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提升孩子内动力,本质就是给“好感觉”

如前所说,内动力的关键在于情感营养,包括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和价值感。那落实到日常生活和沟通中,情感营养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人是一种应激性动物,任何外界的刺激,人都会有相应的反应(没错,所有外界的刺激,不论大小、多少,人都会有相应的反应)。只不过,看你有没有意识到,有的你能意识到,有的你意识不到,有的显化成了情绪和行为,而有的只是纯粹的内心活动。 

外界给到你的东西(某种能量或信息的刺激),到底有没有没有满足你的心理需求,是否成为了你的情感营养,有一个最直接的判断依据:感觉。 

这点请牢记:给你带来好感觉的,就是情感营养,形成动力,而带来不好感觉的,则像心理杂质,造成阻力(当然,大力声明,这不是一概而论,因为适当的不好的感觉是需要的,甚至可以转化为心理营养。那样表达,只是为了传递整体方向性的意思)。也即是说:内动力,来自于好感觉。 

1

什么是好感觉 

这个其实不需要解释,我也不想用专业的心理术语来说明它,你自己就完全可以理解并体会。通俗来讲,让你好受、让你开心和快乐的感觉就是好感觉。

前面说的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价值感都是好的感觉,它们也是一个人内动力的根基。而与之相反,恐惧、威胁、不被理解、不被信任、挫败感、被否定等都是不好的感觉,会破坏和削减一个人的内动力。 

2

怎么给好感觉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得清晰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关注孩子感受的好坏,而不是只在乎自己道理的对错(把这句话读三遍,认真看1分钟)。因为这句话太重要了。

你一定会发现,很多的父母非常爱跟孩子讲道理,讲自己认为对的东西,讲自己的人生经验。如此,至少有两点不太好。

第一,且不论你讲的东西是对还是错,那些人生经验价值又有多大,更关键在于,当父母忙着说教时,很容易陷入“站在自己的角度,无暇顾及孩子的立场”的境地(因为终归,那是你认为对的,而不是孩子认为的)。

第二,一旦开始讲道理,必然会出现对、错和是、非。试问,从心而论,有谁会喜欢承认自己是错的?有谁愿意承认自己是不好的?其实不管是孩子还是父母,都不喜欢,因此,讲道理很容易生争论和矛盾。 

而讲感受则不然,它没有对错,不会损害自尊心,同时又很容易让两个人产生内心的连接。所以,“多讲感受,少论道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没有它,后面都白搭。

接下来,正式回答问题:如何带给孩子好的感觉?

其实,带来好感觉的最直接方式就是:沟通。准确地说,是带有温度的沟通。 

所谓的“沟通”,不仅仅指说话,而是包含语言、眼神、情绪、肢体动作等一切能被孩子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摸到和感觉到的能量和信息传递。那就是说,当你站在孩子面前,使你不说话,你也在向孩子传递信息,你也在跟孩子做沟通。

而“有温度”的沟通,就是要语中含情,言后有感,就是要关注对方感受(而不是只讲道理,关注对错)。不仅通过你的语言内容,还通过你的眼神、表情、肢体等传递给孩子这份“温度”。

懂得和孩子沟通,就是保持和培养孩子内动力最直接、最根本、最有效的方式。真正好的沟通,带来的影响和作用威力巨大,所以其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3

持续地给 

一棵树成长所需要的阳光、空气、水、无机物等,从来都不是一次性就给它,而是每天或者每一段时间,并且,是持续性的,否则,一棵树不可能长大,也不可能长好。 

情感营养同样如此,她从来都不是一次就给到孩子,而是一点一滴地进行,是循序渐进地,持续地提供给孩子。而且这种“持续”不需要刻意,就是顺其自然,因为其实只要我们做好每个当下,内动力的滋养几乎是随时、随地的。 


随时——

人,时时刻刻都会感受,有的强烈,有的微弱,有的属于正向(如开心、兴奋等),有的属于负向(如生气、难受等)。

一天当中,如果孩子感受到的大部分是正向的感受和感觉,那你会发现孩子一天的状态往往会很不错,如果每个月、每一年当中,多数时间都是正向感觉,那这样的孩子成长起来,自然就是那种内动力充沛的人。 


随地——

情感营养的给予,也不需要在某个特定的地点,或某个特定的场景,就在平常生活和日常点滴,洗衣、做饭、拖地,聊喜好,聊学习等等各种场合,都是可以产生好感觉的地方。

 这就看到了,为什么说“最好的修炼道场就在红尘”,家庭、学校、工作中都可以。真正能把日常生活活出滋味,活出好感觉的人就是厉害的人。  

总的来说,想要提升内动力,就要给孩子传递好感觉,而传递好感觉的直接方式就是,学会并做到和有温度地沟通(但要做到这点并不简单,后续针对性详说)。

/ END / 


文 | 一点  | 原创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