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实现的人生是预言?| 心理学词条

  今天骑车在等红绿灯的时候听见两位中学生聊天:

“ 你性格很好到社会上能吃的开,但是太好了,搞不好要被人欺负。“

“ 好,可以达到一定高度的,就是别人不会轻易欺负我,我也能接纳别人对我的态度。”

“是啊,像抗疫英雄钟南山爷爷那样,谁敢欺负!”

看似几句幼稚的对话,却看出了现代的青少年面对这个人际交往的社会,思想上的成熟,他们所规划的人生高度是我们都想达到的最高层次需求—-自我实现

这是谁提出来的概念,我们可以达到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01

定义阐述

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是一种预测?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这是个体对追求未来最高成就的人格倾向性,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

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及教育家相信每个人天生均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

一、心理学中对自我实现的定义

自我实现是指个体的各种才能和潜能在适宜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充分发挥,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的过程。亦指个体身心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境界。

二、在经济学中自我实现的含义

经济学中的自我实现的含义是一个中性词,而且是大多数情况下是贬义的(其他编辑者注:此处贬义不是指道德上批判自我实现的意思,而是说自我实现常用于解释不利事件发生的原因)。

如果一个主体预期在经济上会有某些特定事件的产生,并且按照这个事件一定会发生采取预先的行动,最后导致了这个特定事件的发生。(如果主体预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件,那这件事发生的概率会微乎其微)那可以说这个事件是自我实现的。

由此看出在经济学中,自我实现似乎更带有提前预测和推断的味道。

比如 假设人们相信, 墨西哥比索在未来将要贬值。则投资者将给墨西哥资产风险一个较大的 贴水。这种预期使墨西哥利率上升,从而导致墨西哥通货价值下降。因此,对一种通货未来将要贬值的预期会引发它实际的贬值。 这种事件可以说是自我实现的。

02

背景来源

我们在自我实现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阻碍和体验?

幸福本来就是一个过程而从来都不是结果。

关于自我实现理论,两位杰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不同见解:

一、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创始人之一马斯洛在1940年代提出的 需求层次理论中,他将研究焦点放在心理健康的个体上,特别是那些所谓【自我实现】的人身上。

马斯洛发现,这些人之所以较不易受到焦虑与恐惧影响,是因为他们对自己及他人都能抱着喜欢及接纳的态度。

他们虽然也有缺点,但因为能够接受自己的缺点,所以他们较一般人更真诚、更不防卫,也对自己更满意。

马斯洛还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

马斯洛一直尝试归纳出那些对生命感到满意、能发挥潜能又具有创造力的人的共同点。

接着在1943年《动机和人格》中根据马斯洛金字塔五个层次需要中,表明当一个人较低层次的需求(如安全感)获得基本满足之后,他便会转而尝试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如自我实现),他对生命的满意度也随之提高,但是当这样的倾向受到阻碍;


特别是孩童时期父母冷酷或拒绝的态度,便会影响到这个人的自我概念的健康发展和他对现实世界的觉察,这个人开始自我防卫,甚至从真实的感受中抽离出来时,更难成为自我实现的人。

二、另一位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自我实现就是做自己。

所谓自己,就是一个人的过去所有的生命体验的总和。

假如,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被动参与的,或者说是别人的意志的结果,那么我们会感觉,我们没有在做自己。相反,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主动参与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么不管生命体验是快乐或忧伤,我们都会感觉是在做自己。


例如,刚出生的婴儿并没有自我的概念,随着他(她)与他人、环境的相互作用,他(她)开始慢慢地把自己与非自己区分开来。当最初的自我概念形成之后,人的自我实现趋向开始激活,在自我实现这一股动力的驱动下,儿童在环境中进行各种尝试活动并产生出大量的经验。


通过自身机体自动评价过程,有些经验会使他感到满足、愉快,有些即相反,满足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寻求保持、再现,不满足、不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尽力回避。儿童这种满足完全取决于他人,而他人(包括父母)是根据儿童的行为是否符合其价值标准、行为标准来,所以说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是自我实现的条件,罗杰斯称这种条件为“价值条件”。


03

案例分享

那些励志的名人是不是验证了自我实现的预言?

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一、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在一岁的一次生病,使海伦·凯勒双目失明、两耳失聪,但她却努力的从一个让人同情默默无闻的小女孩变成让全世界尊敬的女作家和教育家。

如果生活真的不公平,那么,生活对她的不公平可谓到了极致,她的一生是在黑暗中长大的,其实她完全可以放弃她的梦想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放声痛哭,没有人会责怪她,她也完全可以躺在床上或坐在轮椅上,像一个植物人一样由人服侍。

但是她没有选择自暴自弃,她吃力的在苏文利老师的帮助下学习盲语,触摸着事物,仅仅凭着她永不言弃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她把她理想的世界最终涂上了人生最丰富的色彩。

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但是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最后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虽然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但是可见司马光想改变自己的决心。

 聪明的司马光后来又用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就会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大文豪。

他所编写的《资治通鉴》这部为贯通古今的编年体通史,更是成为对我们现在研究历史文化有重大价值作用的一本名著之一。

04

相关科普

自我实现人身上有的品质特点?


一、自我实现人

”自我实现人“ 也叫”自动人”这一概念是马斯洛提出来的。马斯洛认为: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就是自我实现,每个人都必须成为自己所希望的那种人,”能力要求被运用,只有潜力发挥出来,才会停止吵闹。”


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希望越变越为完美的欲望,人要实现他所能实现的一切欲望。”具有这种强烈的自我实现人的需要,就叫”自我实现人”,或者说最理想的人就是”自我实现人”。

二、自我实现人

“自我实现人”的假设是50年代末,由马斯洛、阿基里斯、麦格雷戈等人提出的。这种假设认为;人并无好逸恶劳的天性,人的潜力要充分挖掘,才能得以发挥,人才能感受到最大的满足。

马斯洛通过对社会知名人士和一些大学生的调查,指出自我实现的人具有15种特征。主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思想高度集中,有创造性,不受环境偶然因素的影响,只跟少数志趣相投的人来往,喜欢独居,等等。

但马斯洛也承认,在现实中这种人极少,多数人不能达到自我实现人的水平,原因是由于社会环境束缚,没有为人们自我实现创造适当的条件。

麦格雷戈总结并归纳了马斯洛等人的观点结合管理问题,提出了Y理论:

1、工作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就象游戏休息一 样自然。厌恶工作并不是普通人的本性。工作可能是一种满足,因而自愿去执行,也可能是一种处罚,因而只要可能就想逃避,到底怎样,要看可控制的条件而定。

2、外来的控制和处罚的威胁不是促使人们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唯一手段。人们愿意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完成应当完成的目标任务。

3、致力于实现目标是与实现目标联系在一起的报酬在起作用。报酬是各种各样的,其中最大的报酬是通过实现组织目标而获得个人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

4、普通人在适当条件下,不仅学会了接受职责,而且还学会了谋求职责。逃避责任,缺乏抱负以及强调安全感,通常是经验的结果,而不是人的本性。

5、大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在解决组织的困难问题时都能发挥较高想象力、聪明才智和创造性。

6、在现代工业化社会的条件下,普通人的智能潜力只得到了部分的发挥。

05

个人见解

怎样看待自我实现这个概念?

我们知道我们是什么,但我们忘了自己能成为什么?—-威廉·莎士比亚

首先自我实现概念的提出就是为我们人生目标指明了方向,我们自己喜欢的是什么,可以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和坏处,要向何处去发展。

也是自我成长的动力,意味着我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学习的过程让自我变得有智慧,积极努力的做我们自己想做的事,最终成为我们想成为的样子,这也是我觉得这是自我实现的重要意义。

所以自我实现不仅是一种终极状态,而且是随时随刻、点点滴滴地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

有的事情有意思但是没意义,有的事情有意思但是没意义,自我实现就是做了一些对自己来说很有意思的事情,对大众来说是比较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创造,研发,创作等一些像太阳神一般的才人。


所以即使自我实现是预测,即使自我实现人是极少数,我们也要发挥自己的潜能向着预言努力,人生才会活得有价值。

参考文献:搜狗百科,百度词条,知乎网,马斯洛《动机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可删
原创:话题官小娜心享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