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世上没有“后悔药”?

 文/棉安

01

有件事我一直难以忘怀,以至于每次在谈到“舞蹈”的时候,我都会陷入沉思。

在我大学舞蹈社团刚成立不久时,认识了一个女孩,她跳舞跳得非常棒,人也长得特别美,曾经在中学就参加过国内的顶级舞蹈大赛,是那种我曾经在电视里见过的那种,让人羡慕触不可及的女孩。

随后我们联系得越来越多,她也成为了我们社团的一位老师。

聊起她中学练舞的经历,她说她每天白天去跳舞,晚上回来学习,因为跳舞是她所热爱的,而学习是她必须要做的事。

我被她对舞蹈的热爱震惊了,更加震惊的是她的学习成绩也十分优异。

相比较我的中学就只有学习。

之后她成为我们社团的编舞,带领我们一起参加学校一年一度的“舞王圣夜”。

为了准备表演,我们通宵排练,膝盖上被磨得红一块紫一块也感到开心,她不断尝试新的动作,预想舞台效果,精心地挑选服装和配饰,为我们化妆,还独自送我一套内搭。

也能感受到,这次表演是她一直以来想圆的一个梦想……

因为舞蹈而认识一个自己非常敬佩和喜欢的人,能慢慢变成朋友,让我感觉特别荣幸。

结局或许你都能猜到,表演并不成功,特别是我,因为紧张跳起了其他动作,在群舞中显得很“特别”。

下台后我就感到十分难过,特别是经受不住她的一点评价,于是我们在QQ上争吵起来,越来越凶,甚至还上升到了人身攻击……

曾经非常快乐的经历和珍惜的友谊,都变成了回忆和尴尬的相遇。

我的内心一直被内疚和懊恼所折磨,一直想做点什么弥补,后来还写了很多文字给她,但都回不到过去了。

多年来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她的微信朋友圈点赞。

内心的内疚一直无法消除,后来我在学习心理学的时候发现了关于内疚的资料。

内疚,又叫做人际犯规内疚,发生在个体层面,当一个人对他人造成了伤害性影响,并意识到自己应对此负有责任时,所产生的一种带有痛苦、自责的情绪体验(乔建中,王蓓,2003)。

为了减轻内疚的感受,人们会选择不再伤害他人,甚至对受害者做出补偿。

我想,或许通过心理学的办法,能够消除一丝内疚。看到内疚作用的时候,我感觉找到了一些希望。

02

内疚的第一个作用是:修复人际关系!

因为内疚能够让伤害他人的人感到自责,还会减少伤害他人的行为;当被害的一方看到对方的内疚,内心被伤害的感受也会减弱,冲突不会继续恶化,反而会因此得到缓和;如果伤害他人的人还做出了补偿性的行为,被害者可能会原谅他,反过来当伤害他人的人,明确的了解到自己被原谅,很大程度上不愿再去伤害被害者。

我们的关系,或许在我写大段文字的时间就被修复了,虽然她没有说什么,但应该不会那么怪我了吧。

内疚不止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修复关系,还能够在长时间上促进人们道德的发展。

根据一道经典的道德两难问题,劳伦斯·科尔伯格将人们的道德发展分为六个阶段。

题目是这样的:如果一个男人的妻子患了重病,不吃药就会死,但他们家很穷完全买不起药,请问,你认为这个男人可不可以去药店偷药吗?

在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的人会给出答案:不可以,因为会受到惩罚;或者可以,因为处罚不会很严重。

第二阶段——相对与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的答案会是:可以, 因为吃药才能活下来。

第三阶段——人际协调的道德定向阶段的答案会是:不可以,因为偷东西不是好人的表现;或者可以偷,因为照顾妻子是“好丈夫”的表现。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的答案会是:不可以,因为偷东西是犯法的;或者可以偷,因为丈夫需要对妻子的死负法律责任。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的答案会是:可以偷,因为国家的医药制度和保险制度不健全才导致平民买不起药。

第六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没有给出答案,但这一阶段的人开始基于自己的良心所选择的普遍道德原则来进行道德判断,在进行判断时不仅考虑到法律的规定,同时还考虑到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公平、公正、道义)。

有一个典型的道德发展的例子是在《我不是药神》的电影中,男主开始的道德观是“我卖药,因为可以赚钱”发展到了“我不卖药了,因为买药犯法”。

直到他看到自己的朋友因为重病离世,内心有巨大的内疚,才又开始卖药,发展到“虽然犯法,但能够救大家的生命,所以要继续卖药”的阶段。

甚至他还降低药的价格,自掏腰包,为了拯救更多人的生命,在顺应自己的良心。

内疚能够出现利他的行为,这也是内疚的作用。


内疚虽然是个负面情绪,但还是有这么多积极的作用,就像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一样,口感让人“后悔”,作用却是修复性的。

我想,或许我还能够做些什么,去真正弥补一下,哪怕是个迟来的道歉呢。

03

后来我又发现了内疚这种情绪让人惊喜的地方。——有研究表明,有内疚倾向的人更值得信赖,也更有领导力。

研究人员通过一系列经济学游戏,测试志愿者的行为和动机,那些在“内疚倾向”测试中得分最高的人总是比那些得分低的人更多地去回报他人。

在与我们有了不当的行为之后产生的内疚感不同的是,内疚倾向是在行动之前就有的一种“预内疚”

那些有内疚倾向的人会在人际关系中对自己的行为承担更多的责任,而不太可能为了个人利益而剥削他人。

此外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组织行为学研究生Becky Schaumberg和教授Francis Flynn共同研究了内疚与领导力之间的关系。

他们先对每个小组的成员做了人格测试,其中包括内疚倾向、羞耻倾向和外向性等等;然后要求每组共同完成一项任务。

研究发现,在小组中,最大可能被视作小组领导者的人恰恰就是内疚倾向测试中得分最高的人。

除此以外,虽然外向是领导能力的显著标志,但内疚倾向能更明显的预测潜在的领导能力。

如在小组讨论中,具有内疚倾向的人与其他组员相比会更致力于确保小组每个成员的声音都能被听到,他们带领讨论,通常勇于负责。

关键之处在于:虽然内疚感对个人而言是不愉快的,但却可以使团队极度受益,它促使人们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保证团队的利益,甚至有时候牺牲其他个人的利益。

04

有趣的是,人们经常会认为内疚和羞耻是一回事,但其实有很多不同。

内疚的人因为自己做错了事,考虑的是他人受到了伤害,想要去弥补。

羞耻的人因为自己做错了事,考虑的是自己被他人看到,倾向于逃避。

易于羞耻的人也有责任感,但并不能预测领导能力,羞耻倾向更多是一种自我评价的倾向。

所以现在,虽然我依然会有内疚的感受,但不会再将它视为“折磨”,从积极的角度看待,说不定会更多激励人心的发现。

我更想把它看成是一剂“后悔药”,它提醒我们“种树最好的时间是在10年前,其次就是现在”,我们想要弥补的事情也是一样,从现在开始,内疚推动着我们去行动,这就是它的药效。

所以在这里,如果我的朋友,你能够看到这篇文章。

我想对你说:

“Dear Dian, 感谢你以前给我的鼓励和支持,我一直记在心里,时常想起都是珍贵的回忆;也很抱歉,那个时候不但没能帮你圆梦,反而让你失望了,还说了一些伤害我们感情的话,虽然时隔这么久,我一直都放不下,还是想和你说一声——对不起啦”

                                                                                                                                               From Amanda

References:
张田.(2015).“得寸进尺”还是“适可而止”——基于博弈范式对冒犯者得到宽恕以后行为的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
张琨,方平,姜媛,于悦,欧阳恒磊(2014).道德视野下的内疚.心理科学进展.22(10)1628-1636.


责任编辑:Survival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