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爱的女孩和无法实现的目标

文:咖啡侍应生
来源:一杯咖啡(ID:coffeecenter)

做什么事都不顺的女孩

22岁的小安,有着一双漂亮的眼睛和清纯的脸庞,但是坐在我面前的时候,堆着的是满脸的愁容和不安。 她最近遇到的困扰是,做什么事情都不顺:


即将毕业,别的同学都找到了还不错的工作,但是她还在休学中。因为连续挂了好几门课,另外情绪一直不稳定,老师建议她暂时先休息一阵,于是她选择了休学一年。


本来想在大学里参加社团工作,认识一些朋友,结果也和社团的负责人关系搞僵了,现在被要求退社,其他社团的伙伴跟她的关系也不够亲近。 


小安很困惑:为何自己想实现的目标,就一样都没有办法顺利做到呢?

我在宽慰她的同时,知道了一些她的童年经历: 


原来小安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失和,父亲因为赌博赔了不少钱,常年在外躲债。坚强的母亲一个人带大小安,但是也把对父亲的不满和生活的艰辛时常“倾泻”给小安,以至于在很年幼的时候,她就要学会照顾母亲的情绪。母亲因为要忙工作,所以也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管小安,从小到大小安常常是一个人照料自己。 


当小安谈到这里,我明白了:原来她现在做什么事都不顺,看似好像什么目标都难以实现,大概就源自于童年的这段经历。


不知当你看到这里的时候,是否也会感到似曾相识?


你是否也总是陷入一种好像没办法实现目标的窘境?


拥有悲惨的童年,往往也很难自我成就

如果你也经历过悲惨的童年,我猜多半你会选择遗忘或强迫自己接受——“过去的已经过去”,并庆幸自己熬过了黑暗岁月。

比起直面痛苦,这样做当然简单得多。

但是你可能想不到,过去的经历正在破坏你的生活。

为什么有些人擅长实现理想,其他人却做不到?

除了少数特别情况,大多数拥有悲惨童年的人,都无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也很难自我成就。大多情况下,这样的你对自身的负面行为无从察觉,糊里糊涂地阻碍自己,甚至不自觉地自我毁灭,除非接受专业针对童年经历的心理干预。

心理学家佩格·斯特里普通过花了十多年时间,专门研究那些被母亲忽视、情感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女孩,根据收集到的事实案例,她得出这样的结论:


“我发现这类女孩中除了那些特别有成就的,就是长期落后的,很少看到处于中流的平凡例子。

因此,这篇文章,我重点想谈谈这些缺爱的女孩们,帮助他们发现是什么在阻碍他们成年后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请想一想你是否属于这个类型?

你是否符合这个观察结果?

是什么在阻碍你成就目标?

如果你已经思考完毕,那么接下来请跟我一起了解一下。

经过分析,缺爱的女孩之所以常常不容易实现目标,可能有以下7种缘由。

当然,当我们发现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实现自己的目标,也就比较容易找到了改变这种宿命的方法了,所以在论述原因的同时,我也把对应的解决思路一并和大家分享。

01

恐惧驱动型人格


心理学家安德鲁·埃利奥特(Andrew Elliott)和陶德·思拉什(Todd Thrash)曾提出一项理论,区分出回避动机趋近动机

让我们用爬山做比喻(事实上任何面对困难的情况都可以用这个比喻):

当你面对陡峭的斜坡,会立马做好准备并想尽办法要爬上去吗?

你会预见困难,并提前做好备用方案吗?

当你面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阻碍,仍然期待着攀上顶峰时的兴奋心情吗?

如果回答是肯定的,这说明你属于趋近动机型。

与之相反,如果你一想到爬山就充满担心、感到不安,并觉得自己注定失败,这说明你是回避动机型人格。

面对母亲毫不留情的指责和严苛的要求,女儿通常学会躲避挑战,因为她们害怕承担使自己的母亲丢脸的后果。
有研究显示,一些父母甚至会把自己对失败的恐惧心理转嫁到孩子身上。同样的,面对母亲的过分自恋,女儿也会选择逃避,因为她害怕失败后的羞愧感,不想成为替罪羊,即使她知道使母亲骄傲可以得到关注和奖励。不少缺乏关爱的女孩对自己要求很低,以此逃避失败,最终成为低成就者。

事实上,这些女孩的成就两极分化,几乎没有中间的结果,要么成为高成就者,要么就是完全相反的极端。

你属于趋近型还是逃避型主导?为什么会这样?这种状态对你有利吗?

诚实地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走出困境。

02

经常自我怀疑

如果你小时候总被母亲埋怨做得不够好,那么长大以后无论有多大成就,你仍会觉得她说得对,并认定自己的确不够好。

不断地自我怀疑使你陷入纠结情绪,在那些难以入眠的夜晚,反复思索,使你很难在重要问题上作出决断,也无法向着目标前进。

此外,你很有可能产生所谓的“自我能力否定倾向”,即从内心不断否认自己的能力和成就。你会觉得自己所有的成功都是凭运气,并认为这种欺骗行为很快就会被别人拆穿。这也和自我批评的症状相吻合,之后我们会具体讨论。

自我怀疑并不是对自己是否可以完成目标进行客观的评判。自我怀疑针对个人,聚焦在你身上的缺点,而客观的评判是一种不针对个人的分析行为。

首先,我们应该学会将自我否定积极批判区分开。你要做的是,把目标写下来,规划步骤并设定完成期限,并以第三方的态度监督自己。

自我怀疑行为是缺乏安全依附关系的结果。你需要用智慧的手段战胜担忧:

当你遭遇不顺心或犯错的时候,是否常常责怪自己性格有缺憾,觉得自己软弱,而不是全面细致地分析事情的真相

03

经常自我批评

自我批评是指一味地将失败归结于所谓的性格不足,比如有人对自己说:

“难怪他和我分手,谁愿意和我这种人在一起?”

或者:

“我得不到那份工作是理所当然的。我拿什么和那些有魅力又反应迅速的人比?我既没有吸引力也不聪明!”

自我批评与自我能力否定倾向常常一起出现,因为一旦你习惯把错误归咎于自身的缺点,就会慢慢变得对自己的努力视而不见。

无论你是在懊悔自己没有付出行动或做错了事,还是反省自己没有用更有效的方法,都不需要自我批评。当你一旦陷入自我批评的情绪,要立即反驳内心的批评声音,告诉自己那些陈旧的观念毫无益处。

04

不相信自己的认知

许多女孩小时候常被母亲指责会错意,被责怪开不起玩笑,被贴上“太敏感”、“太情绪化”这样的标签。

频繁地遭遇这些指控后,你会信以为真,并怀疑自己的价值,对童年经历难以释怀。结果不难想见,你很难做出新的尝试,无法拓展自己。

如果对自己的认知没有信心,可以重新判断目标是否可行,是否真的力所能及,是否计划周全如果其中有一项不能得到肯定的答案,那么你应该静下心来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计划,或者想想还有没有其它可行的方法。

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找出那些陈旧观念的根源。

05

你无法用内心感受来传达你的想法

一旦计划没有按预期执行,或者干脆彻底失败,你是否有足够的情绪和认知恢复能力去应对?

这个问题的答案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你是否能成功实现目标。

情商高的人善于调整情绪,并修整思考方式和策略,尤其是在有压力的情况下。这是一种习得行为,如果你努力也可以做到。

当然,如果想用你的直觉来指引你的想法,你需要先管理它。之后我们继续讨论。

06

不擅长管理情绪

能够不断实现目标的人,不仅善于计划和自我驱动,他们也懂得怎样面对挫折和阻碍,即使彻底失败也能有效管理情绪。

与之相反,童年缺爱的女孩一旦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因为对她们来说,这意味着那些最糟糕的自我评价得到了验证。她们被情绪包围,无法招架。

要想有所成就,你就得学会在艰难的时候平复自己的情绪,尽快恢复理智,并拒绝被负面情绪绑架。比方说在你觉得不堪负荷的时候,可以利用假想技巧自救。

高成就者面对挫折的时候显示出较强的修复能力:重整旗鼓,制定补救计划,朝着新的方向努力。只要学会更好地管理情绪,你也可以拥有这种能力。

07

你是附和者

请用谱系的方法看待自恋行为:

想象一根线从左往右延展,线的中间代表正常的自我评价。虽然我们对处于最右端的自恋者特征已经非常熟悉——自满、浮夸、缺乏同理心,把别人看作自我权力扩张的工具——但是我们对最左端“附和者”特征却很陌生。“附和者”身上找不到任何健康的自恋行为,总是把自己隐藏起来,不想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

不是每个缺爱的女儿都会成为“附和者”,她们的行为取决于母亲的方式,一些母性行为更有可能制造出“附和者”:

自恋特征明显的母亲通常要求孩子必须延续自己的轨迹,必须按照自己的要求行事,不然就要付出代价。她们使孩子认为取悦别人比说出自己的需求更重要。这样的养育方式为“附和者”的诞生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这些女孩只能在母亲面前选择沉默,因为在爱掌控或好争辩的母亲面前为自己声援必须付出代价。一些女孩只能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剥离才能与母亲共处。她们吸取痛苦的教训后,不敢离开母亲的“雷达”,并错误地认为被掌控才是最安全的,不自觉地让这种观念跟随自己长大。

惯于掌控的母亲专制地认为,只有批评和贬低才能避免女儿“冲昏头脑”,防止她们成为以自我为中心、骄傲且“自视过高”的人。这也会制造出“附和者”。

同样地,她们会指责女儿“太敏感”、爱哭或爱表现,导致女儿情感表达受阻,只能通过附和母亲保护自己。从全谱系的角度认识自恋行为之后,我们就能透彻地理解为什么缺爱的女孩总是难有成就,不懂得有效树立目标。

低成就者在别人眼中的形象通常是缺乏自尊、缺乏自信,从小学会逃避失败。但是了解附和行为之后,我们对低成就者又有了新的认识:极端的“附和者”害怕被关注。她觉得躲在暗处才是更安全舒适的,那么还有比成为低成就者更适合她们的逃避方式吗?

请回顾以上几点,看看其中有多少个与你固有的心理状态相符合。

接下来,你需要逐一攻克他们,重塑自尊,并改变自己的行为。

请相信,这些都是改变未来的坚实基础。届时,你那些曾经看起来很难实现的目标,或许就近在眼前了。

作者简介:咖啡侍应生。本文已获得微信公众号:一杯咖啡(ID:coffeecenter)授权转载,一杯咖啡公益心理团队。2012年在上海出发。组织咖啡心理公益咨询、公益单身相遇活动、公益心理团体活动、公益心理咨询师学习活动、心理类科普原创翻译读书文章不定期更新。助人自助,用生命影响生命。一杯咖啡,温暖世界的内心。
排版:小鲸鱼 沉默的杜飞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