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vs“心理问题”,你pick哪一个?

文:过山车玩家
话题编辑、排版|Emile
来源:双相躁郁世界(ID:bipolar_world)

大嘎猴~前阵子我们发起了“精神疾病”vs“心理问题”的话题讨论,从小伙伴们的回复来看,“精神疾病”的定位似乎更为双相患者所接受。


张三认为,唯有去掉“精神病”的标签,我们才能为双相去污名化。然而,罗四很抗拒“心理问题”这样的定位,认为我们应该实事求是,it is what it is!


在你或你的亲友被诊断为双相之后,你更接受哪个词?“精神疾病”还是“心理问题”?看完小伙伴们的分享之后,大家可以在评论区说说自己的观点呀!


在我看来,如果我们强调“双相不是精神病”,那么潜台词就是“精神病的确很可怕,我们双相跟他们不一样”。如此一来,过山车玩家的处境可能会没那么尴尬,但是精神分裂症等等被公认为「精神病」的朋友们该怎么办?这算是一种精神科的患者内部的鄙视链吗?作为患者,一定要“可爱”才配“被关爱”吗?污名化有来自外界的,也有内化于心的。生活在同一个社会,我们都是一条船上的人,触礁求生之后,脱险的双相请不要忘记救一下好基友精分~

Round 1

弱化疾病可取吗?

@艾比 pick“心理问题”

我觉得我只是得了感冒,而“精神疾病”是个医学用语。

@微凉 pick“精神疾病”

科学上就这么说的啊,没病我去医院干啥?


@红尘一笑 pick“心理问题”

我觉得病与非病没有明显界限,患者只是情绪调控能力一时出了问题而已。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污名化还很严重,这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所以我们尽量避免出现“精神病”这些字眼比较好。


@小竹 pick“精神疾病”

我自己也很矛盾。“精神病”有助于加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因为强调了这是病),但也会对患者回归社会生活造成阻碍(因为偏见与污名化)。恢复社会生活之后,我当然希望之前经历的只是一个小问题,但我的经历告诉我,只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人们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我们越是轻视双相、以为它只是小问题、可以自然地过去,就越可能因“轻敌”而复发,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菠萝包 pick“精神疾病”

“心理问题”在职场上可能比较好用,但我很讨厌拿这个词形容自己。我承受着10分的痛苦,干嘛要说自己只承受了5分?这不是逞能吗?如果在生活里跟别人这样说,人家也会误以为我真的只是受到了一点小困扰,不碍事,也就会要求我承担更多的责任(包括要求我更礼貌、更多劳、更讲理),而我觉得这是不公正的对待!


It is what it is!我就是明明白白告诉别人,不好意思我生病了,日常生活中请求谅解,处理问题时避免逞能,坦诚相待效率高。我很少被这个标签所困扰,没人会拿这个攻击我,甚至很多人(尤其是同龄人)会直接对我表达理解和赞赏,觉得我顶着精神疾病做事不容易。

可能跟我的个性和人际圈有关,对大多数病友来说事情不是这样。还有就是,在职场上是另一回事,精神病有可能涉及合同上的一些不利条款,我自己没遇到过,但有些公司有,大家在职场还是要谨慎。


Round 2

泛化疾病可取吗?

@逃离太阳系 pick“精神疾病”


“心理问题/情绪问题”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出现,“泛抑郁化”已经很可怕了,求求大家不要再“泛双相化”。我不希望将来有人情绪一产生波动就说自己得了双相。

@Ivy pick“心理问题”

“精神病”饱受污名化,虽然我听着很难受很生气,但我也会直接承认自己就是精神病人,不要妄图拿这点来攻击我。但是,现代人谁没有点心理问题?用“心理疾病”这个词让我有一种归属感,即使我知道自己跟身边的人确实不太一样。

@喵大仙儿 pick“精神疾病”


我没有选择“心理疾病”,一方面源于一些不太有效的心理咨询体验,我对心理治疗已经失去耐心了;另一方面,我也不太想用所谓“体面”的表达,来维持自己作为普通人的普通性。


我经历了世界的崩塌与变形,我大起大落,伤痛不堪,无所谓体面。望朋友们能尊重我的感受,而不是把我的疾病当作优雅温柔的忧郁情结。奋力生存这么多年,我已经疲惫于解释自己的情绪问题,也擅长迅速理解别人的含义,并且不置可否地微笑。在面对朋友们抛出的橄榄枝时,我仍希望他们能理解精神疾患者对药物的需要,希望他们能理解我对于人生的取舍。

Round 3

病程与病耻感

@月光宝盒 pick“心理问题”


“精神疾病”是一个会被歧视的标签,患者的康复本就是一条不容易的路,在这样一个不被理解的社会环境中,患者和我们家属都感觉很难受、很无助。孩子被诊断为双相并服药治疗已经八个月了,我感觉自己还是没有接纳这个疾病,不愿意相信,一直在找证据想要推翻医生的诊断,也会经常问自己,如果孩子没有吃药,那会是什么样的人生?

@璎宁 pick“精神疾病”

要是在初病的那几年,我会选择“心理疾病/情绪问题”,一是因为我当时对双相还没有如今的认识和理解的深度,二是因为家里对外一律保密的态度。现在,我会坦然承认双相是种“精神疾病”,因为我看的是“精神科”门诊。对于患病,我既不一律保密,也不全公开公布。病耻感肯定是有的,但只有患者接受了双相的真实定位,身边的亲友才会潜移默化地被正确地科普,希望大家在精神疾病去污名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77 pick“精神疾病”


“精神病”还是“心理问题”?这反映了每个患者对自己的病情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吧。我生病五年了,刚开始我也挣扎过,觉得自己没有问题不用病,或者说我用生活的借口不吃药(比如一次次重要的考试和会议等等),但是,一次次有病不治、有药不吃的生活重击,让我慢慢接受自己的日常生活是离不开药盒的,或者说它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了,我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包括压抑住很多情绪,学会去成为一个正常人。我只有乖乖吃药、等到医生说可以停药了,才是真正的解放。而且,我好像也没有那么痛恨这段生病与治病的经历,毕竟五味人生酸甜苦辣,我们比别人多了一味,回甘。


Round 4

文字游戏vs去污名


@柚 pick“心理问题”


一看到“精神病”这三个字,大家可能就会联想到“疯子”和“傻子”,可能就会觉得我们和新闻中报道的肇事的精神病患者别无两样。这种印象已经根深蒂固了,包括我自己,在得病以前,也是谈精神病院色变。就连第一次到医院求助,我都是去普通三甲医院的医学心理科,而不是离家更近的精神病专科医院。


而“心理问题”是近几年比较常见的词汇,虽然还是有人不理解,但我觉得,接受一个新的词汇和概念,比改变旧的词汇带来的不正确的观念要简单许多。通过科普,我们可以告诉大家双相障碍其实就是心理问题,通过积极的治疗是可以正常生活的。

@守护 pick“心理问题”

为了保护孩子的未来,我倾向于认为双相是情绪问题。“精神病”或者“精神障碍”,听起来太直接了,很容易让不理解这个病的人对患者敬而远之,甚至感到害怕。如果我不是病人的家属,没有亲身经历过的话,我也会误解这方面的病。


目前人们对精神方面的疾病还是有很多误解的,一提到精神病就会联想到很多危害社会、暴力倾向、或者人格缺陷等等。所以病人和家属都迫切希望广大媒体和公众人物能够正确地科普双相这个病,让所有人明白,这些病人通过有效治疗是可以控制病情、可以治愈的!

@鹅鹅鹅融化了 pick“精神疾病”


“心理疾病”这个词貌似太轻了,托不起双相这份沉重,而且会给人一种“很快就能好起来”的感觉,这样反而会加深外人对双相的误解。我们不仅仅是“心”病了,“大脑”的失控也应该被别人看到。我们不是心理承受力低,而是真的生理上病了。

更准确地定义疾病,我们也更能接受自己的一些异常行为——“对啊我就是患有精神疾病,所以我才这样的”,我要的就是这一种“理直气壮”感。

Ps.这种自我接纳跟推卸责任是两回事,如果不为双相冠以疾病之名,我们可能很容易陷入过度自责。

@草莓莓 pick“精神疾病”


有一部电影叫《女性瘾者》,里面有句经典台词:“一个敏感词被禁,就好像拿走了一块民主的基石。社会在面对某些问题时只会禁止某些词语的使用,这展示了社会的无能。”

我觉得吧,选择“心理问题”多多少少还是出于对疾病的污名化和病耻感。避重就轻地改变一个事物和群体的名字,就真的能改变人们的认知吗?我们只有坦诚面对疾病本身,才能去除污名化。

Round 5

是但啦求其啦无所谓


@H 两种我都接受


无论接受哪个名词,这个疾病的本质在每个病患身上体现出来的问题都是大体相同的,只是程度的区别而已。与其纠结这个病应该如何被称呼,倒不如思考如何与它相处。它只是我们的一个部分,仅此而已。心脏不被叫做心脏的时候,它依旧在左胸里跳动不是吗?

@小雨 不分接纳或不接纳

对我来说,“精神病”或是“心理问题”都是用来称呼疾病的名词,不分接纳或不接纳。有问题的不是得了精神病的你,而是不了解什么是精神病的人。生病不是你的错,对你落井下石的人才应该自我反省。

@火车头 pick“双相障碍”

我pick“双相障碍”!直截了当地说出具体的疾病,有利于双相障碍的宣传和日常定位,更利于提升大家对该疾病的认识和对该患者的定位。大家也可以基于对该疾病的了解,更好地处理与患者的关系。希望未来有一天,双相障碍对国内公众而言不再只是一个陌生的名词。


@卓然 无所谓


无所谓,我觉得叫什么都行,只要别和灵异或宗教牵扯到一起就行了。或许语言学专业人士会告诉我说这两个词语在某国语言的词源上就是与宗教或灵异的事情语境相关的,好吧我们普通人不懂,告辞!其实“精神病”或“心理问题”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我们是个活人,将来我们是个死人,不管有病没病,没人例外。

作者简介:过山车玩家
话题编辑、排版:Emile
本文已获得微信公众号:双相躁郁世界(ID:bipolar_world)授权转载。过山车玩家(双相亲历者)原创非虚构故事平台。我们希望能通过故事、展览与纪录片等形式,构建本地化与多元化的双相患者群像,提升公众对双相的认知度与自我关怀的意识,为双相去污名化、去浪漫化,让每个人都能有尊严地在这个社会上生活。
排版:小鲸鱼 沉默的杜飞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