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工作热情的我如何转岗成功的?

01

有时候,我们只需调整一下工作者和工作环境之间的“不适”,职业满足感就会得到极大提升。

客户岚晖就是这样的例子。

上大学时,岚晖上课从不缺勤,而且每周还有兼职的工作,他所学的专业是计算机应用与开发。岚晖在专业实践方面表现很优秀,所做的兼职工作也是这一行,这让他感觉如鱼得水。

他的大学教授对他的技术能力赞不绝口,不断鼓励他继续取得进步。此外,兼职的那家企业非常认可他的工作,在还没毕业时,就破格提前预留了入职岗位给到他。

岚晖想都没想就接受了这份工作,能进入互联网行业的龙头企业,对于能获得这个机会感到非常高兴。

进入这家企业后岚晖主要负责技术开发方面的工作。可如今,他发现这份工作磨光了他的热情,来找我时,困惑体现在两点:

1、8年的技术开发工作对业务很熟悉,但岗位呆的时间长,内驱力明显不足;

2、倦怠感强烈,自我满足感低,从事领域面狭窄封闭,缺乏人脉圈层,视野不足。

这时岚晖觉得既疲乏又失落。他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一开始就选择错了。迷茫中,找到我寻求帮助。

“我感觉我不太适合这个岗位,我现在的工作更多是跟进项目进度,和他人交流很少,而我本人更加愿意和他人沟通交流。前段时间我也看过相关职业发展的书籍,可是心里还是对实际转型缺乏方向,特别迷茫!”

我建议岚晖花几周时间重新认识一下自我,他同意了。


02

咨询一开始,我问岚晖:“这种失落感来自于哪里,可以跟Vin说一说吗?”

“需要承担的工作日渐增加,整天在办公室对着电脑,一天下来特别疲惫。技术类的工作需要很好的体力和精力,现在明显感觉跟不上,状态上时常很低落。其实领导觉得我的工作质量很高,经常会提出表扬,3年前我就已经是主开发的负责人了,但还是觉得哪里不对劲,但又说不出那种感觉,就是越来越不想干这份工作。”如今已34岁的岚晖语气里透露出无奈。

带着他的困惑,我们进入到咨询。

通过一段时间的沟通,我发现岚晖的个体特质如下:

  • 性格

岚晖的性格倾向为社交型。实际上他骨子里其实是个爱交际的人,只不过碰巧具备很强的技术开发方面的能力。上大学时丰富的社团活动满足了他的社交需求,而兼职编程工作实现了他的个人兴趣和收入来源,因此两者并没有出现矛盾。

社交型的人是在与他人互动交流中获得能量的。但现在每天都要坐在电脑前忙碌,没有太多机会和他人互动,最终耗尽了他的工作热情,让他感到非常痛苦。

  • 兴趣和技能

岚晖对技术开发方面的能力都是显而易见的,这些也是他重要的核心资源。直到他成为全职员工感到职业受挫之前,他几乎从未考虑过认识自我。

在咨询中,我帮他一起梳理了过往的兴趣热情。正是在对自己进行反思之后,他才发现自己还有其他重要的兴趣和技能,特别是帮助和指导他人的兴趣和技能,如果看到别人在自己的帮助下得到成长,他会比看到自己成长还要高兴。

这些核心特质在他的工作生活中被彻底地“忽略”了,从而导致了挫败感和失望感等“软”成本的激增。

  • 个性

岚晖意识到事务型“技术”是其个性的一部分,但实际上在他内心中社交型倾向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事务型倾向。

这份工作之所以会让他感到失望是因为他的工作环境只满足了其个性中的一个方面,即事务型倾向,这种倾向强调结构化、逻辑化和分析解决的能力。

而只有当工作环境满足了个性要素中重要的那部分时,个体对于这份工作的满意度才会增加。


03

“未来5年,你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什么样的想法?”我问岚晖。

“我希望工作舒心,个人从容、自信,有人脉资源,与外界互联互通,有见识有格局,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能力。我认为自己是一个有内驱力的人,想做点事,实现些价值。我是一个以目标为导向的人,有一些功利心。”34岁的岚晖如实回答。

不可否认岚晖喜欢并擅长这个专业,但实际上这个工作定位是他的同学、教授和同事们通过赞扬和肯定等方式给到他的。这种鼓励加上实习公司主动提供的全职工作机会蒙蔽了岚晖,让他未及细想便接受了这份工作。

而且这种盲目接受的蒙蔽性很强,以至于在问题出现之后,岚晖把原因归结于外部资源(这个岗位的问题),而不是其内部资源 (缺乏自我认知导致的核心资源和关键业务失调)。

经过系统咨询后的岚晖意识到,尽管自己喜欢技术但是目前这份工作缺乏社交互动的机会,而这一点恰恰是他最需要的。

我们通常说职业发展路径要左右发展,什么意思呢?就是当晋升或深度发展专业能力都不是你想要的方向,都不能让你心动,这时你可以考虑转换职能。

帮助过那么多客户成功转型,在Vin看来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转型,并不是你觉得不适合A,然后跳到B就能变好;而是你在A里积累与沉淀了一定的可迁移能力及资源,然后以此为基点,再进阶到更高的B点上——说白了,职业转型绝不是抛弃过去重头再来,而是基于过往的迁移与提升。

有三点必须要考虑:

第一,对自己认知要足够清晰,个体特性比习惯更底层。

第二,往哪个方向转?个人转型需要思考这个问题,有三个角度:什么是未来最需要的;什么是我擅长的;什么是别人不会的。然后根据1-2-3的优先级寻找同类项、寻找三者的交集。如果这三个东西正好有同类项,恭喜你,你是幸福的。

第三,“高筑墙”:不要做没有经验积累的工种,寻找有价值壁垒、经验叠加的工种。“广积粮”:开源节流,积累资金,付费寻找不同圈层的交流机会。


综合岚晖这么多年的专业技能和个体特性,我个人更建议他在原有技术层面去做传递价值的工作。

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沃特金斯说:“当你入职以后,在某一个时间点,你对组织的贡献值和消耗值相等的时候,你就会反思自己在企业中的价值,很多人会通过跳槽、职业转型来实现;过了这个点,你就又会为新组织贡献净价值,这个点就是损益平衡点。

对于职场中年人来说,能否成功实现角色转变,关键看你能否尽快达到损益平衡点,为个人和企业重新创造价值。

知道了这些,经过我们在咨询中的再次系统梳理后,平静下来的岚晖找到了他的上司,主动进行了一次入职以来的深入沟通。

这次的沟通有两个目的,一是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和对职业的未来期待;而是了解老板内心的真实需求,看二者是否能结合,因为他能决定你何时达到损益平衡点。

当我们职场遇到瓶颈时,如果你所在的行业和企业都非常不错,我个人建议先和你的直属上司聊一聊,看看有没有内部转岗的机会,如果组织内没办法满足你的职业发展,你再考虑选择跳槽来满足你的职业发展目标。

可以说这次的沟通非常顺利,三个月后,岚晖顺利转到了公司另外一个岗位,负责技术管理培训环节的工作,而且新岗位的这个部门所属集团人事战略部,是为储备技术管理骨干人员而专门成立的。

这个岗位非常适合像岚晖这样“细致周到、愿意替他人考虑”的照顾者特质类型——这类特质的人从社交互动中获取能量、同理心较强,再加上他过硬的开发技术,新岗位带给他的满足感、成就感很快就得到了迅速提升。

另外我叮嘱岚晖,职场角色发生变化时,思考下过去和现在的角色在工作中的差别,基于这些差别做出相应的改进,比如重新评估自己的职业能力,基于个体特性与新角色需要,重建自己的能力结构,因为新角色一定有需要你学习的更多东西,唯有这样才能让你有底气面对新角色的挑战。

最后的话


这个月初,岚晖给我发来信息:“感谢Vin老师帮助我认清自己,原来做适合自己工作的事是多么重要,现在的我每天都充满了干劲,特别有价值感。”那一刻我充分相信他一定能实现未来5年的职业愿景。

工作后我们经常会遇到瓶颈,尤其是很多年在同一岗位上没变过的职场人,这是很正常的。最怕一有困难就逃避想重新开始,从没想过如何突破。因为每次重新开始都是浪费一次过往积累,无法积累出势能。

每个人的内在,都有一个未知的自己。成功的职业生涯都是由一系列适合自己的岗位组成,而每一个适合自己的岗位都从成功的认知转变开始。

未来没有一成不变的路径选择,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打好组合拳。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希望今天岚晖的案例对你有帮助。

PS:出于对保密条款的尊重和咨询工作的特殊性,为保护当事人利益,文中客户均为化名,另有涉及到客户隐私和咨询技术不能对外公布。

文:职业规划师Vin  (生涯咨询师,中高管教练,专注分享职业咨询案例,提升你的职场竞争力。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职业规划师Vin)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