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忧杂货铺丨写给所有 “丧丧丧” 的年轻人……

文 |  时差少女S
来源 | 心理0时差(ID:PsyTime)
原文标题:这家 “解忧杂货铺”,化解了100万份不开心 | 写给所有 “丧丧丧” 的年轻人……


最近我被安利了一款游戏,作为一个从来不玩游戏的人,竟然玩上瘾了。

 

这是一款很有心理学味道的游戏,设计者的初衷,也是期待它能帮助人们在疲惫生活中提升心理健康。

 

它的名字叫《kind words》,具体玩法其实就是通过 “写信” 和 “收信” 跟陌生人交流。一开始知道这个游戏,我是拒绝的,外国版漂流瓶不见得有啥特别的。

 

但是体验之后,惊叹不已。简单一个漂流瓶游戏,设计得如此有仪式感,氛围营造得十分美妙。在这里,你会拥有自己的屋子,自己的信箱,窗外会有人递信进来,周围有纸飞机划过。


人与人之间只有一次交集,却足够化解生活的丧。

       

最重要的是管理做得很好,每一次的写信和收信,都会有关于 kind words 的温馨提醒,根本不会收到乱七八糟的恶语,只有真诚的问候和鼓励。

 

这款游戏从 7 月 5 日公开至今,已经有近百万封信在陌生人之间流动,玩家们的好评率高达 98%,评论区充满了温情的感谢。


在此,我想分享几点自己的游戏体验和思考。

 02 

为什么面对陌生人,我们愿意如此坦诚?

 

游戏界面是一个小屋子,你就是窗台前写信的那一位。

 

每天你都有很多的烦恼,可以通过写信的方式记录下来,点击发送。

       

邮箱是覆盖全球的,这封信可能会送到达大洋彼岸某个人的手里,你不知道收信人会是谁,也不知道会收到的信来自谁,只知 Ta 也生活在这个地球上;

 

游戏有一个规定:不可以留下联系方式、不可以暴露身份信息,也不可以说不正当的言语(系统有举报机制)。

          

你们之间只有一次的联系,落款只有一个字母,看完了这封信,就各自永别。

 

但是奇怪的是,面对一位只能联系一次的陌生人,你却毫无防备,想把内心话说出来。

 

我会写信抱怨自己工作上的不满,也会听到别人诉说自己朋友有多糟糕……一些连家人都不知道的小心思,我们会写给一个陌生人看。

 

为什么呢?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 “自我暴露”,指的是 “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分享给他人”。通常来说,人们的自我暴露通常是分层次的,你会跟你的闺蜜抱怨自己恋情的糟糕,却不会对一个新来的同事说。

 

心理学家将自我暴露分为四个水平: [3]

第一层:自己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

第二层:对社会、对人的态度、价值观;

第三层:  各种情绪和人际关系状况等;

第四层:  个人隐私,例如一些不被社会所接受的态度、行为、想法等。

一般来说,人们跟新认识的朋友或者陌生人之间,只能到达第一或者第二层。但一旦到了网络环境中,自我暴露完全可以跳过前两级,直接到达第三甚至第四层。[1]

       

这是因为,匿名和单一的交流改变了自我暴露的目的。


生活中,我们自我暴露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帮助,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讨别人的喜欢、交到好朋友,有些话不能说,是因为怕别人讨厌自己。

 

但是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你不需要交朋友,也不需要讨好任何人。

 

我收到一些信,说自己对好朋友产生了嫉妒;有人说自己对家人撒了谎,不知道该怎么弥补……他们并没有真的想得到什么答案,只是想找个人倾诉。

 

另一方面,网络环境也让自我意识和公共意识发生了改变,简单说来,就是你会更多关注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关注对他人的贡献有多少。[1]

 

现实生活中,人和人的交流是要有反馈的,这一次你得到了别人的安慰和帮助,下一次别人需要时,你也得出手帮忙;

 

但是在这里,你不需要给予反馈,也不需要对别人负责任。你写的每一封信,对方都只会鼓励你这一次;而你认真回复的每一封信,对方也都不可能再帮助到你。


没有回报的爱,第一次让人这么舒服。

 

除了写信和收信,游戏还有一个功能叫 “纸飞机”,你可以叠一只纸飞机扔到空中,同时也会收到许许多多的纸飞机。

 

随便打开一只,收获一个简单的句子,满满的爱。

       

 03 

不需要你帮我解决问题,只需要你在听

 

整个游戏的过程,会有一只小鹿陪伴,当我回信的时候,它提醒我:你不需要帮对方解决实际问题,只要你理解和鼓励对方。

 

这个让我觉得很有意思,很多人的来信我实际上根本不知道怎么回答,但是我说一句 “世界和我爱着你”,也足够了。

 

我有一个朋友最近怀孕了,每天食欲不振,原本吃一包零食都会开心的她,变得闷闷不乐。

 

她写信表达了 “每天不知道吃什么” 的郁闷,没想到收到二十多封来信,她觉得非常不可思议,这么小的事情,也有那么多人认真在听。

 

大家不见得给什么建议,但是都表达了满满的祝福和鼓励:

恭喜你,马上就要迎来一个新生命了,我相信你一定会是一个很棒的妈妈;


太棒了,你就要当妈妈了;


这个阶段很正常的,我相信你会平安地度过,希望你幸福;

 

一封郁闷的信变成了一次幸福的回馈,食欲还是没有,但是快乐却惊喜地多了起来。

       

我自己甚至尝试过,只写几个字,例如:我很孤独。居然也收到了很多人的温暖鼓励和安慰。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表达,不就是为了得到倾听和理解吗?果说生活已经让我们耗尽了精力去寻找答案,那么在游戏里,被倾听就是一种答案。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孤独和低自尊的人,往往最封闭自己。他们很需要陪伴和帮助,但是他们不会主动寻求,因为害怕拒绝。[4]

 

如果有一个环境,人们的需求不会被拒绝,那孤独和低自尊的人也会放下防备,主动去寻求安慰。

 

这个游戏就提供了这样一个环境,这里没有拒绝,没有讽刺,只有正面的鼓励和肯定。封闭的人开始敞开自己,他们不见得会找到真实的朋友,却能真实地感觉到没那么孤独了……

       

 04 

恶意如何被 “自动净化”?

 

你可能会问,怎么能保证所有收到的来信都是正面的呢?万一有人恶意伤害怎么办?

 

这款游戏最神奇的地方,就在于它的 “自动净化” 。

 

根据作者的反馈,游戏发布早期约有3%的信不符合规定,有些恶意的键盘侠通过纸飞机发送一些不正当的言论。

 

但是慢慢地,这些恶意几乎绝迹了,因为写信人不仅收不到任何回信,还会收到举报。他们既不能看到对方暴跳如雷的样子,也不知道谁会看到这个消息,这种恶意显然很没有意思,自然就识趣地消失了。

 

用心理学来理解就是,你收到的回信是一种正强化(得到一个奖励);而恶意得不到反馈,就是“负惩罚”(去掉一个原本有的奖励)。

 

因此,这里成了一个自动净化社区,真诚被鼓励,恶意被忽略,最后留下来的,只有美好。

 

从游戏上线到现在,玩家们最多的反馈便是“谢谢你”—— 感谢游戏本身,也感谢每一个认真读信的你。

       

 05 

倾诉虽好,过犹不及

 

这个游戏的存在,确实让很多不擅长表达内心的人,吃到了自我暴露的甜头。

 

虽然说这是一个匿名、安全的环境,写信诉说烦恼的代价很低,但是仍然要提醒大家:自我暴露要适度。

 

研究发现,过度、过深的自我暴露会带来 “焦虑、脆弱” 等代价,在向别人表达苦恼的时候,你内心的感受是脆弱的,对自己的评价也是很低的。[2]

 

如果你过度依赖别人来解决这些感受,那么就会不断强化 “事件——焦虑——倾诉——被安慰” 这个过程,久而久之,你如果不倾诉,这个焦虑就无法减弱;如果不收到安慰,你就无法自我排解。

 

所以最恰当的玩游戏心态,应该是:


点到为止,每一种烦恼只倾诉一次,绝不重复;


不要太期待收到回信,而是期待写信的过程。

 

其实写作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治疗。很多人在写信的时候,自己的想法经过整理,会变得清晰起来,写着写着你会发现困扰自己的问题已经自己解决了。

 

所以与其过度依赖他人的安慰,不如去享受这个写信的过程,让自己学会整理思绪、真诚表达。


 写在最后 

非常遗憾地告诉大家,这个游戏目前没有简体中文版,因为涉及到全球很多个国家的用户,所以一般用英语,我们就当练练英语写作吧。

 

而最近我也了解到了其他几款非常意思的心理学游戏,推荐给大家:

 

第一款推荐是《风之旅人》


这是一款能让你体会到 “心流” 的游戏,在大量的细节之中,进行层层细微的铺垫,让你的内心一次次受到触动,最后这些触动会叠加起来,冲击你的心灵,就好比是感动的水滴汇成了巨流。

 

朋友说,玩了这个游戏,体会到了 “重生的力量”。

       

第二款要推荐的,是最近风靡心理学圈子的《星礼研究所》

        

作为心理学爱好者,你是否想知道心理学研究生、博士生们的科研生活是怎样的,心理学研究是趣味十足还是劳苦乏味呢?这款游戏会带你身临其境体验一番。

 

好啦,安利到此结束,期待你有一段美妙的旅程。

 

不管生活有多丧

记住:世界和我爱着你

 

– The End –

References / 少女参考的文献资料:

[1] Joinson, A. N. (2001). Self-disclosure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The role of self-awareness and visual anonymity.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1(2), 177–192.[2] Derlaga, V. J., & Berg, J. H. (Eds.). (1987). Self-disclosure: Theory, research, and therapy.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3] http://nrsfh.com/i2832879.html[4] Leighton, D. C., Legate, N., LePine, S., Anderson, S. F., & Grahe, J. (2018). Self-esteem, self-disclosure, self-expression, and connection on Facebook: A collaborative replication meta-analysis.

公众号简介:心理0时差,实用的心理工具、前沿的心理动向、专业的心理研究,网罗全球,没有时差。

排版:小鲸鱼   Claire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