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瘦!要么死!请对虚假自律说“不”

图片来自澎湃新闻新浪微博客户端


01

从“从众效应”开始说起

在网络上,在朋友圈,在家人朋友中间,我们随时随地都能接贩卖身材焦虑的信息,每天早上一睁开眼睛,只要打开朋友圈,就能看到精心修整的图片,那些别有用心的营销广告善于用胖瘦对比营造出网红脸和路人甲,以此刺激人们的消费欲。


直白刻板的健身房广告和整形广告善于将两性对立起来,说着言过其实的推销语,我曾经看过一个广告是,你和小三之间隔的不是一个老公,而是一张健身卡。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多自媒体在营销风气的带动下,也开始鼓吹管理身材等同于管理人生的论调,大言不惭地说道没有恰到好处的瘦,就没有美好的人生,却很少有人能够诚恳告诉我们,在面对这些形形色色的诱惑时,如何学会管理自己的渴望?如何警惕自己掉进片面的陷阱中,变成一只被全盘否定的小绵羊?

 

有时我们能够清醒地看到,自律变成过度吹捧的成功符号被商家消费,看到负面个例被营销号精心选作素材,而自媒体又过于倾斜发布忧虑导向的文章,这些统一的论调很快迷惑了个体视线,让越来越多的人信以为真,趋向于统一的选择标准,在参考中变得自卑,浮躁,迷惑。

心理学上有一个很著名的效应叫做从众效应的是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也就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波逐流。 


美丽的外形的确让我们增值,也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的尊重,但过度追求单一的目标,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是非常不值得的。

 

如果说合理的追求是自我的诉求,超我却告诉自己为了追求减肥必须每天坚持不吃饭,只吃菜,必须保证两个小时的锻炼,这种超过自身忍耐度的虚假自律迟早会摧毁我们的信念和身体。

 

 02

过度拉扯的超我和自制力假象


曾在一个报道中看到过,女孩在减肥路上刹不住车,吃完即刻催吐,后来瘦到标准范围后,由于身体的惯性已经无法吃下正常量度的食物,只好眼巴巴地看着自己一直瘦下去。最后摧毁了自己的健康,丢了工作,住到了医院。

 

纵然我们知道很多道理,为什么仍然无法做到?或许,我们需要知道的并不是道理,而是建立对信息理智地处理方式,建立对自己正确的认知,建立和周围平衡相处的模式,就可以拒绝变味自律感的侵蚀,从容地管理自己的渴望。

 

首先拒绝文字游戏构建的诱惑十分重要,营销的助推有很多诱导性的报道,市场上的软广越来越高明,先是贬低,打压,最后才引出想要推销的产品,比如一个报道明星瘦身成功了,接着就是关于这个明星铺天盖地的健身房打卡图片,锁骨放硬币,A4纸腰,瓜子脸。


这些美好的存在无时不刻地刺激着我们身心的焦虑,但是如果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他们这一阵子的兴风作浪是因为有一部片上映,一个专辑发行,一个通告要跑。这全部都是为了卖广告而设定。

作为眼球经济的一种,我们无法躲避在内心产生对比,与此同时更要看清楚,他们工作的属性决定他们必须如此,一旦不工作时候,很多名人私底下也是一个普通人,可见,个体的多样化不受约束地存在才是世界真正的样子。


图片来自黄轩个人微博

 

追求外在美存在着一定发展规律,年轻的时候,由于自尊心发展的需要,我们总是格外自动关注自身形象,经常沉醉于对自己形象的想象中。


那时候对外貌的关注达到顶峰,随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人生的课题重心发生转移,对外在的关注就会逐渐下降。

取而代之的是对个人内在价值的追求,当一个人在某个人生阶段取得了成功,是不会记得年轻时候那个“糟糕的幻象”的,毕竟将人生牢牢抓住的掌控感比达到大众眼光下的苛刻标准快乐多了。



03

寻找自我渴望和能量资源的平衡是摆脱焦虑的必要手段


 

当我们靠自己的独立认识,知道自身渴望实在太多,此时,我们需要在保持清醒自我的前提下管理渴望,给自己的追求排序。

 

不从众并不代表反对大众的标准,主动走入大众的评判标准让我们获得身份认同感,同时在获得认同又保持独立的思考,当发现迎合外在标准无可避免,在我们的人生标配中,富有,美丽是天然的渴望。

 

所以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避免本末倒置的风险,放任自流的确不是对人生负责的态度,在理性认识的支配下,我们能做的就是合理调配自己的能量资源。 

 

比如,180斤的人,知道100斤的自己很迷人,于是决定努力减肥,可是很快发现自己的体重达到了150斤后就再也无法下降,原因是年龄和体质决定了体重下限只能是150斤,如果还苛刻地要求自己减到100斤,就是对自己的摧残和折磨,不如接纳这种体态,从寻找别的优势来获得满足。

 

如果自己不再追求体重下降,转而追求身体的柔韧性,这可以通过练习瑜伽和舞蹈来获得,若果这两项对自己来说仍旧太难,那就学一门厨艺或学一门新的语言,进行合理的目标转移,就会发现成就感带来的快乐很快就会把之前无法达到目标的焦虑感一扫而光。

 

若我们在不良诱导中单枪匹马,将会易于受到出其不意的伤害,不如找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亲密的朋友可以帮助自己输送观点和能量,来自朋友的力量和影响,可以支持我们保持坚定的信念,将关注他人意见转回关注内心的声音,等到自身眼光变得不一样的时候,那个真实的自我被慢慢释放,改变就开始发生。

 

还记得那句要么瘦,要么死的宣言吗?如此斩钉截铁的宣告表达着自律生活的推崇,这种本我彻底打败自我的行为是建立在牺牲快乐为代价的,它绝对不是大部分人的选择,独木桥上难以狂欢,平稳的大道一定不会妨碍我们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同样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其他目标平衡但容易实现的追求上,获得的却是同等的快乐,何乐而不为? 

世间诱惑,如影随形
不做996先生,007女郎,我认我是打工人!
凭这三个道理,心理学就能C位出道,不接受反驳
逼孩子喝热奶?一个场景带你了解控制欲妈妈的行为影响
《眼光普照》下不被看见的我
白宇在《沉默的真相》找钱包时的内心活动
为何打破边界会产生厌恶感?
《海上钢琴师》从抛帽子到合理化期待
如花在《胭脂扣》中为何选择殉情?
作者:文玟
◆微信公众号:剧记手(ID:wen6696059)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