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障碍在心理咨询中的镜映与羞耻 | 科普

本文探讨的是在自体心理学的理论背景下,对于自恋障碍(自恋人格障碍和自恋行为障碍)的临床咨询内容分享。

       

在自恋障碍的临床心理咨询过程中,特别是咨询早期,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咨询师去镜映或夸奖来访者的时候,好像并起不到什么好的效果,甚至让来访者觉得没有感觉(受到咨询师夸奖或镜映,但并没有体验到自恋和快乐的满足)或者羞耻感。或者在有的时候,咨询师会夸奖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的变化,成长。


来访者甚至会觉得,心理咨询的进步(来访者咨询成果的改变),好像是咨询咨询师拿来炫耀自己(心理咨询师)能力的一种体现,这也会让他觉得很难受,这些也让很多的咨询关系脱落的原因之一。

        


我们先从起源学的角度进行理解

       

来访者的自恋需要,长期被养育者否定或打击,就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讲一个例子更容易表达,如果来访者在成长经历里面,ta的自恋是长期受的打击。

       

比如说:一个孩子把屋里打扫的很干净,ta就像妈妈问,“妈妈,(带着一种渴望被夸奖被肯定的欲望)你看我屋里打扫的多干净?”,然后ta妈妈来了一句:“干净什么呀?这个窗户还没擦干净!”,然后ta的自恋受到了打击。

       

后来,有一天ta穿了一个裙子,她就给妈妈说;“妈妈,你看我的裙子多漂亮呀?”,然后她妈妈说:“漂亮什么呀?还没有牛仔裤好看!

     

再后来有一次ta,考试考了98分,本来以为会得到妈妈的夸奖,结果妈妈来了一句:“98分还高兴,人家对门的都跑了100分了,你不向人家学习学习……

       

……类似的事情持续的发生。     

      

这样的事情经历多了,ta就无法再去表现自恋,因为在ta想去表现自己自恋(表达自恋需要)的时候,换来的是一次次打击的回应,这样的模式重复几千次或者几万次之后就会变成一种模式并且内化到ta的心里,每当ta有想去表现自己自恋的时候,都会觉得一种羞耻感(或者否定带来的痛苦),为了保护自己免于这种羞耻和自体崩解的痛苦体验,ta只能压抑或扭曲(比如水平分裂,垂直分裂)。


那么就是永远不去表现自己,这样ta就避免带来的羞耻和痛苦的体验,这也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方式。

再从动力学进行理解

      

在这种情况下,ta的自恋需要是关闭(防御,压抑)的状态,所以当别人夸ta的时候,ta是感觉不到自恋满足的,因为ta是没有自恋需要的(虽然是被压抑、隔离了。)

       

“贫人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也是在表达这样一个类似的含义。

       

《礼记.檀弓》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

就像这个古代的这个故事一样,一个很饿的人,你带着侮辱、轻蔑的态度给ta东西吃,ta内心是有想吃的欲望的但是被压抑了,并且是一个很坚固的模式了,ta的态度就是我宁愿饿死也不要接受这种羞耻。

      

所以在咨询关系里面咨询师直接镜映或者夸奖来访者,可能会产生羞耻感或者无感觉。因为这个刺激,激活了来访者内心固着的(因为自恋需要无法满足而带来的)羞耻感,为了避免再次体会到羞耻感,要么是直接的,完全的压抑,那么ta就没有任何感觉,因为隔离了。


要么感觉到羞耻感,因为这个刺激,激活了来访者内心对自恋的需要的冲突(好像是讲:曾经想要的,一直被否定,打击,现在还可以要吗,我还会被否定,打击吗?类似主体间学派讲的,经验组织原则),如果强行镜映,只能适得其反。

      

所以合理的处理方法就是,我们先要去打开ta的防御(需要一个接纳共情的氛围和关系),防御一旦打开,所要面临的就是羞耻感,这是需要处理和哀悼的(这个阶段咨询师也不用表现的过于“共情”,或者过于的“惊讶”,因为这样也会让来访者觉得羞耻和不自在),只有这个处理之后他才能回到一个正常的自恋需要状态中,自恋需要才能继续发展,否则任何的镜映都是多余的,没有感受的,甚至是羞耻的。

        

另外一点,很多咨询师分不清楚夸奖和镜映,如果对于神经症水平的来访者,夸奖和镜映都无所谓,但是对于自恋障碍的来访者,这两者就有很大的不同。

      

 一般情况下,我不建议“主动镜映”他人。当你去“主动镜映”一个人的时候,实际对方体验到的是不舒服,这种不舒服的体验本质上是好像是在“提醒”对方,ta是不完美的,让对方在“怀疑”自己的自恋。

       

让我想起佛陀在《楞严经》中的一段内容,有类似的味道: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本觉明妙,觉明为咎。自恋也是如此,一个人ta原本就认为自己很棒,根本无需证明。


当有一个他者,来去告诉你很棒的时候,就好像是一种多余的“证明”。就好像是在证明,一就是一,这种证明在主体体验里面是没有什么感觉的,或者是虚伪的感觉。

      

所以镜映的本质是,别人确定、确认了你自恋,而不是别人给了你自恋。就拿一个镜子为例子,一个人只是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美好,而获得的满足。这种满足不是镜子给的,而是你自己有的,你只是在镜子中看到了而已,而得到了一种确定,确认。       


而夸奖是什么呢?夸奖:a对b说,你这个衣服好漂亮啊。这是a的主观体验,感受,想法。客观上可能b的衣服真的漂亮,也有可能不漂亮,这是另外一个人的感受,并非当事者的实际的感受。(镜映有部分夸奖的成分,但不能完全等同)        


换句话说,夸奖是客体的内容,而不是主体的内容。(就好比一件衣服,我认为漂亮和你认为漂亮是两个概念)     


镜映和共情很相似,当你觉得你去共情一个人的时候,那个时候好像就已经不是纯粹的共情了,镜映也一样,有时候甚至一句话不说,也是一种镜映。镜映是一种发自内在的,自然而然的,对对方的一种欣赏,关注,喜爱。(这并不是自体心理学的标准定义,只是我个人的临床理解) 。

除此之外,镜映还必须达到一定的条件,我觉得至少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镜映才是有效果的。镜映一个人的条件(或者说一个人能够感受到被镜映的条件):       

1. a(一个人)要有表现自恋的欲望或者说自恋的需要(比如表现癖)      

2. 而对方对a的镜映,又与a内心实际的心理状态相符。这才能体验到镜映的感觉。(比如一个女生,客观上真的很漂亮,但是她自己并不这样认为,她认为自己很丑,那么别人夸奖她漂亮,她是体会不到自恋的满足),除了这种情况还存在另外一种状态,就是前面讲到的,自恋需要可能是扭曲压抑了,在这种情况下ta也是体会不到的。

所以最后说一句,很多人以为自恋的对立面是自卑,我觉得还不够彻底,至少在自体心理学的视角下,我觉得自恋的对立面是羞耻

关于羞耻感,其实很多心理学流派并没有刻意的去研究,这是自体心理学的一个优势。我觉得羞耻是次发的,当一个人的自恋受到打击、压抑的时候才会觉得羞耻。

       

所以如果我们面对来访者的自恋问题,首先要处理的是来访者是对羞耻感的防御,阻抗。这个防御与阻抗是来访者保护自己的方式,也是来访者努力维持自己心理健康所做的努力。


对羞耻感的防御解除,处理完之后,原发的自恋才能自然的进行发展,就像一个曾经被一块砖头压住的爬山虎的触角一样。

原创:李大山,全职心理咨询师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