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心理学丨盘点奥运赛场上运动员们的 “幸运符”

文:时差少女
来源:心理0时差(ID:PsyTime)
原文标题:吹球、鸭子发卡、喊脏话…… 都是运动员的 “幸运符” | 盘点奥运赛场的 “趣味心理学”

最近,奥运会的新闻占据了各个平台的各个角落,有关奥运会的讨论更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 


心理学家们曾开玩笑说,奥运会是最丰富的研究素材,在这里能捕捉到一大笔实验数据。 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 

本期快报挑选了几个发生在奥运会期间的很有趣的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下。

 01 

吹不吹球,是个问题


受疫情影响,东京奥运会制定了一些独特的 “防疫新规” 。其中,针对乒乓球的两项规则是 “禁止吹球擦桌” 。 

这个规则一出台,就有网友为运动员操碎了心, “要命,这条新规别给孩子整得不会开球了。” 

虽然我们的运动员表示不会因为规则影响比赛,但男单比赛时, “许昕欲吹又止” 和 “马龙吹手” 两个新闻还是引发了大家的讨论。

 究竟“不让吹球”对运动员有没有影响呢? 


刘国梁主席曾经在赛前采访时就表示:“会有影响,运动员的备战是极其艰难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吹球”、“摸桌”可以说是一种“启动器”,它可以帮助运动员们的身体想起下一步的动作,更快地进入比赛的节奏中,从而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和控制感,缓解压力。 


另外,运动员在赛场上往往需要精神高度投入,甚至达到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心流”,而研究发现,自我中断某些习惯性动作,会打破这种心流状态,需要运动员投入更大的认知资源去调整自己。[1] 


但从比赛表现来看,我们运动员确实抗住了压力,发挥出色。只能说运动员们不仅要技术过硬,还要在心理上足够强大,可见他们在训练中付出了多少的努力啊!


 02 

运动员C预言:骂脏话也能赢球

相信不少网友们都见过下面这张表情包。这个可爱的女孩子叫陈清晨,在最近的羽毛球女双比赛中,她和她的搭档贾一凡凭借默契和实力一路闯进了决赛。


她们对决韩国队的那场比赛被不少网友戏称 “看过最欢乐的女双比赛” ,这场比赛一开始是稍微落后的,直到第二局开始,两人才逐渐进入状态。 


此时,戏剧性的转折点发生了。大概是实在受不了韩国运动员的鬼吼鬼叫,在向裁判申诉无效之后,每次得分,陈清晨都会昂起额头,朝着东京的天空嘹亮地喊出一句脏话。 


随着比赛进入决胜局,她的搭档贾一凡也被她感染,两个人一边互动一边在每次赢球时大喊,这些呼喊仿佛成了一首凯歌,最终带领她们取得了胜利。 


运动员在场上的“战术呐喊”有什么作用呢? 


跟吹手原理一样,大喊也是一种启动器,帮助运动员们更快地进入比赛的节奏中。 


研究发现,当视觉刺激和听觉刺激来源于同一物体时,常常可以帮助个体更加关注于视觉刺激。[2] 


也就是说,运动员击球后的叫喊声,可以帮助他们更加关注于对手的击球动作和来球。 其次,大声喊叫可以带给对手压力。人类在几百万年的进化中形成了趋利避害的本能,在面对怒吼这种危险信号时,会产生畏惧、逃跑的本能反应。


甚至,在赛场这种高压环境下,像陈清晨这样适当讲脏话的行为也是有益处的。


 一项有关说脏话的研究发现,与不说脏话的人相比,说脏话可以增加人的疼痛耐受力,减少疼痛感知。


这可能与体内的战或逃反应有关。讲脏话会激活身体里一系列神经或腺体反应,比如肾上腺素的分泌激增,引发应激状态,使身体做好准备。[3] 


赛场上的运动员来说,随时保持应激状态对比赛是很有帮助的。


03

杨倩的小鸭子发卡是迷信吗?


 自从 00 后小将杨倩夺金以来,她头上的小鸭子发卡就火了。她在赛后的采访中表示,这个黄色的小鸭子是她的幸运物,可以在比赛中带给她好运。


事实上,许多运动员都有自己的吉祥物或者仪式感。 


亚洲飞人苏炳添在比赛时携带一个幸运小皮尺来量起跑器,帮助自己找到适合发挥的位置,有一次没带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俄罗斯撑杆跳女皇伊辛巴耶娃则在重大比赛前,会用衣服或被子把自己盖住,然后在里面自己跟自己说话。 


为什么这些运动员们会相信,这些大大小小的行为可以带给他们幸运呢?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叫做《迷信的鸽子》,是行为主义代表斯金纳设计的一个巧妙的实验,或许可以对此做出一些解释。 


斯金纳设计了一个如下图所示的箱子,在箱子的一侧放入了饥饿的鸽子,另一侧放着一个食物装置。 


箱子中间有一个红点,只要鸽子去啄这个红点,就会触发另一侧的食物装置,食物就会被传送到鸽子这一侧。


没过多久,斯金纳就发现聪明的鸽子学会了通过啄红点去获得食物。 


斯金纳认为,鸽子在“啄红点”(刺激)和“获得食物”(结果)中建立了一种联结。这种联结使得鸽子相信,只要去啄红点,就可以获得食物,从而增加了鸽子去啄红点的频率。 


接着,斯金纳对实验进行了一些小小的改变: 


箱子不变,鸽子不变,食物不变,改变的只有提供食物的方式。鸽子不需要通过任何行为获得食物,食物会每隔一段时间被传送过来,只是这个时间是随机且不固定的。

 
一段时间后,实验人员们发现,在这种情况下的鸽子们仍然自发地形成了不同的条件反射。 


有的鸽子认为逆时针转圈就能获得食物,有的鸽子则认为撞头可以获得食物。 


也就是说,即使实际上并不需要做出任何行为就可以获得食物,但鸽子们仍然 “迷信” 地认为,做出某种行为才可以获得食物。 


斯金纳提出,所有迷信行为的根源就在于强加因果。 


之所以运动员们在赛前做出各式各样的行为,并认为这些行为可以带给他们好运。是由于他们在某次获得好成绩时,形成了这一行为(刺激)和好成绩(结果)之间的条件反射,从而做出“这种行为可以为他们带来好成绩”的因果推论。



并且,斯金纳还发现,这种迷信行为一旦建立,是很难消除的,且会随着强化间隔变长而更加强烈。 


而对于运动员来说,行为和好成绩之间的强化通常需要很久才能发生,反而会导致这些行为持续很长时间。 


一些专门针对体育竞技种中运动员迷信行为的研究已经发现,这些 “迷信行为” 实际上真的可以对运动员有所帮助,它们通过减轻压力,增强自信心等方式对运动员们产生了积极的影响。[4] 


“迷信” 行为并不是一个负面形容,对于艰苦训练多年,背负着压力和期望上阵的运动员们来说可能是一份强有力的安慰剂。


 04 

一看比赛就输:这口“毒奶”我认了

除了赛场上的运动员们,观众们其实也表现出了 “迷信” 行为。 


乒乓球和跳水接连失误丢分的那天,一众网友纷纷在网络上高呼 “看啥输啥” ,甚至有些网友真情实感地表示自己 “从现在开始只听奥运会” 。


这种现象再早一些被叫做 “毒奶” ,出自电竞领域,是指 “为队友反向加油、拖累队友” ,出圈以后也被广泛用来指 “出现和预期相反的结果,且这种结果往往是坏的” 。 


我们同样可以从 “操作性条件反射” 的角度对此进行解释: 


观众之所以会这么想,是由于他们建立了 “看比赛” (刺激)和 “输比赛” (结果)之间的联结,做出了 “我看比赛导致比赛输” 的因果推论。


除此之外还有可能是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造成的。 


简单来讲,比赛输掉(现实)和 “认为比赛一定会赢” 的想法(认知)出现了矛盾,这种不一致导致了我们的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出现时,我们会觉得很不舒服。此时为了消解内心的不适感,可以选择改变现实或改变想法来使二者一致。 


奥运比赛的结果显然是无法改变的现实,因此我们只能通过改变想法来适应比赛已经输掉的现实。


于是我们告诉自己 “因为我看了比赛,所以比赛输了” ,这样的想法和比赛输掉的现实相一致,矛盾被解决,我们的内心恢复了秩序。 


而当你已经认定了 “自己看什么输什么” 之后,由于证实偏见(confirmation bias),在接下来看比赛的过程中,你会对那些 “看了但输掉” 的比赛记忆更深刻。 


这些深刻的记忆则会使你更加相信 “看什么输什么” 的观点。 


作为中国人,我们看每一场比赛当然都抱着“希望中国队取得好成绩”的想法,这不仅仅是一种“迷信行为”,也是我们对运动员们实力的信任和认可。


 05 

银牌哭了,铜牌笑了


虽然说奥林匹克精神是重在参与,但作为竞技,运动员们最关注的还是比赛结果。 


我们从常识考虑,一般会认为运动员所取得的成绩越好,就会产生越积极的情绪。 


但是,一项研究告诉我们,事实并不是这样的。[5] 


1992 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美国的研究人员让大学本科生用 10 点量表(10-point scale)评估运动员们 “在比赛结果揭晓那一刻” 的面部表情。1 是痛苦, 10 是狂喜,中间依次变化。 


为了保证实验的严谨,他们只选择那些同步公布结果的比赛(球赛往往三四名和一二名不同步公布,因此不包括在内)。 


结果发现,揭晓结果的一瞬间,银牌获得者在量表上的平均得分是 4.8 ,而铜牌获得者竟然有 7.1 。而在随后的颁奖典礼上,银牌获得者的评分下滑到了 4.3 ,仍然低于铜牌获得者的 5.7 (也就是他们始终不如铜牌获得者开心)。


得到银牌的许昕刘诗雯不如得到铜牌的张亮刘治宇开心

心理学家认为,这跟当下运动员的“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thinking)有关,说白了,他们在那个时刻幻想的另一个结果是不一样的。 


银牌运动员往往产生上行反事实思维:“如果我当时多一点什么,就可以拿金牌了。”这类思维方式容易引起负面情绪。 而铜牌运动员更容易做下行比较:“如果我当时少了点什么,可能就连奖牌都拿不到了。”这类下行反事实思维会带给人积极情绪。

 
当然,这些实验反应的是 “普遍现象” ,也就是说,总体上来说银牌获得者更容易伤心落泪沮丧。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还是能在奥运赛场上看到许多快乐的银牌获得者,甚至是没有拿到奖牌的 “胜利者” ,哪怕结果不尽如人意,他们还是保持着积极的心态。



这种良好的心态受很多因素影响(具体影响因素,可点击下方文章查看):

写在最后

每一届的奥运会,都是全球瞩目的盛典,在缤纷的赛场上,确实有太多太多比奖牌本身更精彩的故事和学问。 


昨天一个朋友说,看了女子200米自由泳接力赛,实在太过激动,喊得嗓子都哑了,也把最近的烦恼和焦虑都喊跑了。 


希望每一个看比赛的你,也能收获对抗生活的激情和勇气。 


好好享受吧


世界和我爱着你


– The End –


参考资料:
[1]Adler, R. F., & Benbunan-Fich, R. (2013). Self-interruptions in discretionary multitasking.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9 (4), 1441-1449.
[2]Endo, H. , Kato, Y. , Kizuka, T. , & Takeda, T. . (2006). A comparison of stimulus synchronous activity in the primary motor cortices of athletes and non-athletes. 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 174(3), 426-434.
[3]Stephens, R., Atkins, J., & Kingston, A. (2009). Swearing as a response to pain. Neuroreport, 20(12), 1056-1060.
[4]Michaéla, C., Schippers, Paul, A., & M., et al. (2006). The psychological benefits of superstitious rituals in top sport: a study among top sportspersons.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6(10), 2532-2553.
[5]Medvec, V. H. , Madey, S. F. , & Gilovich, T. . (1995). When less is more: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and satisfaction among olympic medalis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9(4), 603-610.


作者简介:原文作者时差少女,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心理0时差(ID:PsyTime),有趣的心理科普、前沿的心理动向、专业的心理研究,网罗全球,没有时差。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