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救助锦囊 | 如何应对不确定性?

文 |  蜡笔小新、杨杨
来源 | 华东师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微信公众号ID:xlzxecnu)

■■■

知乎上曾经有一个提问∶“为什么很多男生追女生追到一半就不追了?”下面一个吐槽获得很高的点赞∶“你倒是给个进度条啊!”

这样看来,也许打工人可以没日没夜“赶进度”也算是一件幸福的事,因为至少事情会有确定的终结时刻。可是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却都不确定,它们的进度条像是永远处于“加载中”的状态,我们永远不知道这些进度条会在何时以怎样的形式加载完成。

很多时候,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其实是一种失控感。而想要缓解焦虑,就要重新获得控制感。“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就是获得掌控感的一种方式。当然,新冠疫情爆发时,一些欧美人民争抢卫生纸,也是一种通过购买行为获得控制感的方式。

Part 1 不确定性的确定定义

通常意义上,不确定性就是指你不知道接下来会怎么样。不确定的状态是模糊的,也就是说事情可能会这样,也可能会那样,我们无法根据过去的经验来推断事件未来发生的概率。

其实,不确定性有多种类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较多的一般是信息不确定和个人不确定。信息不确定性是指掌握的有效信息比做出决策所需的信息要少。个人不确定性就是当自己感到不确定时所经历的感觉,通常包括担忧、焦虑等感受。

有趣的是,人们对于不确定性的态度并非一致。不确定性容忍度高的人能接受和体验新鲜、刺激、陌生的环境,不确定甚至会让他们感到兴奋;而对不确定性容忍度低的人来说,他们更喜欢待在熟悉、可预测的环境里,不确定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威胁,会让他们感到焦虑。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确定性可能会引发一定的焦虑。很多人误认为,担忧会帮助他们为即将到来的事情做好准备,但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过于焦虑会影响人的知觉控制水平,我们越是担心,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越不自信,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越糟糕,从而导致更多焦虑,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更加有效的应对不确定性的方法。

Part 2 应对不确定性的方法

虽然控制本身和其所带来的效果是有限的,但我们仍然会努力维持控制感,以应对不确定所带来的负面情绪。

控制可被分为首要控制和次要控制。如果我们通过各种努力、尝试各种方法试图改变结果,该过程就是首要控制;而当首要控制不太实际无法实现时,我们就会采取次要控制,即通过适应已有现实来获得控制感。

一、首要控制

1.详尽的计划替代渺茫的期待

这个世界上,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本身。我们并不知道很多事情会如何发展,即便是那些我们确信的事情,也可能发生改变。意识到万事万物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可以帮助我们应对那些意想不到的变故。我们能为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好准备,从而在改变发生时更有弹性和灵活性地处理问题。

不确定性往往是指向未来的感受,而面对未来,任何形式的幻想都可能带来内伤,因为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大家总是说人生要有理想,我们应该捍卫自己的内心高地;各种活动策划也总是会写上本次活动的目标和意义是什么。但写过策划的人都了解,策划案中最重要的内容其实是活动流程的详细步骤和预备方案。

很多时候,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是一个重要能力。但是在应对不确定性时,我们却应该把问题放到复杂的体系中去理解,尽可能做出详细的应对方案。

抓主要矛盾固然可以简化问题,但与此同时,我们的应对策略也会变得简单,反而容易忽略各个因素之间的联系和事情整体发展脉络,从而使计划本身就包含了许多不确定性。

举个例子,学习小组中总会有个别成员完成工作的质量不高,表面看起来,原因似乎就是他们能力不够或者不负责任。但是,如果在复杂的系统里去考虑这件事,就可能有更多的原因视角:可能最初是因为小组讨论次数太多,组员比较厌烦,因此不认真对待某次的小组任务。而低质量的结果进一步引发组长对其能力或积极性的怀疑甚至批评,组员可能对组长的这种态度感到不满,并维持低质量以发泄自己的情绪;而他也因此遭到其他组员排斥,没有人愿意提供帮助,导致工作质量进一步降低……

小组工作中充满不确定性,或许就是薛定谔的猫,任务结束之前没人知道最终的成果究竟是什么样子。而通过以上假设分析不难发现,低质量的工作结果原因不全在组员身上,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如果只是粗略地一味提高对组员的要求,效果也许并不理想。

2.多准备一个plan B

不确定性的威胁在于让一切事情变得不可控,而这种不可控是多方向变化的,也许我们已经在A道路做了详尽的计划,却难免发生一些“不可抗力”,使事情的形态扭转到B方向。

也许你和好友约好了明天聚会,却在转天早上突然接到亲戚前来拜访的消息;你正在为还没完成返校作业苦恼而加班加点赶进度时,却突然得知延迟返校;你已经完成了活动策划并约好了活动地点,却在活动开始前一天得知主办方的一位重要成员记错时间无法到场,而不得不另改活动时间……

而人类思想的前瞻性可以帮助我们提前做出准备,并且会提前做出预备方案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Plan B除了实际应对的作用外,还可以给我们一个心理安慰,增强自身的控制感和应对信心,让我们在不确定之下保持镇静和秩序。

3.步子迈小一些

打扑克时,如果赌注较小,我们往往跃跃欲试;相比对自己10年后发展方向的想象,未来一周的计划往往更容易规划。

小的不确定性不仅不会让人恐惧,还会让人兴奋。我们可以尝试将大的不确定性变成小的不确定性,将较大的压力变成一些较小的可承受的压力。一个宏伟的长远规划,经常敌不过外界各种不确定性的变化,而且我们的知识和眼界都比较有限,未必能考虑的非常长远,所以我们的步子可以适当小一些。现在很多大公司也在利用这种方法。他们通过迭代来适应外部需求可能存在的变化,而不是采取一步到位的想法。

另外,如果我们只想盯着太远处的结果,可能距离太远而看不真切。但如果我们转而关注过程,思考如何与他人一起,或通过逐步探索追求答案,我们的焦点就能汇聚到脚下真真切切走着的路,这里的细节也更加清晰。

二、次要控制

在生活中,首要控制并不总是有效的。如果首要控制没有效果,我们不妨采取一些次要控制手段,以应对消极情绪诱发的压力和无助感。

1.看看其他人,分享控制感

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面临的问题很艰难,这些问题长期困扰自己,但又得不到解决。但如果我们意识到,还有很多人跟我们一样,都碰到过类似的问题且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后,改变就有可能发生了。

当我们自己因为巨大的不确定性而焦虑不安时,不妨看看那些团体内的领导者。他们对于未来发生的事情已经做出了详尽的规划,因此在他人看来处事不惊,拥有很强的控制感。和这些人交往,了解到他们的解决方案或仅仅知悉他们可以解决突如其来的变故,就足以让我们分享他们的控制感,减少自己的焦虑,从而帮助自己在解决问题时精力更加集中。

2.别做情绪的傀儡

有时候,不确定性本身并没有那么困扰我们,反而是随之而来的情绪反应让我们自我迷失。

毕业了是不是就要失业了?如果我面试发挥失常怎么办?如果这篇推送没人看怎么办?……不确定性让我们产生出各种脱离现实的预测,事实在担忧和恐惧的放大镜下已经失去了原样。

不确定性为焦虑奠定了基础,焦虑总是以未来为导向的。杰克·尼奇克曾解释说,人类的大脑有能力想象所有可能发生的最糟糕的事情。不确定性越多——尤其是当不确定性与悲观的假设相结合时——大脑就越有可能想象并猜测最坏的情况。

如果我们镇静下来就会发现,也许现实本身并没有那么恐怖,我们所担忧的大多是我们自己对结果的解释。面试本身只是一场面试,是我们自己为结果加上了过多的砝码,以致最终难以承担如此沉重的结果。

朱莉·诺兰曾提出,如果我们能基于可能的最坏结果制定相应准备策略,我们对于未知的事物或许就不会再那么焦虑。不过,这与我们所说的过分想象并不矛盾,因为这里的想象是指合理想象,即使出现想象的情景,我们也有办法解决,而非想象一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结果预期来徒增烦恼。

3.结果的另一种可能

此外,我们可以换一个参照系去考量问题。一个问题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解决方式。把时间因素纳入应对不确定性的方法之中,也是一种减轻压力的有效途径。有些在当时看起来天大的事,如果从更长的时间尺度来看可能就不那么严重了。

在某个时间阶段难以确定的事情,在其它时间尺度上反而更容易被确定。比如有时当问题出现后我们立刻解决,却发现过程中又冒出许多新的问题;而如果我们稍微等一等,让与该问题牵连的其他小问题都出现后,一起统筹解决,效率反而会更高。

同时,对于那些我们担心的结果,在附近的时间长度来看可能很重要,但当我们把时间线拉长就会发现,也许实际上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

还记得一位同学发朋友圈说:好纠结,想要去参加校园比赛,但又怕会耽误自己期末复习。我的高中老师当时就回复他说:去参加比赛吧,10年后你一定不会记得这次考试,但会记得校园比赛的经历与感受。这正是在“10年”这个较大时间尺度上去衡量结果的意义。所以,如果你对一件事不确定,不妨也换个时间尺度看一看。

4.索性”不应对”?

失控并不总是一件坏事,有时可以不那么着急应对。

不应对不是指完全撒手不管,而是放弃自己想要管控的想法,借助系统“自组织”的力量来找到应对之道。每一个组织都是一个生态系统,有其生长、发展、互相影响的内在力量,这种力量会自己生出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系统很多时候之所以运转不理想,是因为管理者干涉过多。比如一些企业强调“授权给员工”,让他们的创意从自己的脑袋里长出来,从而激活团队成员的力量,发挥他们的智慧,为组织贡献更多的价值,正是运用了这个原理。

在正念冥想中,我们经常能听到“请关注自己当下的呼吸”,因为相较于过去和未来,当下是我们唯一可以控制的时间体系。当我们为不确定而焦虑时,不妨做一些自己喜欢或一些日常习惯做的事,比如呼吸,将自己的注意力安放到这些事情上,为自己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建立起确实而稳定的框架,并把它作为自己的安全网。每当自己感到生活在自由落体时,就去做这些让我们感到安全、踏实的事情。

正念冥想可以分散我们对可能发生或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的担忧。正念也是许多东方哲学和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其中佛教就强调对无法控制的事情,应该选择“放手”。

5.选择一个特定时间烦恼

担忧、恐惧也是我们人类的正常情绪,并非只有积极的情绪才是合理的。不过,与其让担忧掩盖我们一整天的生活,不如为担忧设定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我们可以选择在这个时刻坐在通常不会使用的椅子上,让自己为某个不确定的事情担忧焦虑。

但使用该方法时,除了要注意选择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外,还要注意避免将其和我们日常工作、休息的时间和地点联系起来,从而避免错误地将工作或生活和担忧联系在一起。正确的训练,可以帮助我们形成在方便的时间和地点产生担忧的习惯,进而让担忧缩小到自己可控的范围内。

Part 3  小结

不确定性因其过程和结果均不明朗的特点,难以实现管理和应对。不确定性会诱发我们的恐惧和焦虑,使我们在心理上感到不舒适。

如果消极情绪支配了我们的生活,就会阻止我们去尝试、改变或取得成就。对不确定性的过分恐惧会阻碍我们“充分地”生活,我们可能会习惯于用过去的视角看待问题,用更具优势的策略解决问题以获取安全感与控制感,结果反而在应当改变时裹足不前。

同时,如果应对得当,不确定性也有积极的一面:它带给我们一些不熟悉的、新奇的、甚至让我们不舒服的变化,打破了我们熟悉的框架,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变革的新机会。它促使我们在一些领域上增强能力,应对后续变化时有更多忍耐力。

适当的恐惧和焦虑是一种重要的保护机制,我们应该学会接受“事情本身就是复杂的”这一事实,修正想要掌控全部事情的想法,制定详尽计划和预备方案,小步快跑,分享他人的控制感,借助系统自组织的力量,并学习控制自己的担忧与焦虑,这样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其实,当我们对生活中的种种不确定越是包容时,阅历就越丰富,吸纳的知识和智慧就越多,眼界就越开阔,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办法也就越多,由此,应对不确定性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刘守英. (2018). 以个人的确定性,应对世界的不确定性. 教师博览:上旬刊, 31-33.
周申贵. (2020). 真正的高手,都有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 现代商业银行, 84-88.
David R. Cairns, Julie Fitness, Richard J. Stevenson, & Trevor I. Case. (2006). Coping with uncertainty: Superstitious strategies and secondary control.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4(4), 848-871.
Heckhausen, J., & Schulz, R. (1995). A life-span theory of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102, 284-304.
Kees van den Bos. (2009). Making Sense of Life: The existential self trying to deal with personal uncertainty. Psychological Inquiry, 20, 197-217.
Rothbaum, F., Weisz, J. R., & Snyder, S. S. (1982). Changing the world and changing the self: A two-process model of perceived contro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2, 5-27.
Yaacov Schul, Ruth Mayo, Eugene Burnstein, & Naomi Yahalom. (2006). How people cope with uncertainty due to chance or decep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3, 91-103.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445633作者/ 蜡笔小新、杨杨

公众号简介 | 华东师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微信公众号ID:xlzxecnu),关注·接纳·成长,小丘带你聊温暖科普,搞有趣事情!

排版:小鲸鱼   Claire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