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最好的修行在生活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以出世之心积极入世,生活处处是修行

一.

什么是修行?


说起对诗和远方的向往,魏晋诗人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很多人心中美好田园生活的模板,远离尘世的喧嚣,寻一处僻静的山间田园,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悠然自在,着实是向往的生活。

但是对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像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只能是一种期盼,而不具备现实条件。

所以,在《饮酒·结庐在人境》中我更喜欢头两句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当你的心能够自由宁静时,即使身处闹市,也不会感受到车马的喧嚣,所以身在何处,又有什么差别呢?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感到越来越焦虑,这几年流行找一处深山老林、僻静庙宇去打坐念经,名曰修行。

而“修行”结束,回归红尘,该怎么活还是怎么活,仍是老样子。所以,这样的修行是真正的修行吗?我想是要打个问号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以出世之心积极入世,生活处处是修行

鬼脚七在他的《人生处处是修行》中说到修行这个概念,他说他曾经以为,好的修行是“打坐双盘,四小时纹丝不动”,是“遍阅经书,佛理经典脱口而出”,是“每天诵经持咒,吃斋念佛”……

然而在他经历“从基层到高管的阿里九年”、“自媒体创业积累百万粉丝”、“八十一天托钵行走”以及“远离喧嚣,山间修行三年”之后,他说:“修行就是降服自己的心啊”!

二.

如何降服自己的心?


极端的方式就是长期一人独处。也就是绝大多数人眼中的修行:远离十丈红尘,常伴青灯古佛。然而这就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遥望南山”,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如此,也缺乏现实条件。

那么另外一种方式是什么呢?

就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选择在生活中修行,以出世之心积极入世,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积极地去做事、去生活,同时又能对结果抱持“有也可以,没有也行,看淡一切”的洒脱心态。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以出世之心积极入世,生活处处是修行

《六祖坛经》讲:“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

这是什么意思呢?

真正的佛法就在这尘世间,如果离开现实去追求佛法,就好像去找兔子的角,而兔子是没有角的,是不可能求到的。所以,每一个想要追求开悟的人,都不可能逃避这世间,独善其身地修成正果。


所以真正的修行,不是不接地气、逃避现实地“飘”着,而是落在生活的每一个实处,将每一个懂得的道理应用在生活中,过好这一生。因此,生活是最好的修行道场。


三.

如何在生活中修行?


鬼脚七在书中介绍了一系列在生活中修行的方法:在写作中修行、在失恋中修行、在嗔恨中修行、在吃饭中修行、在工作中修行……

在这里我挑几乎每个人都在经历的几种,结合自己的理解做一些简单的阐释。

1、在吃饭中修行


学僧有源问大珠慧海禅师:“和尚最近怎么用功?”

大珠答道:“饥来吃饭困来眠。”

“平常人不也吃饭睡觉?这也叫修行?”

大珠禅师说:“平常人吃饭时千般计较,不肯吃饭;睡觉时百般思索,不肯睡觉。”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以出世之心积极入世,生活处处是修行

所以,“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就是修行。

想一想,我们平时吃饭的时候,可能并不会专注地吃饭,而是一边吃饭,一边可能聊天、刷手机、看电视或者脑中想着其他的一些事。这就没有做到“吃饭的时候就吃饭”。

鬼脚七在书中写道,出家人在吃饭前要做五观: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故受此食。做这五观的目的是破除自己的贪心,也会减少口腹之欲。

但是这个“五观”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实施起来是比较难的,那么简单点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吃饭的时候不干别的、也不想别的,把觉知放在嘴里、放在牙齿、舌头、口腔壁以及每一口饭菜上,正常咀嚼,每口咀嚼三十次。


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显示:这样做可以让人更快产生饱腹感,减少食物的过量摄入。

而当我们心无杂念地吃饭时,我们就保持了意识的专注,让吃饭这个动作有了觉知,保持觉知就是一种“悟”,我们也就做到了在吃饭中修行。

2、在吵架中修行


我们生活在这世上,就难免与他人产生矛盾、摩擦,与父母、与伴侣、与孩子、与其他人,都有可能吵架。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以出世之心积极入世,生活处处是修行

而一旦要吵架的时候,就意味着修行的机会来了。

首先来看,为什么会吵架呢?


根源在于认为自己是对的,而他人是错的,且不听自己的,所以生气、要吵架、要争个是非对错。所以,要吵架时可以修什么呢?修控制情绪、修换位思考、修包容慈悲之心。


很多的吵架背后其实是情绪之争,彼此看不见对方的情绪,而任由自己的情绪肆虐,就是一场暴风雨般的“吵”,而往往这样的架也吵不出什么结果,并且双方都会觉得自己很受伤。

所以,这个时候,要修炼的就是先去觉察自己的情绪、去看见它,当你对这份情绪保持觉知的时候,情绪就会慢慢被驯服,我们就不会被它牵着鼻子走了。

再进一步,修换位思考,看见自己的情绪的同时,去觉察体会对方的情绪,为什么对方会认为他是对的呢?我能不能暂时脱离出自己的位置,站到他的位置上去看待这件事呢?

当我们换个角度去看的时候,也许会发现对方也是有道理的,而整件事无关对错,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最后再深入一步,也许你换了多个角度看问题,仍然发现对方好像是不对的,站不住脚的。那这时候就要修包容慈悲之心。

所谓的慈悲,是无论世俗的标准如何,对方这么做可能是有他自己的道理的呢?而包容就是去接纳对方的状态。

3、在工作中修行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去爱、去工作。

人的一生几乎一半的时间都要在工作中度过,因此工作中会有很多人生的功课。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人际关系的处理、时运等都会牵动我们,如何自处、如何修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以出世之心积极入世,生活处处是修行

先说唐代的两位诗人刘禹锡和柳宗元的境遇,这两人同被贬做偏远地区的司马,但心态和行事却完全不同。

柳宗元写“我今误落千万山,身同伧人不思还”,刘禹锡写“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柳宗元被病痛折磨,四处求告。刘禹锡一头扎进医术药典里,为其研究药石。

刘禹锡在城墙拐角的更鼓楼边建了一栋竹楼,地偏人远,空乐鱼鸟。

京城有人想叫他痛苦,他偏不。不忙着掰扯对与错,只忙着强身健体托关系找由头在朝廷里露脸。他小时候背药典,现在正好闲暇,就继续研究各种治疗的药方,再有时间,还研究佛学与民俗。

刘禹锡的人生没有什么平顺可言,家无高官显宦,全靠自己单枪匹马闯出一番天地。家中经济也不好,时常要靠给人当秘书赚点钱贴补。

但是这样的坎坷与身不由己,并没有让刘禹锡放弃。他似乎无论在什么样的境遇中,都有着一种特别的能力,就是积极努力让自己活得好,同时又能做到对结果“随遇而安”。这也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以出世之心积极入世”。

于是这样的刘禹锡在二十多年后,一路从夔州刺史、和州刺史升官到太子宾客。终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以出世之心积极入世,生活处处是修行

在工作中有得意之时,也必有失意之时。比如同期进来的同事晋升了而自己还是原地不动,比如被领导批评、被同事误会,如果因这些被牵动,影响情绪,甚至决定自暴自弃,就成了工作的奴隶。

将这些得意、失意放到几十年的人生长河中,便能体会到那只不过是一个个浪花,时而起时而落,这才是常态,便不会有那么重的得失心。

因而,在工作中,更要以出世之心积极入世。积极努力地去争取,但能做到“有也可以,没有也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以出世之心积极入世,生活处处是修行

王尔德说:“活着是珍贵的,大多数人只是存在,仅此而已。”

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有无法避开的苦难,修行也无法帮我们避开。但是在生活中修行,却可以让我们懂得如何从痛苦中获得能量,从苦难中增长智慧,让我们更加觉醒地活着,我想这就是修行的意义,也是人生的意义吧!

文:萧潇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