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有朋自曝:“我终于不用扭曲我自己,去迎合大家”

文:碗仔
来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前段时间,《还珠格格》上了热搜。

皇阿玛、令妃、晴儿、老佛爷,在一档综艺节目上,重聚了。

再配上那首“让我们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的 BGM,我瞬间泪崩。

时隔 21 年,小燕子成了《演员请就位》的导师;紫薇嫁给了“国民老公”霍建华;

金锁偷税漏税之后忙着复出;尔康已经是我们“行走的表情包”;

五阿哥的运气,更是好到令人羡慕。

微博粉丝 2778 万,圈内口碑极好,简直就是 80、90 后心中的“经典偶像”。

然而,最近他却自曝“我终于不用扭曲我自己,去迎合大家”。

印象最深刻的,是综艺节目《创造营2019》。

他担任导师,一位学员问他:“外界都说你整容了,这是真的吗?”

他说:“现在的年轻人审美和以前不同,所以在造型上会更迎合年轻人的审美观”。

事实上,他一直想让自己符合大众审美,反而抗拒自己一些与生俱来的特质。

毕竟,如今的娱乐圈,游戏规则更残酷。

小鲜肉层出不穷,昨天还是鹿晗,今天就是王一博,明天是肖战……

46 岁的苏有朋,再红也是 21 年前的事,怎么样也拼不过流量担当。

太焦虑了。

出道 31 年,他像我们大部分普通人一样,一直在拷问自己:

我为什么,一直要取悦别人


01

“我拼命地希望,让自己符合大众审美一点”


很多人以为,苏有朋一直是那个被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

苏有朋 15 岁加入小虎队。

单曲《青苹果乐园》一推出,就火爆亚洲,人气一度超过迈克尔·杰克逊。

连续 20 多场演唱会,场场爆满。2 万多人参加的签售会,场面几乎失控。

那时候的男生,模仿他们的造型。女生呢?将他们的海报一抢而光。

这么一个被追捧的偶像歌手,怎么可能要去迎合别人?

但苏有朋一直觉得,自己做的很多事情,不过是为了迎合大家对他的期待

这种“讨好”,从他加入小虎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

既然被叫“乖乖虎”(组合中的角色),人设自然是“乖巧的学霸”。

那时候,多少父母都拿他当做教育孩子的榜样。

因为,他曾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国台湾最 TOP 的高中。除此之外,唱歌跳舞样样出色。

可随着小虎队的人气越来越高,他经常要飞到不同的地方参加演出、开演唱会。

成绩也从最好,跌到最差。

高三的时候,他每天都在危机感中度过。害怕让大家失望,不知道接下来会面临什么事。

他说:“每天有一个噩梦缠着自己,告诉自己必须成功,“如果我没考好,路上带着小孩的妈妈们一定会指着我跟他们的孩子说,‘你看,那就是只会玩不念书的乖乖虎’”。

他将自己逼到一种近乎窒息的地步。而这种逼迫感在提醒他,“你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为了迎合大家的期待,苏有朋只能用一年的时间,读完高中三年落下的课程。

就连填志愿,他也从不会去想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就按着分数排行榜的学校和专业,填了当时分数最高,最热门的“台湾大学机械工程系”。

结果却发现,自己对这个专业完全没有兴趣,活得一点也不开心。

当然,他不是没有反抗过。大三那年,他选择休学。

这个看似“叛逆”的决定,让他从爆红跌到谷底。霎时间,全网都在流行骂苏有朋。

网友帮他起了个外号叫“输又碰”,粉丝对他失望至极,偶像果然还是为了名利放弃学习。

他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即使后来上综艺、出唱片,做主持,通通失败。

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都习惯性地去迎合大众。

即便他后来凭借《还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等家喻户晓的电视剧成功转型,甚至从“偶像剧演员”转型为“实力派演员”,他依然对自己的外表很不满意。

有人纳闷,都已经这么成功,为什么还要去迎合别人呢?

因为,他总是觉得“我还不够好”。


02

“我不懂欣赏自己,和原生家庭有关”


采访的时候,记者问他:“你觉得多好才算好?”

苏有朋说,自己有个 120 分理论。


“你必须目标是 120 分,因为接下来可能打个折扣,你才能达到 90 分或 80 分”。

“如果我一开始就立个可能达到的目标,打个八折他什么都不是了”。

他对自己,非常苛刻,甚至让人有点心疼。

尤其是,2008 年的电影《风声》。

为了演好电影里那个阴柔的白小年,他从 0 基础开始苦学昆剧。

众所周知,昆剧很难学,一开始要先背词,掰莲花指;然后还要练小碎步,身体要像木偶。

每次下课后,他的腰都酸得弯不下来。

而最终,凭借这个角色,苏有朋获得第 30 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最佳男配角”。

可是,他是这样评价自己的:“只有这么一个代表作而已,其他没有特别能叫出什么代表作来”。

比起大多数人,已经很厉害了,为什么还是觉得自己“不够好”

或许是因为,在观众眼里,他还是那个“奶油小生”五阿哥、杜飞、张无忌。

对于苏有朋来说,对外界反馈的格外关注,是从 15 岁开始。

人从环境获得反馈,来完成自我评价。环境反馈就包括了别人的言论、权威言论等。

而当年那些铺天盖地的负面评价、抵制、网络暴力,显然超过了他那个年龄所能承受的压力。

他不知道该怎么办,无助又不安,只能整天躲在家里。

然而,即使事情过去了,伤痕还在,甚至“加重”了他原本觉得自己不够好的想法。

因为,每个人的自我评价,最初是来自于父母。

苏有朋的妈妈,是中学老师。他们那一代人,受的是“打骂教育”。

小时候的他很叛逆,也不服管。

有一次,他跳到桌子上和爸妈讲理,结果爸爸拿起厨房的一把菜刀,直接扔向了他。

我们不知道他还遭受了什么,他也不愿过多地提起。

只是,他说了一句:“无形中那个严厉的妈妈,就植入我的脑海里,我对自己也非常严厉”。

每个人生下来,是没有自我认知能力的。直到 1 岁多,才逐步发展出自我认知功能。

而完成自我认知,是基于当时非常重要的客体——父母,他们的评价建立起来。

如果孩子一直获得“我不够好”的反馈,那么,在这种认知下成长,孩子会无法分辨这仅仅是别人的反馈还是事实。

尤其当反馈来自于父母,孩子会迅速将其内化为自我评价。

这个孩子长大了,会一直带着这种自我评价去生活,失去了客观、准确的自我判断,并且会过分关注自己差的部分。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苏有朋为什么会对自己这么严苛,会觉得自己不够好。

他已经找到原因:不懂欣赏自己,跟原生家庭有关


03

“我渴望着,被你认同

总觉得“我不够好”的人,缺乏自我认同感,会经常陷入“害怕自己得不到认同,又渴望得到认同”的双重折磨。

“自我认同”是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来的心理学概念。

你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你知道自己是谁,并且对所认知的自己,有一种稳定的认同感。

人天生有认同父母的倾向,尽管苏有朋的妈妈很严厉,但他内化了她的严厉,因此对自己也是严苛至极。

而那段时间,是他人生最低谷的 10 年。

因为从没学过拍戏,他的演技,在导演眼里,就是一坨 shi 。

他接二连三地被“退货”,在各个剧组“流浪”。

最惨的时候,他说:“我不知道明天还有没有剧组要用我”。

他希望改变,希望当大家再提起苏有朋的时候,想到的不是小虎队,不是五阿哥、杜飞,而是“哦,那个很有实力的演员啊”。

为了这个目标,每次收工,别人去喝酒,去撸串,苏有朋一概不去。

他让助理回放当天他的所有片段,对照着看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刻意学习。

幸运的是,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如今的他,不仅是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角色,还是《嫌疑人X的献身》和《左耳》的导演,还是《创造营2019》的导师。

我们,何尝不是在这种渴望被认同的状态中,在挣扎和拉扯中,不断前行。

04

“你要对自己公平一点”


这些年来,苏有朋开始寻找自己这些迎合、自我撕扯、压抑的源头。

他会去问外婆:“你小时候是怎么被对待的?”,会去研究家族创伤。

因为,外婆被对待的方式,决定了妈妈对他的方式。

那个年代的教育,决定了那一代的小孩,都是在打骂声中长大的。

他开始理解了妈妈。

所以,现在的他,和妈妈的感情,依然很好。

而他自己,也慢慢学着“认命”,与自己和解、对话。

我怎么都不会想到,以前那个非要达到120分的苏有朋,现在会对自己的学员说:


“你要公平地对待自己。” 

“假设你已经有 95 分了,你还差那 5 分。没错,你必须鞭策自己努力去达到 95 分。”

“可是你不要觉得自己很糟,你要看到,你之前努力了这么多,你现在已经有 95 分了,你要对自己公平一点”。

他发现,原来我爱自己,我接受自己,别人其实也接受这样的自己。

以前,他总是和命运打架,命运不开心,我也不开心。

就像听到自己被评价为“奶油小生”时,他曾经很愤怒,因为他希望得到的是另一种认可。

现在呢?心甘情愿地接受了,接受了自己是个偶像,也接受做偶像带来的后果。

他说:“这些东西既然来了就别再抗拒它了,一起和睦相处吧”。

所以,你知道怎么接纳自己了吗?

一是承受不被喜欢的后果,二是相信别人喜不喜欢其实不重要。

无论你肥瘦矮胖,别人对你的态度,其实不会有多大变化。

喜欢你的人,还是会喜欢你。不喜欢你的人,说什么他都会不喜欢你。

何必逼着自己,去迎合别人?反正,到头来还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当你能够承受别人不喜欢你的后果时,其实,你也就接受了自己。

真正的问题是,别人喜不喜欢你,认不认同你,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最后,我很喜欢苏有朋在采访中说的:

“这一切让我觉得值得的点是,我真的有荣幸陪这么多人一起长大”。

让我想起 1998 年,那个整天守在电视机前,看《还珠格格》的我。

很想对她说:,你好啊,我是 21 年后的你

不知道,你是否会怀念,最初的自己?

尽管我十分明白,成长的过程,必然会失去一些东西,丢掉原本的棱角。

但,我想说的是,如果可以,试着不让自己失去太多,已经很不容易。

世界和我爱着你。


本文图片来源:腾讯新闻节目《问答时光机》


– The End –

作者简介:碗仔,用颜值说话的记录者壹心理主笔团,一群和弗洛伊德抬杠的年轻人。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排版:小鲸鱼,林洁愉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