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跟我一起玩吗?渴望得到同伴欢迎的青少年们

 文:卓智灏(组长)、刘海彤、张蕾、钟沛枝、左合热、张文清、张锦富、向宇龙
来源: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ID:Adolescent2017)
原文标题:青心课程 | 能跟我一起玩吗?渴望得到同伴欢迎的青少年们

 

在前阵子热播的青春剧《风犬少年的天空》中有这样的一段剧情,性子大大咧咧的朱玮娇想参选超级女声,但又对自己没有自信,她的同伴得知后便故意将自己打扮成女孩子的模样,画着夸张的妆容,穿着裙子抱着洋娃娃,借此鼓励朱玮娇重振信心。

 

在海选当天,紧张的朱玮娇被唱跳表演弄花了妆容,正当她为自己的出丑感到十分难过时,她的同伴们一直在默默地守护着她柔软的内心,在给予温柔安抚的同时还提前拜托学校的同学们不要嘲笑她……

 

步入青春期阶段之后,青少年们越来越希望拥有良好的同伴友谊关系,渴望能够得到同伴的接纳和欢迎。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有个人陪着,而是希望能建立起一个有着深厚友谊、互相扶持进步的积极的朋友圈。正如剧集中所描绘的那样,少年们一路与同伴同行,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绘出一幅美好的青春画卷!

 

利于青少年得到同伴欢迎的因素

 

  • 外貌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总是喜欢欣赏美好的外表,并且在晕轮效应的作用下,也更直觉性地倾向于认为外貌出众的人也同样携带有其他一些优秀的品质,因此外貌是影响青少年能否得到同伴喜爱欢迎的一个重要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审美有着很明显的主观性,并且不同年龄段的主流审美也不尽相同,青春期的主流审美并不推崇特立独行的打扮或是细致的化妆,同学们之间更偏爱于干净朴素的“校园风”。

 

  • 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指那些虽然对行动者本身并无明显好处,但却能使对方收益的一类行为。经常有亲社会行为的人往往被称赞为善良宽厚、乐于助人,具有奉献精神,大家都倾向于和他们成为好朋友。

 

心理学方面,国外两篇分别发表于Child Development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nece的文献指出,亲社会水平较高的青少年更能被他们的同伴喜爱与欢迎,表现出对新环境更好的适应能力(Ferguson & Ryan, 2019; Hartl, et al., 2020)

 

相比于西方文明的个人主义潮流,东方文明更崇尚集体主义思想,自古以来处于儒家文化浸染下的中国社会更是强调人际的相互依赖。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与美国普渡大学的两项合作研究支持亲社会行为对于中国本土青少年获得同伴欢迎的重要性(Lu, Jin, et al., 2018; Lu, Li, et al., 2018)

 

在中国传统价值观强调群体福祉,要求抑制个人欲望以促进集体利益的大背景下,亲社会行为是促使青少年获得同伴欢迎的一个重要因素。

 

 

  • 学业表现

 

虽然国外一些心理学家们的调查发现青少年的学业成绩与其能否得到同伴的接纳欢迎之间没有显著的关联(Boyatzis et al., 1998)。但有观点认为这里存在文化差异,相比于外国的青少年群体,在中国应试教育文化背景下的这个青少年学生们显然对学习成绩水平更加看重。

 

正所谓“一分拉开一万人”,中国青少年对学习成绩的异常重视使得他们在评价同龄人时也以此作为重要评判标准。国内心理学家们开展的实证研究也支持学业成绩与青少年受欢迎程度的高关联水平,青少年往往更愿意同成绩优异的同伴为伍,学习成绩水平是判断在中国学校谁是得到同伴欢迎的重要预测因素(Niu, et al., 2016)


 父母监督:让孩子正确看待

同伴的欢迎接纳

 

一切事物都有着正反两面。由于有着同伴的支持鼓舞,受欢迎的青少年有时也更可能做出违背学校规章制度、社会法律法规的行为。更严重的是,他们还会“带坏”一群追随者做出不当的行为。

 

我们要怎样预防这类情况呢?心理学方面,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一项纵向研究指出,父母监督能调节青少年受欢迎程度对犯罪行为的预测作用。当受同伴欢迎的青少年处于较高水平的父母监督下时,同伴的支持欢迎与其犯罪行为没有显著的联系,但当父母监督程度较低时,则发现青少年获得的同伴欢迎能正向预测其犯罪行为。这一论文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nece (Henneberger et al., 2013)

 

处于不稳定的青春期阶段下,青少年们需要的不仅仅只是同学同伴的欢迎认可,更重要的还要学会如何正确地看待这一关系,而在这一方面,父母的监督指引至关重要。

注:引自Henneberger et al., 2013

 

对父母、老师的建议

 

 依据上面提到的内容,我们真诚地为各位父母、老师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鼓励孩子追求符合青少年阶段简单朴素的美。父母能在家中督促孩子每天早起打理头发和清洁面部,规范地穿着校服并整理各处细节;老师能在每次上课前用2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同学们自行检查仪容仪表,鼓励他们养成自觉检查仪容仪表的习惯。

 

2、鼓励孩子多做善举形成助人为乐的美德。父母能在家中便开始鼓励孩子多多分担生活上的小事,为爸爸妈妈端茶倒水、每天饭后主动洗碗筷等。老师也能在班上成立互学互助的学习小组,鼓励同学们互相之间为对方讲解知识点和练习习题。

 

3、向孩子们说明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是获取同伴认可与欢迎的有效方法之一。多多鼓励孩子同成绩优秀的同伴打交道,学习上虚心请教,生活上共同成长。老师也能依据科目强弱互补的原理来安排座位表,以更好地促进同学们的学习交流、共同进步。

 

4、让孩子明白成为同伴圈子中的焦点中心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叮嘱孩子不要辜负同学同伴对他的认可支持,不能因为大家的一些吹捧附和就洋洋得意,忘乎所以,更不能做出不轨的行为。身为同伴们的榜样,不仅要更严格地要求自己,还要积极发挥榜样作用,主动带领大家努力学习、和谐共处,这样才能更多更好地得到大家的承认和喜爱。

推文背景

 

本推文属于《青少年心理学》课程(授课教师:窦凯)的文献研读成果,也属于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发起的“青心科普”计划,致力于探索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揭示影响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并传播与青少年心理相关的科普知识!

 

本期推出广州大学心理学系18级应用心理学第4小组的课程推文,介绍得到同伴的接纳欢迎对于青少年的重要性以及相应的建议。小组成员为:卓智灏(组长)、刘海彤、张蕾、钟沛枝、左合热、张文清、张锦富、向宇龙。

 

(第四组成员合影)

 

参考文献 
Boyatzis, C. J., Baloff, P., & Durieux, C. (1998). Effects of perceived attractiveness and academic success on early adolescent peer popularity.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59(3), 377344.
 
Ferguson, S. M., & Ryan, A. M. (2019). Its lonely at the top: Adolescent studentspeer-perceived popularity and self-perceived social contentment.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48(2), 341358.
 
Hartl, A. C., Laursen, B., Cantin, S., & Vitaro, F. (2020). A test of the bistrategic control hypothesis of adolescent popularity. Child development, 91(3), e635e648.
 
Henneberger, A. K., Durkee, M. I., Truong, N., Atkins, A., & Tolan, P. H. (2013). The longitudi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eer violence and popularity and delinquency in adolescent boys: Examining effects by family functioning.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42(11), 16511660.
 
Lu, T., Jin, S., Li, L., Niu, L., Chen, X., & French, D. C. (2018).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popularity and aggression in Chinese middle and high school adolescent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4(12), 22912301.
 
Lu, T., Li, L., Niu, L., Jin, S., & French, D. C. (2018). Relations between popularity and prosocial behavior in middle school and high school Chinese adolesc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42(2), 175181.
Niu, L., Jin, S., Li, L., & French, D. C. (2016). Popularity and social preference in Chinese adolescents: Associations with social and behavioral adjustment. Social Development, 25(4), 828845.

作者简介:卓智灏(组长)、刘海彤、张蕾、钟沛枝、左合热、张文清、张锦富、向宇龙
指导老师:窦凯
排版:小鲸鱼  Bobby
公众号简介: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ID:Adolescent2017),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致力于探索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揭示影响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并传播与青少年心理相关的科普知识!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