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谈谈规则感:规则到底要怎样去自然建立

我们身边肉眼可以观察到的小区里的3-6岁的孩子们,每一个都是性格各异,年纪很小却又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看起来可爱,养育起来却是隐藏着各种苦恼,人畜无害的外表下也拥有巨大的能量在里面,仿佛是台永动机不眠不休。

有的家长就说了,这些孩子呀看起来是挺可爱的,但是实际上养起来确实糟心又费力,怪不得很多90后都不结婚不生小孩了,有看过一些研究结果,小孩子的心率恢复速度比大学生、运动员更快。而且从研究中也可以发现,小孩子也能更快消除各种活动所导致的肌肉疲劳,所以孩子们通常会比较闹腾,不太可能会出现像是成年人那样的累丑现象。

孩子们的闹腾与精力过度充沛、缺乏规则感等现象容易让大人们身心疲惫,大人们从上班场所回来后,又要去面对孩子的各种需求与规则感的缺失,的确可能让人容易怀疑人生。

缺乏规则感可能是所有孩子都会存在的问题,如果孩子一生下来就存在浑然天成的规则感,或许这才是真正奇怪的地方,他们不停地奔跑、不断地争吵、情绪化耍脾气、不愿去学校、哭泣、大声的尖叫喊叫、各种跺脚、坐不住……..都可能让他们身边的家长还有老师们感受到内在的各种不舒适。

在孩子们表现得非常歇斯底里的时候,去管教我们的孩子们往往是非常无力的,因为孩子们的情绪已经到达了一种满溢的状态,需要更加稳定下来才可能听进去父母想要说的话。

通常来说有点孩子的房间在周末都是各种混乱,家长如果没有平时就去提醒他放好自己的物品,那么就很难去让自己放轻松,其实让孩子们管理好自己的物品摆放也是一种自律规则的养成。

孩子们告别了乱七八糟才是真心解放了父母,我们所认可的纪律是教导人们通过更加文明的方式来做人做事,纪律本身不是最终的目的,通向文明的传承才是我们需要去好好认可的价值观。

毕竟当下吹捧个人主义与自由享乐的时代,纪律的重要性越来越被边缘化,一个人如果没有懂得规矩,就很难去尊重其他人,比如说我们可以学会等待,学会团队协作,沟通时换位思考,科学创新,艺术灵感,还有为了个人的荣誉而奋斗,未来领导力

孩子们有自己所认可的行为模式,但是家长在旁边也要去做好相应的引导,3-6岁的孩子正是主动性心理特征非常强烈发展的时刻,同时他们的内心都还不是特别稳定,如果有时候他们的行为做得有些超出了接受范围那么,最好还是要对他们进行一些温柔而坚定的提醒呢。

比如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值得被尊重,要学会等待,做的不好就会有惩罚,有后果,怎样做才能让自己更加清楚内在的那些需求,怎样做才能够两全其美。

在面临很多矛盾的选择的时候,也可以适当看到孩子的一种道德发展的水平,有时候孩子会按照功利或者惩罚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后期他们就可能通过『好孩子定向』来约束自己呢。

也就是说孩子们的成长其实不仅仅是随着时间慢慢自动积累的,同时也需要父母老师来无条件地爱他们,并且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任何事情都不能过度,惩罚太多让人畏惧,奖励太多让人失去分寸,规则太多让人中规中矩,放纵太多又容易出现各种溺爱。

有时候那些被溺爱的孩子可能会在去学校的时候上演各种抗拒上学的戏码,比如说想要妈妈,或者说害怕大灰狼,这个时候不能对孩子大声叫喊,需要注意去耐心解释,上完课就可以见到妈妈了,而且表现好的话才可以让妈妈更加高兴。

除此之外,还需要通过丰富的课堂教具来吸引她的注意力,让她能够真正去爱上课堂环境,让她感受到小伙伴们的热情。也许有的孩子就是无意识地想要其他人来哄她,这也是我们可以去注意到的层面。

哄了之后仍然需要给孩子一些规则, 比如说,你的孩子喜欢经常看电视或各种撒娇抗拒上学,你担心她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或者说后期会越来越让人感觉心累,那么就要明确说明下次不可以这样。

如果再那样抗拒或者故意耍赖,那么就要失去一些自己已经得到的玩具,或者丧失睡前故事,失去某些她喜欢的活动。

注意这种规则感的建立必须是非常严肃的,并且必须要去遵守,当然孩子做的好的地方也需要去好好去表扬,建立在孩子做得对的基础上去不断强化那些正确的行为。

比如有的孩子自律性非常强,在七八岁的时候就会自己拍照拍视频来进行学校安排的合理的复习预习的打卡,减轻了父母的负担,孩子也可以通过这种习惯来更加清楚自身的职责所在。这个时候其实就是非常好的去鼓励他的时刻并且来适当给予物质、玩耍、陪伴、精神鼓励等奖励的时候。

我们需要明白对于孩子的纪律应该是包容同时又坚定的,包容但是并不纵容,这个纪律首先父母要非常认同,在学校老师也要非常认同这个纪律才能上下齐心呢。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学校的老师又是专业的教育者,在培养孩子的规则感纪律感的时候我们仍然需要看到孩子做错事情的后果是什么。

这个后果可以是正惩罚施加某些他不喜欢的,也可以是一些负惩罚,那么他就会更加清楚这件事情应该怎样做才是更好的。有时候我们会认为对孩子大喊大叫并发出命令呵斥会比较好,但是这种情况会让孩子更加叛逆。

那些被过度严格管教的孩子要么更加叛逆,要么就唯唯诺诺走向了另一个不会表达自我想法的极端,很多语言暴力与肢体暴力也容易在家庭中出现。

所以为了避免某些不舒适的情况出现我们仍然需要去清楚地去理解自己的孩子。理解孩子的行为可能蕴含其他深刻的需求,比如有的孩子不愿意上课,厌学,或者是想妈妈,或许因为老师的课堂并不有趣所导致的呢。

这就是老师需要去反思的地方,同理父母也需要以身作则,更加去清楚施加在孩子身上的事情自己也需要去完成,如果想要树立积极的榜样,最好是从自己做起。

而且对于这个纪律选择需要保持始终如一,让孩子能够清楚知道这件事情非常重要,我们在约束孩子并且不断施加文明的力量的时候也需要注意到教育并不是控制,很多父母或者老师可能都会陷入控制的漩涡。

在一些无可厚非的事情上面也给予太多控制是不太合理的,也许我们会听到有些父母这样说:“我试着给孩子定规矩,但是他就是不守规矩。我已经解释过错误行为的后果,但是似乎就是不管用………..”

很多父母发现自己的管教行为已经陷入了无能为力的阶段,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规则与后果是否设置合理,是否足够清晰。也许每个孩子都有专门属于他的一个点。

然后这个点上面他就是会更加上心,比如上课开小差、乱扔拖鞋那么电子游戏就要被没收,这也是他需要去强化的一个概念,做错了行为就需要有后果,同样的做得好就可以有奖励

教育的教化过程仍然需要不断更新,让知识跟着时代一起进化,紧跟素质教育与快乐教育的大趋势,在鼓励奖励与后果惩罚的不断平衡作用下,增加孩子规则感、减少违抗叛逆行为和改善亲子关系方面是比较有效的。

文:ZHUQIANG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