。如果还要加上心理,那就给孩子找个心理咨询师,双管齐下就行了。

有部分精神科医生也持有这种观点,认为医生就相当于飞机的飞行员,患者、家属就相当于乘客。乘客坐上飞机后遵守规矩、耐心等待到达目的地就行了,不用知道飞机员是怎么开飞机的。

对于部分躯体器质性疾病,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但对于精神心理障碍,还真不是这么一回事。

抑郁症、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并不光是临床医学问题,除了涉及精神医学外,还涉及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可是绝大部分精神科大夫只懂精神医学,主要手段就是靠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

可是这两种治疗方法往往无法彻底解决患者的问题,有的没有明显疗效,甚至副作用超过了积极作用。

而且国内精神科医生紧缺,平均分给每个患者的时间也就10分钟左右,很多注意事项医生根本来不及讲。有时,不同专家之间说的还不一样,家长非常懵圈。

至于心理方面,目前的情况也不乐观。获得证书的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很多,但真正有能力的、掌握科学高效方法的人非常少。尤其是容易恶化亲子关系、极不适合青少年患者的精神分析流派,在社会上仍非常多见。

所以,“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人员做”,这种想法很美好,但目前在国内外的精神心理领域还远远做不到。父母一定要看清现实,不要把孩子康复的希望都寄托在精神科医生和心理从业人员身上。

而且,孩子为什么会得病?通过我们的临床发现,尤其是大量的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经验,很大一部分原因与父母的不当教育有关。

最常见的是父母对孩子造成了叠加性心理创伤,导致孩子的负性情绪和扭曲认知不断恶性循环,最后呈现出学习障碍和抑郁症症状。


还有的是父母或其他家人反复对孩子过度夸奖,形成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导致孩子在情绪较好时过分自我肯定,甚至有自负心理,最后导致典型的轻躁狂/躁狂发作。


只有父母通过积极学习,对此有所意识,改变家庭教育方式,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还没有副作用。而这是吃药、做物理治疗所难以实现的。

在这一点上,大部分患者家长其实站在同一起点上。

很多患者的父母是我的同行,也是医生,但他们对精神医学了解甚少,心理学更是不懂。有的家长是老师,教学业务一流,但对孩子的心理一无所知。

有时候反而因为这些家长自身很优秀,或职业特性使然,他们对孩子更加严厉,难以扭转观念,自我反省的程度更低。他们更加需要从零学起。

所以,无论家长是什么文化水平,无论过去多么“无知”,只要有了学习的意识就是进步,就是孩子加速康复的开始。

03

懂得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


第三点,不唯上,只唯实,懂得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


上面说过,抑郁症、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涉及到多个学科,但大部分精神科医生只懂精神医学。

但与此同时,精神心理障碍的诊断权和大部分话语权就掌握在精神科医生手里。

所以无论是社会大众、主流媒体,还是上层人物,都习惯性地听权威精神科专家的,要找就要找最大的医院、最有名的专家。

这不是不行,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不断学习、对疾病诊疗形成更全面认知的必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确实有部分患者逐步康复了。

可问题在于,如果看了很多医院,孩子的病还是解决不了,那父母就应该学会进行更多的独立思考和判断了。

很多父母带孩子看的医生多了,就会发现一些“问题”:

为什么医生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下诊断?这过程好像没有想象中的严谨啊!

怎么不同专家说的不一样?都是权威的、很有名的啊!到底听谁的呢?

他们很快就发现精神心理障碍跟一般的器质性疾病有很大不同,不是通过生化检查就能发现病灶和准确诊断的。精神科医生下的诊断更像是代表这个学科、或只是个人给孩子贴的分类标签,但不代表问题的全貌和本质。

他们不一定知道什么是症状学诊断、病因学诊断,但明显感觉出了精神医学的局限性。

到了这个阶段,他们会更加有意识去了解孩子的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拓宽认知边界;对大专家说的话有更理性、客观的判断。然后逐渐豁然开朗,对孩子患病的心理根源、过程有了一些分析,并开始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帮助孩子加快康复。

有时,我们会针对明星、名人患抑郁症写一些分析文章,有些网友留言:

“想不明白,这些人不缺钱不缺资源,怎么就不找最好的专家呢?”

这就很可能是“唯上”思维,只认专家的所谓级别,以为找最权威的专家就能解决问题了。可是,大众所知的国内最权威的专家也只代表精神医学啊!而心理专家也不见得临床心理经验丰富,即使经验丰富,更多也是从外显记忆层面了解并分析人的心理啊!

04

善于将另一半拉到治疗同盟中


第四点,善于将另一半拉到治疗同盟里,或至少不成为绊脚石。


虽然说父母2人的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对孩子康复都很重要,但在现实中,往往是其中一方先开始改变的。

这一方多见于母亲。这里没有贬低父亲的意思,这往往有家庭夫妻分工、男女性格特点的客观因素。

很多母亲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了,无奈另一半还秉持原来的教育模式。又或者夫妻双方还是忍不住互相指责、冷战,家庭气氛压抑。这都是孩子的情绪波动、病情反复的原因之一。

这时,母亲懂得把另一半拉到自己“阵营”里,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也作出积极改变,这就非常重要。在理想状态下,父母一起形成合力,孩子的康复速度会大大加快。

可如果母亲经过努力,或出于对另一半的了解,认为改变孩子父亲的可能性不大,那起码要帮助孩子与父亲适当的隔离,充当孩子和父亲之间的调停人。

而且,母亲更加要注意与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走进孩子的内心。即使没有爸爸的理解,孩子起码知道我还有妈妈这个坚强的后盾。

我们遇到过的不少患者母亲就是优秀例子。她们为了降低另一半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付出了很多,有的甚至可以说是“忍辱负重”。

有位患者乐菱仍在康复期,但父亲自我反省不足,甚至跟患者母亲闹离婚,对妻子破口大骂。但患者母亲处理得很理性,不但照顾了孩子的感受,还解决了婚姻危机,最后丈夫在自己潜移默化下,终于改变了对孩子的态度。

05

坚定地走合适孩子的康复路线


第五点,找到合适孩子的康复路线后,迅速、果断、坚定地贯彻下去。


孩子刚患病时,家长焦虑、无助、不知所措,在寻医问药的过程中走过“弯路”,这都非常常见,也完全可以理解。

但学习了科学精神心理学知识后,与孩子改善了亲子关系之后,家长一定要尽快选择适合孩子的、孩子也认可的康复路线。不宜抱着侥幸心理一拖再拖。

最常见的是孩子患病休学后,因暂时脱离了学校负性刺激环境,父母的要求也暂时放松了,孩子的情绪比较稳定,甚至表现得非常正常。

很多父母以为孩子的病好了,擅自减药停药,不复诊,也不找办法解决心理根源和学习障碍的问题,甚至又恢复对孩子的严厉管教。

结果孩子后续复学失败,或遇到亲子冲突等负性应激事件时,情绪状态一落千丈,病情复发了,甚至比之前还严重!

所以,如果家长认准了正确的方向,一定要及时采取行动。不然孩子的病反反复复,很容易错失了宝贵的成长阶段,孩子也会越来越绝望。

总的来说,以上总结了家长能帮助孩子加快康复的5个要点:

  • 家长要有同理心。

  • 愿意学习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

  • 不唯上,只为实。

  • 善于引导另一半也作出积极改变,或至少不成为绊脚石。

  • 找到合适孩子的康复路线后,迅速、果断、坚定地贯彻下去。


而这5点又与第2点息息相关。如果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理解孩子、改善亲子关系、选择正确的康复路线就无从谈起。

就像我在文章前面说的,康复得比较顺利的孩子,其父母的做法和性格特点有一些共性。

但这些共性不是与生俱来的,很多父母是孩子患病后、在药物治疗不佳的情况下才积极想办法,然后慢慢具备的。


无论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主动学习,积极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帮助孩子加快康复都不会迟!

文:晴日心理何日辉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