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青春不迷茫?如何确立自我同一性|心理词条

自我,是个很庞大的人生命题。

尽管两千年前苏格拉底就告诉我们:认识你自己。但是人类一直到现在,都无法说已经彻底地了解自我。

 

在壹心理的问答版块,常常会看到一些刚上大学的孩子来提问。他们对自己的学业、人际关系、将来的发展感到迷茫困扰,不清楚自己该怎么做、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这个时期的他们迷失了自我,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正面临着“同一性危机”,也就是对自我的“认同危机”。


 阐述定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自我和同一性。

 

自我是个体关于自己的观念体系,包括对自己的认知、情感和评价,体现了个体如何认识自己,如何理解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同一性就是自我同一性,也称为“自我认同”,包括了个人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

 

顾名思义,自我同一性就是自我的相同一致性。它是个体把自己对自我现状、生理自我、社会期待、群体认同、经历经验、未来希望等多个层面的觉知统合成完整的、和谐的、一致的结构,形成人格发展中趋于社会成熟和自我肯定的状态。

 

在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自我同一性主要指青少年时期,个体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信念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

 

简单来说,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关于自己是谁,要向哪个方向发展,如何融入群体与社会,找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职业定位,建立怎样的价值观等方面的连续的、稳定的认知。

 

埃里克森认为,当青少年解决了选择职业、形成价值观、建立满意的性别同一性这三个主要问题后,同一性就形成了。

 

同一性的获得与确立会受到认知、家庭教养、学校教育、社会文化与历史环境等几个主要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个体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并对未来自我的发展作出自己的思考与选择,寻找到人生的目标与方向。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向何处?这三大人生问题,正是通过对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得到答案。

 

如果自我同一性发展不完整,无法确立,便会面临自我认同危机,也就是同一性危机,个体会对自己无法定位,对人生失去方向。

 

背景/起源

 

个体从婴儿时期开始,便有了朦胧的自我意识。

 

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自我的感知和与社会的互动,个体的自我概念从具象化到心理化、抽象化,逐步形成了个人独特的、连贯而稳定的自我图式。

 

到了青少年时期,个体对自我的认知体系基本建立起来,也面临着自我认同危机。

 

直到成年期,有关同一性的问题仍然会一次次地出现,需要个体不断地去面对和解决。

 

针对人的一生不同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特性,埃里克森提出了毕生发展八阶段理论,也就是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该理论以社会心理的发展代替性心理的发展,以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一生代替从出生到青春期作为划分对象,将个体的一生划分为八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有其要面临的任务与要解决的危机与心理冲突。具体来说:

 

第一阶段(0~1岁)的危机是信任对不信任;

第二阶段(1~3岁)的危机是自主对害羞疑虑;

第三阶段(3~6岁)的危机是主动对内疚;

第四阶段(6~12岁)的危机是勤奋对自卑;

第五阶段(12~18岁)的危机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第六阶段(18~24岁)的危机是亲密对孤独;

第七阶段(25~65岁)的危机是繁殖停滞

第八阶段(65岁至死亡)的危机是自我完善对绝望。

 

每一阶段的危机如果能得到合理及时的解决,便有利于自我发展,如果得不到合理解决,则会削弱自我,妨碍适应能力的形成和个体心理成长。


 

案例/科普

 

01  自我同一性的两个极端

 

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有两个极端的情形:

 

⑴ 自我同一性过剩

 

指一个人过分地卷入特定团体或某种亚文化中的特点角色中而绝对地排他,坚信他的方式是唯一的方式,将自己的信念和生活方式强加于人。

 

这种过度自我的状态,容易导致自我中心、个人崇拜等不良社会态度。比如有许多青少年会有一种理想主义和绝对化倾向,对自我与他人、社会的认识抱有某种理想化的信念或是偏激的态度。

 

⑵ 自我同一性缺乏

 

指一个人拒绝自己在成人社会中应承担的角色,甚至否定自己的同一性需要。

 

某些自我同一性缺乏的青少年加入某个社会群体,比如一些宗教组织、不良社会群体等,将自己从主流社会的规范中分离出来,进行一些反社会主流文化的破坏性的反社会行为,如暴力、吸毒、偷窃等,成为人们口中的“不良少年”“社会混混”。


 

02  自我同一性的四种状态

 

詹姆斯·玛西亚把青少年的同一性分为四种状态:同一性的扩散、早闭、延缓和获得。

 

⑴ 同一性扩散:个体没有思考和解决同一性问题,没有计划将来的生活方向,不清楚自己该往哪里去。

 

比如,“我没有考虑过将来从事什么职业,也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

 

⑵ 同一性早闭:个体获得同一性时没有经历“危机”,没有经历为自己进行选择的过程。

 

比如,“我爸爸是个医生,我以后也会去做医生。”

 

⑶ 同一性延缓:个体正经历同一性危机,对自己的自我和未来进行积极思考和选择,努力寻求答案。

 

比如,“我正在了解自己有什么特长和优势,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有些方面还不太明白,但我会争取请求别人的帮助,同时也看看自己将来更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

 

⑷ 同一性获得:个体经过思考,已经选择和确定了自己的目标、信仰和价值观,解决了同一性危机。

 

比如,“经过对我自己的了解和分析,加上其他人的建议,我明白了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应该往什么方向努力。”

 

菲利普·梅尔曼经过研究则发现,大多数12~18岁的被试者处于同一性扩散或早闭状态,直到21岁及以后,也就是青少年晚期以及成人后,多数人才达到延缓状态或是获得了稳定的同一性。

 

也就是说,同一性的确立和危机的解决并非只限于青少年阶段就结束。许多成人在整个人生阶段中都有可能遭遇同一性危机,不断地思考自己是谁、该往哪里去。


 

个人见解

 

01  青少年如何面对同一性危机

 

谁的青春不迷茫?青少年在面临与家庭分离、进入社会的人生挑战时,在自我成长和寻求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期,产生混乱迷茫焦虑是正常的情况。

 

有些人会对此感到惊慌失措、焦虑恐惧,对人生产生怀疑,采取一种逃避心态来进行心理防御。也许会放弃对同一性的追求,选择放逐自己,随波逐流,浑浑噩噩地过日子。

 

有些人在感到焦虑迷惑的同时,产生了探索自我与人生的渴望。他们没有轻易放弃,而是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去进行探索和尝试。

 

这也是当我们面临同一性危机时值得借鉴的做法:

 

① 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和优点长处,接纳自己的不足和弱点。

 

② 向他人求助与学习,寻找人生导师和学习榜样,寻求社会性支持。

 

③ 坚持学习知识、阅读书籍,从中发现人生的智慧,提升立足社会的技能。

 

④ 勇于亲身去尝试和体验不同的道路,找到适合自己走的那条路。 

 

02  “中年危机”也是同一性危机

 

自我同一性主要在青少年时期出现,但个体到了中年期,由于工作和生活压力而产生心理上的不适与迷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年危机”,其实这也是一种同一性危机。

 

工作996与内卷化、孩子的教育焦虑、家庭的经济重担、父母的养老……

 

一边是日复一日的繁重工作,一边是生活接踵而至的压力与挑战;一边是内心的压抑和精神的空虚,一边是对人生目标仍未放弃的渴望与追逐。

 

在这个时期,许多中年人也会对自我价值与生活意义产生怀疑,对人生产生迷惘、彷徨与焦虑。

 

所以,即使已经经历了丰富的人生阶段,积累了许多认知与经验,我们仍然需要对自我进行重新认识。

 

看到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看到自己的变化与成长,看到面临的困境和挑战。然后,重新思考自己的自我价值和人生观,调整奋斗目标与方向,坚持学习成长,重新出发。

 

经过人生必经阶段的各种历练,我们会对自我有越来越多的深入认识,形成自我同一性。

 

我们的人生也在对自我不断的挑战与探索中丰满起来,体验更多的精彩。


  

参考书目:
1.杨治良、郝兴昌《心理学辞典》
2.David R.Shaffer《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第5版)》
3.Diane E.Papalia《发展心理学(第10版·上册)》
原创:微格尔青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