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生命的隐形杀手:“过劳死”

文 | 韩珊珊
来源 | 正念研习(微信公众号ID:zhengnianyanxi)

01. 

你距离“过劳死”有多远?

高压的社会,让很多不堪重负的人处于过劳死的边缘。2016年,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在北京地铁上突然晕倒,经施救无效离世,年仅34岁;2017年6月28日,浙江邵逸夫医院的90后麻醉科医生陈德灵在连轴加班后猝死在宿舍,年仅26岁。2018年10月20日,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公安部刑侦专家张欣同志,因连续加班工作劳累过度,突感身体不适,经抢救无效于19时许不幸逝世,享年58岁……每逢悲剧发生,“过劳死”的新闻就掀起网络热议,在中国,有数据称,超过30%的人每周工作超过50小时,近10%的人超过60小时。近三成人,都有过劳死的风险。

其实,在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对于职场人来说,就业、升职、加薪、买房、户口、结婚、子女教育、父母养老…….一年365天,几乎天天都在承受着巨大压力。多数“过劳”者长期生活在生活工作的高压之下,且缺少减压途径。这样的群体一般有以下三种典型症状:

  1. 感觉精疲力尽。

  2. 从心理上想远离工作,对工作产生否定感和质疑感。

  3. 工作效率降低。

看到这里,相信有不少人都觉得:“啊,我病了!” 确实,“过劳”离我们生活并不远?我们现代人最大的感受就是:累!当心你也处于“过劳”状态。

02. 

变幻莫测的世界,导致了巨大压力

“过劳”归根到底是因为压力,工作中的超负荷,往往积淀成一层又一层的潜在致病因素,致使许多人劳累而疾病缠身,最终被压力压垮。那么,人们的压力又是从何而来呢?

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中曾经提到过,未来的社会是高度变化性的社会,一切都存在着短暂性、新奇性,而我们每个个体都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现在人们似乎生活在一个变幻不定的时代,有人称 “这是一个 VUCA 的世界。”VUCA 指的是不稳定(volatile)、不确定(uncertain)、复杂(complex)、模糊(ambiguous)。生活在这个VUCA世界,人人都要面临不确定的生活变化,而且是看不清楚变化方向,因此,职场人群都在不停的奔跑,城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职场压力越来越大!城市生活的“幸福感”越来越难以维系!职场中人,大家似乎都在抱怨:“压力山大”!职场就像一个巨大的高压锅,每个身处职场的人都能感受到“被蒸煮”的感觉。2017年8月,无忧精英网针对职场人群的压力情况进行了一项调研,共有22935名职场精英(工作2年以上,年薪超过10万) 参与本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达93%的受访精英觉得有压力,其中26%的精英觉得压力大到无法承受;41%的精英觉得压力较大,但勉强可以承受;26%的压力在承受范围内;仅有7%的职场精英表示没有压力。

《中国经济周刊》曾经指出,中国是世界上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超过韩国和日本, “夜总会”“996工作制”“五加二,白加黑”这些词屡见报端。中国已经成为人均工作时长最长的国家,超过了韩国、美国、日本。

03. 

正念减压,让你体验幸福的自在

英国科学家贝弗里奇说:“疲劳过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人人面对未来的迷茫和不确定性,激烈的社会转型和市场竞争,都会承受着越来越大的风险和压力。那么如何从从压力山大走向身心自由呢?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与众不同的基于正念(mindfulness)减压方法。我们在生活中被各种信息干扰着,并忽视了什么是最重要的,我们很容易就陷入须做之事的紧迫感中,陷入我们的头脑中,陷入我们认为重要的事情中,于是很容易就落入一种慢性的紧张、焦虑和持久的压力状态中。而正念培育是一种全然的行为,是一种理智的、慈悲的、爱的行为。它可以是一种有效、可靠的制衡,来增强我们的健康和安适,甚至我们的理智本身。

目前有很多的关于正念减压的研究显示,正念练习在减轻压力方面的成效非常显著。麻省总医院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八周正念减压课程使得大脑中学习和记忆、情感调节、自我感和换位思考相关的区域增厚。它们还发现,在大脑深处的一个负责评估和应对所感觉到的威胁到杏仁核在正念减压之后变薄了,而变薄的程度与感觉到的压力改善是相关的。

那么当大家在正念的体验中开始意识到能够影响我们未来的唯一方法是去拥有当下,当我们带着全然的觉知去安住于当下的时候,我们就不仅可以体验到喜悦和满足,也能够体验到苦难;能够与风暴更坦然的相处;能够更真切地品尝到幸福。这就是正念带给你的礼物,被抱持于觉知中,非评判地,带着一点善意,在每时每刻滋养你的生命。

公众号简介 | 正念研习(微信公众号ID:zhengnianyanxi),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刘兴华课题组出品,发布正念科普文章、最新研究速递、相关活动信息,并提供练习答疑等自助服务。关注正念研习,开始您的正念之旅吧!
排版:小鲸鱼   Claire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