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不舒服,是不是我想多了?|躯体化症状科普

作者:白岛岩心研究组
来源:微信公众号:白岛岩心(ID:whiteisland_2017)

“经常胃痛和脖子痛,去医院看也没有问题,是不是我想多了。”

 “大家都有头疼脑热,怎么就你事儿多?”

比生病难受更让人揪心的

可能是明明身体上感觉到不适

却始终无法在诊断中找到确切的原因

有时候没有原因的身体不适

可能并非是医术不精或是疑难杂症

更有可能是一种心理压力的外化表现

一般在临床上被称为“躯体化”现象


01

什么是躯体化?

躯体化,是一种身体对于心理压力的反应,它的表现是个体常常会感到身体上的不适,但同时往往难以检测出实际的器质性问题(EX. 常常感到为胃痛,但检查后并未发现胃部有任何异常或病灶)。或是对于自身健康症状的判断和反应远远超过了实际检查的结果(EX. 感到颈椎疼痛难以坐下,但检查后发现颈椎只有轻微疲劳,并不应导致严重障碍)。


这种反复不定,又难以直接找到原因的不适感,会导致个体频繁的寻求医疗支持和检查,从而带来经济和精神状态上更大的压力。在一项美国的研究中,5.2%的医院患者,都被确认存在“非生理性症状”。

02

躯体化的常见症状

常见的症状表现为背部,脸颊,头部,胸部以及肌肉的疼痛,同时会产生疲惫,眩晕,呼吸急促。而另一些症状则较为少见,表现为身体机能的错乱,或是突然出现从前未有的过敏症状。


躯体化并不意味着患者没有同时出现生理性疾病,反而躯体化症状常常与身体疾病一同出现。同时,这些患者往往有更高的抑郁几率,以及更多对于生理症状的担忧,并且表现出更多的焦虑


躯体化的患者所表现出的状态就和他表现出的身体症状一样各不相同。然而,他们都表现出一个共同的特性,即对于压力和情绪表现出强烈的身体生理反应,而非认知反应。

03

出现躯体化的原因

#1 发展和学习因素

成长过程中学习将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不适反应,并将这这种反应解释为问题。以及在家庭环境中,一般如何交流生理上的不适,是否以语言的形式,又或是以非语言的形式(比如肢体表达)。研究表明,经历更多其他家庭成员身体不适的儿童,更容易发展出躯体化的表现。

同时儿童时期身边成年人也可能对躯体化起到“榜样”和模型的作用。儿童往往从父母身上学习到如何表达身体不适的感受。而在儿童时期对于身体不适的表达,可能让他们受到了更多过去没有的注意力和奖励,或是避免冲突和矛盾,从而使躯体化成为一种应对情绪压力和事件的方式。

#2 压力事件


丧失、恐惧以及长期压力都可能成为躯体化的诱因。比如身体疾病、受伤、关系破裂,见证死亡等等。这些事件一般与忽然出现的短暂而强烈的躯体化相关,并且较为容易确认。

而长期的躯体化,一般包含患者和家庭、社会系统之间复杂的关系。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每个个体都有对于身体感受关注的不同等级:神经质人格(Neuroticism,心理学中的一种基本的人格特质。这种人格特质的特点是人比一般人更容易情绪化,情绪波动更大,抗压性较差)的个体倾向于采用躯体化作为面对人生重大事件的方式,比如心理需求和冲突、内疚感和愤怒和低自尊。

长期躯体化的另一种原因则是在过去扮演生病的角色使他们获得了关注和支持,并避免了社会和家庭义务家庭成员和医生的反应可能会加强这种躯体化倾向

#3 社会经济因素


产生躯体化症状也可能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譬如在一些文化中强调男性刚毅的社会性别期待,这让一些个体很难在情感上释放和抒发自己的压力,而这些无处可去的压力就转化为了另一种生理形式发泄出来。


在另一些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由于人们缺乏对于心理疾病的认识心理压力更倾向于表达为身体上生理的不适。

04

躯体化与其他心理疾病的关系


抑郁


躯体化常常作为其他心理疾病的并发症存在,抑郁是较为常见的躯体化诱因。四分之三的抑郁患者都存在躯体化的现象。这就导致许多人在最初寻求医疗支持时并未能及时得到适当地诊断。疼痛是随着抑郁出现的常见反应。


焦虑


躯体化是焦虑的常见表现,比如惊恐发作、胸口疼痛,头痛,眩晕等等。同时这些症状会导致恐惧以及对身体疾病的不断怀疑和担心。这些想法同时又再次加剧了焦虑的症状。并且焦虑往往会导致患者在确认不存在生理疾病后,仍然频繁的寻求医疗支持。焦虑所导致的躯体化,一般是由于对于身体不适的选择性关注,以及更高度的觉察,这些导致个体对于自己健康状况的认知产生了负面的偏差。


05

躯体化的不同表现

#1 持续时间

躯体化可能是暂时或持续的。短暂的躯体化相对较为强烈,一般发生于一些较为重大的个人丧失或是冲击事件之后,这样的症状一般会随着时间自己消失,或是在医生确认个体并消失。相比之下,长期的躯体化一般是周期性,频繁出现的症状,并伴随着部分社会机能的丧失。无生理疾病后

#2 对躯体化的情绪反应


面对躯体化的情况,个体的情绪反应也不尽相同,在感受到自己的躯体化症状后,由于个体的差异,存在从“毫不在乎”到持续恐惧以及对死亡的持续忧虑的不同维度。

#3 描述感觉的程度


一些表现出躯体化的患者无法描述出不适的具体感受,而另一些则可以较为清晰的描述出躯体化不适的位置和具体感受。


06

躯体化的“矛盾”——精神和身体之间的循环

躯体化是介于主观和客观之间的一种“疾病”,尤其对于长期躯体化的患者来说,这种矛盾尤为明显。一方面,他们确实感受到身体上的生理不适,以及心理上的情绪低落,但他们却很难得到周围人相应的支持和回应,他们表达出的不适与身体的实际状况并不成正比,同时由于他们无法从医生处获得与自己的感受相符的诊断,这导致他们医生信任的缺失以及反复确认。这很容易造成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矛盾,以及患者与家人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往往会将患者推入一种更为孤立和缺乏支持的状态。

07

What to Do?


●  确认躯体化的原因


首先,需要尽可能全面而详尽的身体检查,并且确认患者身体的不适确实并非由生理原因引起的。当确认患者的身体并无疾病后,应该确切的告知患者,并将治疗重点转向心理方向的诊断。

在心理诊断中,则需要进一步排查躯体化是否是焦虑或抑郁的并发症状,如果是并发现象,则需要更加针对焦虑和抑郁进行适当地干预治疗。

●  个体调节

如果个体被确认为长期躯体化,则应该更注重患者与医生的关系,以及与家人的关系。在面对患者表达的身体不适时,不强调治愈疾病,而仅仅为更好的生活功能提供支持。


●  干预方式


团体或个体的心理咨询也是对躯体化症状有效的干预方式。在缓解个体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同时,重建个体对于压力更健康的应对方式。

同时,抗抑郁和焦虑的药物也能对一些患者的躯体化症状产生缓解的作用。

参考文献:
LIPOWSKI, Z. J. (1988). Somatization: the concept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45(11), 1358–1368. https://doi.org/10.1176/ajp.145.11.1358

作者简介:白岛岩心研究组,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白岛岩心(ID:whiteisland_2017),由交大、复旦、哥大、纽大等海内外高校硕博学生和专业咨询师创立,致力于打造专注高校学生心灵慰藉和情绪管理的心理健康服务创新平台,将心理服务普惠化、大众化,让更多年轻人触手可及。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