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女友吵架,一般误会是从哪句开始的?

文:时差大叔
来源:心理0时差(ID:PsyTime)
原文标题:跟女友吵架,一般误会是从哪句开始的? | 大叔问答 Vol.06

读者提问


昨天女朋友跟我闹了别扭,好不容易哄好了,陪她去逛完街,我问她吃什么,她说 “随便”。我以为她又生气了,搞得我也郁闷得很,就问她“我又做错了什么,你又生气了!”结果被她骂了一句: “你有病吧”。


我一听更委屈了,接着我们就爆发了争吵,闹得连饭都没吃。后来她跟我说“随便”是真觉得吃什么都可以,可我觉得她明明就是生气啊,这种误会经常发生,真是觉得女友心猜不透啊,大叔有什么好建议吗,给我支支招吧。 

大叔回答

看完你的苦恼,坦白说我被逗乐了,这真是很普遍的人类的烦恼啊,看似鸡毛蒜皮,但就是让人鸡飞狗跳,情侣之间的吵架大多都如此。


误会是沟通中常见的现象,其实只要是人跟人打交道,都难免误会。今天大叔翻出一篇旧文,来试图回答一下“误会的3大原因”,以及如何沟通才能减少这种误会。

希望对你有帮助。


NO.1 

导致误解与被误解的3 大原因

1. 透明幻觉 Transparency Illusion 


大多数人都存在一种幻觉,觉得对方能理解自己。 “我不说你也懂”、“我都说了那么多次了,他肯定能懂”。 因为带着这种错觉,我们不会花时间去确认,是否对方真的理解对了。作为信息接收方,好比这个男朋友,他也以为自己懂女友的心思,就下结论了。[1]

这种错觉,往往就是误解的源头。 


就算是吵架的时候,我们自以为在努力解释,但这不等于我们真的离 “自我透明化” 更近一步了,因为我们的解释是自己主观理解的努力,可能从一开始就没能和交往的人调频一致。 


在职场沟通中也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领导觉得任务交代清楚了,你也觉得自己明白了,做完却发现差别很大。

2. 归因错误 Attribution Error 


再来看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家有一套 “归因理论”,专门研究我们对一个人的言行的解释方式 —— 也就是说,当你看到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时,你要如何找到对方说这句话、做这件事的原因? 


归因理论一共涉及三大维度,而跟人际交往中的 “误解” 关系最大的,就是第一个维度:


 —— 内在归因 Internal  VS  外在归因 External 


研究表明: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对眼前这个人的言行进行内在归因,而忽略了同等重要的外在归因。 例如,当约会时男生迟到了,女生经常会对男生进行内归因认为 “他不爱自己了”,而不会进行外归因认为是诸如加班、堵车等原因。

这种归因错误实在杀伤力太大,因此心理学家将它命名为:「基本归因错误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2] 


3. 诺贝尔奖得主卡尼曼的 “双系统理论” 


卡尼曼教授认为:人在接收到另一个人传递给自己的信息时,大脑中会有两个系统、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他没有给这两个系统起什么特别的名字,而就叫 “一号系统(System 1)” 和 “二号系统(System 2)”[3] 


一号系统是我们的大脑会默认启动的模块,它依赖我们与生俱来 + 这一辈子由人生经验和阅历沉淀下来的思维风格、思维模式,快速、高效、也省时省力地为我们完成信息处理工作。 


比如,当你在回答 “2 + 8 = ?”问题时,相关信息就会被你的 “一号系统” 默认处理,简单快速,不费吹灰之力。 


但假设你接到的题目是 “11 × 5 + 100 – 0.99”、,虽然这道算术题靠心算还是可以正确完成的,但这时候的你,就必须要耗费心力启动 二 号 系 统,来帮助你的大脑调动一切必须的资源、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深度处理、解决问题。


在人际场合,也是一样:一号系统永远是我们默认的第一选择,而刚才我们说到的、一号系统依赖的那些思维风格和模式,就很可能是刚才说到的那些 “认知偏差” 和 “归因错误” 一路错到现在的产物。 


所以你会发现,你很容易利用一号系统判断她说“随便”是她生气了,而没有用二号系统判断可能是其它原因。 


OK,说了那么多可能导致误会的原因,其实我们也就离 “避免和化解误会” 更近了一步。下一个章节,大叔就来谈谈,3 个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也许并不简单、但只要你用心尝试、就一定会有收获的沟通妙招。 


“理解很难,但真诚自有它的价值。”


NO.2

“理解很难,但真诚自有它的价值”

心理学家给我们的3个建议

说白了,无论是误解还是理解,都是人际沟通。而沟通,必定是两个人的事情。 


真诚的表达虽然有时候会被误解、会遇到阻碍,然而最重要的,还是背后那颗真心本身。 


上面我们已经反思了几个导致误会的因素,现在让我们带上真诚、也带上尊重,试着做到下面几件事。久而久之,你会发现意想不到的微妙变化~ [4][5] 


1. 说话之前,先听。不是被动去听,而是主动聆听。 


有多少人,在别人说话的时候,心里其实早就想好了要怎样回复对方、早就决定了对方是怎样的人,但只是为了让自己 “看上去很有礼貌”,所以只是在默默等待对方说完,然后就把自己早就设计好的台词说出来?


真正的 “在表达前、先倾听”,是应该放下自己对这个人、这件事任何预先做好的假设、拒绝任何先入为主的思维,甚至要做到从对方的言语、行为中,重新审视自己对这个人、这件事的认知。 


例如,当另一半因加班导致约会迟到时,先放下 “对方不重视我”、“ta觉得工作比我重要”等预设,耐心倾听对方的解释。 


2. 不确定自己是否 get 到准确信息的时候,先重复。 


重复,不是让你把对方的话语背下来复述一遍,而是通过刚才的仔细聆听 + 认真消化 + 二次理解,把自己最终的理解结果表达给对方。 


这样做,能够帮助你和对方、就彼此的表达和理解,调频、校准。 


例如,当女朋友说 “随便”时,你可以问对方 “你说的随便是生气了,还是真的觉得吃什么都行呢?” 


可能女朋友就会进一步阐释清楚她的意思,而不会陷入争吵和冲突中了。 


作为信息的传递方,也是一样需要努力的。当你在说话做事、或是通过肢体语言和表情神态传递了一些信息之后,对方如果向你进行复述,那你一定要珍惜。这是你可以确认对方是否有 get 到你的绝佳机会,而愿意这样对理解作出努力的人,也是绝对难得的好伙伴。


3. 说话多用 “我”,而不是用 “你”。 


永远记住:你不在别人的生活里,别为别人代言,哪怕你(自认为)你多了解对方,但我们也已经认识到这份认识可能有多少错误和荒谬。 


在表达感情、陈述推测的时候,尽量用 “我” 开头(特别是在动词前面): “我觉得我现在的感觉是……” “我的理解是,你现在为这件事感受到的情绪是悲伤多过愤怒”…… 


你能为自己代言,而且你要多表达自己。同时,你虽然不能为对方代言,但大叔鼓励你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谈谈自己对对方的理解。

我们来试着比较一下,下面两句话的区别: 


“我觉得自己受伤了,因为刚刚聊天时你声音特别大像是在吼我,这对我而言是很不尊重的行为。”

“你伤害了我,刚刚聊为什么吼我,你不尊重我”。 


后者不仅未必正确,而且无法帮助对方理解你真正的想法,更糟糕的是,这会让你们的沟通进入 “你谴责对方、对方需要 防 御 或 反 击” 的模式,这样只会让你们离真正的彼此理解越来越远。 


记住:你就是你,你只为你自己代言。你可以说对方的言行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但必须是从你自己出发。而做到这一点的一个好办法,就是说话尽量以 “我” 开始。

References / 参考资料:

[1] Gilovich, T., Savitsky, K., & Medvec, V. H. (1998). The illusion of transparency: biased assessments of others’ ability to read one’s emotional stat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5(2), 332.
[2] Jellison, J. M., & Green, J. (1981). A self-presentation approach to the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The norm of interna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0(4), 643.
[3]Kahneman, D., & Egan, P. (2011). Thinking, fast and slow (Vol. 1).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4]Kimberly Key on Psychology Today (2015). How to Resolve a Misundertanding.
[5] Emily Esfahani Smith on TheAtlantic.com (2015). Mixed Signals: Why People Misunderstand Each Other.

作者简介:原文作者时差大叔,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心理0时差(ID:PsyTime),有趣的心理科普、前沿的心理动向、专业的心理研究,网罗全球,没有时差。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