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拐卖的刘学州从寻亲到寻死,该如何追责?

本文字数约:3955 字

阅读时间约:4 分钟

15岁的刘学州,本以为找到亲生父母后,可以拥有一个温暖的家,没想到等来的却是亲生父母的拉黑,一些媒体的曲解,部分网友的网暴,最后在绝望中走上了自杀之路。


1月24日,刘学州寻亲被“二次遗弃”,又罹患抑郁症,最后在三亚留下遗书后自杀死亡。


很多网友非常同情他,这个15岁的花季少年,未曾绽放过就以这种方式凋零了,哪些人应该为这场悲剧负上责任?


是当初把他卖掉的亲生父母、人贩子?


还是疑似猥亵过他的学校老师?


是某些内容偏颇的媒体?


还是对他网暴的网友?


某种程度上,刘学州很可能也是希望通过自杀这种极端方式,来报复伤害过他的人,希望这些人可以被社会谴责、受到法律惩罚。


下面,我将从刘学州的遗书和目前的报道,再结合临床心理干预的经验,尤其是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的大量经验,来尝试分析一下该悲剧的形成原因及反思。


01

悲剧是如何形成的?


刘学州被诊断为抑郁症,可能服过药物,有一定疗效,但解决不了他深层次的精神心理问题。


从出生起,刘学州就遭受了一系列的叠加性心理创伤,简单来说可以分为3条线:原生家庭、学校经历、社会和互联网。


第一条线是原生家庭。刘学州的成长背景很特殊,他3个月大时,亲生父母就把他卖掉了。


我们在临床心理干预中发现,个体最早的心理创伤可追溯到未满月时,虽然外显记忆层面不记得了,但仍储存在内隐记忆层面,通过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个体可以想起来。


所以,不排除刘学州的内隐记忆层面里仍有被亲生父母冷落、抛弃的心理创伤。


到了新家庭后,养父母对他很好,但很快就因为意外爆炸去世了。这个过场中可能也对他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创伤。


幸好,刘学州的舅妈、姥姥姥爷对他非常好,继续养育他,供他上学。刘学州的积极善良,可以说很大程度来自于养父母这些家族亲人的养育。


刘学洲,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二条线,学校经历。


因为他没有了养父母,又被传言是“野孩子”,经常被同学欺负,遭到多次校园欺凌,甚至被迫多次转学。这毫无疑问造成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使他更加自卑、内向、敏感。


没想到,后来他还遇到了一名很可能有严重精神心理障碍的、禽兽不如的老师!


刘学州的遗书里似乎透露自己被中学老师猥亵,目前当地教育局正在调查。如果这件事是真的话,无疑对他又是一记重大的心理创伤!而这名老师很有可能是一名“恋童癖”患者,并且是人格障碍患者。


刘学州在遗书里说,这件事发生后,他非常崩溃,一度想自杀。那时,他很可能出现了急性应激障碍(ASD),但没得到及时干预,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并继发了抑郁症。

幸好,到了新学校后,新的老师对他很好,社会支持体系加强,帮助他抵御过去叠加性心理创伤带来的负性情绪和扭曲认知。这可能是刘学州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了,他内心善良、积极、乐观的一面又展现了出来。


本来,如果按照这条路走下去,刘学州的抑郁症很可能会越来越轻。


虽然其性格仍有自卑、内向的一面,很多心理创伤也还在,遇到挫折时也会很失落、灰心,有点容易灾难化思维。


但他有理解、支持他的好友,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性格也善良而友好,随着长大和能力提升之后,他独立生活、成为社会中平凡而充实的一份子,应该不成问题。


然而,他人生的重大转折发生在孙海洋认亲事件后。


这就是第三条线,社会与互联网方面的因素。


这主要是指他认亲之后,因为“买房”一事与亲生父母发生冲突,然后因为部分媒体的偏颇报道、部分网友对他的网暴,而造成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关于这一点,我们下面谈责任的时候还会分析。


刘学州本来就知道自己不是养父母亲生的,但不知道自己的具体身世。我到底为什么不在亲生父母身边?这一直是他的心结。


孙海洋寻亲事件引起的舆论关注非常大,全网直播,不断发酵,父子俩抱头痛哭的画面很感人。


这给刘学州带来很强烈的心理冲击。从小缺乏父爱、母爱的他,也非常渴望像孙卓一样找到亲生父母,享受家庭团聚的幸福。


受到这个认亲事件的影响,以及他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刘学州在心里把自己的亲生父母想得太美好了,对他们有了不切实际的“幻想”。


但他没有意识到,如果他当年是被亲生父母卖掉的话,这说明其父母很有可能是人格障碍的患者:严重缺乏自我反省能力、同理心,行为远远超出社会规范。


我们也不能说所有卖掉孩子的父母就一定是人格障碍患者,但从刘学州亲生父母后来的表现来看,他们无疑是。


可只有15岁的刘学州根本没法想到这一点。他带着美好的“幻想”,终于找到了亲生父母,然而一系列灾难性的打击就来了。


这对所谓的亲生父母根本不欢迎他的出现,只希望他不要打扰到各自的生活,在认亲仪式上见了面、拍了照、吃了饭,看似欢乐和谐,其实对他们来说,只是配合警方走个过程。


很快,亲子双方就因为买房事件引发了巨大冲突。刘学州希望亲生父母可以给自己买一套房,或者租的也可以。


其实他的出发点不难理解。他认为就是因为父母当年卖掉了自己,才导致自己不断被别人伤害;他觉得父母理应弥补自己,让自己有个比较稳定的住处。


当亲生父母拒绝时,他可能非常惊讶、愤怒,接着其大量叠加性心理创伤被激活,情绪非常激动。在这种状态下,他说出过激的言论是完全有可能并可以理解的,这毕竟是个15岁的青少年。

但这一点,后来被他的亲生父母和一些媒体过分放大了,本身父母就想撇清自己的责任。这是很多网友对他网暴的主要原因,导致他遭受的创伤越来越大。


02

善良单纯的刘学州

犯了这些“错”


我非常同情刘学州的遭遇,他的亲生父母确实要负上很大的责任。但他的归因可能是片面的,因为,就算他当初没被亲生父母卖掉,他也不一定活得比现在好,甚至可能更差。


试想想,刘学州是个男孩,哪对夫妻生下来就愿意卖掉的?但他的父母就做得出来。这说明这对夫妻当时并没有多少感情基础,两人都把新生的儿子视为累赘。


果然,这两人后来离婚了,再加上这两个都是冷漠、自私的人格障碍患者,如果刘学州从小跟他们生活在一起,可能会经常目睹他们吵架、打架,然后被他们当作出气筒来辱骂,甚至被家暴。


可以说,这个刘学州遭受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会更多、更大、更持续,他可能更早就罹患抑郁症,或者双相情感障碍,或者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出现自杀倾向。


他的性格依然很有可能是自卑、内向、敏感,甚至可能受到亲生父母的影响,变得自私、冷漠、缺乏自我反省,由受害者变成施害者,甚至可能变得暴力,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也就是说,如果他不离开这样的亲生父母,遭受的伤害可能更大。


还有,刘学州在生前一直想追究当年拐卖他的人贩子的责任,而且认为这个人贩子还拐卖了其他孩子,应该受到严惩,这样被拐卖的孩子更容易与亲生父母见面。他的初心是好的,希望这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受到严厉打击,希望更多的孩子不会与亲生父母失散,这是他内心善良、有正义感的体现。


刘学洲,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他对被拐卖孩子有深切同理心的同时,却忘了考虑他的养父母家庭。他一直追责人贩子,养父母家庭作为买方,就很难不受到负面影响。


原本刘学州的精神支柱和物质支持都来自于养父母家庭,这样一来,养父母家庭对他有意见,甚至对其埋怨,断了对他的支持。而另一边,亲生父母又将他拉黑,两边都带来了心理创伤。


支撑刘学州的力量没有了,仅有一些朋友和网友还在关心他,最后他精神崩溃,选择了自杀。


从精神心理学的角度看,他是比较典型的“微笑型抑郁症”。


这类患者在自杀前会表现得非常正常,还会故意说些迷惑人的话,让身边亲友觉得他还有很多事要去追求,不会想不开。


身边人都放松警惕之时,患者就趁机毅然求死了。从这个角度看,微笑型抑郁症患者的自杀行为确实是很难提前识别的,刘学州的朋友没有必要过于内疚。


03

哪些人应该负责任?


刘学州的悲剧已经发生 ,我们不禁要问:到底哪些人要负责任?

第一,亲生父母的责任是最大的。


按照“拐卖同罪”,刘学州的亲生父母应承担刑事责任。不过这个事件是否在追诉期内,这要留待相关部门进一步调查。


就算不追求其法律责任,刘学州的亲生父母也应该受到道德的谴责!


绝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像刘学州父母这种是例外,简直禽兽不如。


第二,部分媒体也有责任。


在这次事件中,很多网友指责新京报的报道内容偏颇,一味采用刘学州母亲的言论,而且未能意识到这对父母是“人渣”,其一面之词往往会把事实扭曲、夸大,为自己脱责。


被拐卖的刘学州从寻亲到寻死,他遭受了多少心理创伤?该如何追责

刘学州在微博反驳新京报的报道内容


如果媒体对采访者的人格没有基本的觉察和判断,就很容易失去了还原真相的能力,反而助纣为虐,还让当事人受到了更多伤害。


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一个媒体。传统权威媒体的偏颇报道,导致很多网友对刘学州有误解、愤怒,有的还对其人身攻击,加速了他精神崩溃的到来。


所以,希望部分网友也要自我反省,学习独立、理性地分析,不要当“键盘侠”。


第三,如果当地教育局调查发现刘学州的中学老师确实曾对其猥亵、性侵,这个老师一定要被受到法律严惩,并被清除出人民教师的队伍。


最后,希望青少年、年轻的孩子们也要通过这个悲剧给自己上一堂课。


孩子与父母失散多年,希望认亲和团聚,这是我们都鼓励并希望看到的。可是,有一种情况很特殊,那就是如果孩子知道自己是被亲生父母卖掉的,又还想寻亲的话,就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不是每一个父母都像孙海洋那样深爱孩子、希望一家团聚的。


在有能力的前提下,我们当然可以给自己的身世寻找一个答案,寻找一个说法,但我们不要过于美化这个答案和说法,而是想好各种可能性,然后坦然地去接受。


我们强调过,父母其实有“三重角色”:血缘上的父母,养育孩子的父母,还有精神上的父母。


像刘学州这样,他的亲生父母只有血缘父母这个角色,但根本没有资格当刘学州养育和精神上的父母。


被拐卖的刘学州从寻亲到寻死,他遭受了多少心理创伤?该如何追责

刘学洲,图片来源于网络


同时,这些孩子还要想好,如果卖掉自己的亲生父母是人格障碍患者,行为举止非常不堪,那要不要追究他们的法律责任?这又会不会对养父母家庭带来影响?这都是需要慎重考虑的。


在这方面,协助寻亲的公益组织也要慎重、要多考量,不要认为寻亲就一定是正义的、感人的,万一孩子发现亲生父母其实是“人渣”,反而会更加受伤,皆大欢喜的结局没有出现,反而造成刘学州一样的悲剧。


如果一定要寻亲,公益组织、甚至包括公安机关,最好提前跟这样寻亲的孩子做好心理建设,降低心理冲击;并想好发生矛盾后如何解决,万一寻亲的行动导致孩子得了精神心理障碍,又该如何处理,这一系列问题都要统筹考虑。


希望这起悲剧能对社会各界都带来警示,避免下一个刘学州的悲剧上演。

文:晴日心理何日辉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