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馆 | 24岁女,我妈老是不满意,觉得我各种不好?

by 壹心理优秀答主们

最近要毕业,但我教师资格证还是没有考到,我妈每天唉声叹气,各种担心。要离校了,我这几天都很烦,不想回家面对她。后来她从我邻居朋友那里知道我要去泰山,十分厌弃地说你去那儿干嘛?我说:“从小到大,我干什么你支持过,我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只能学习好是不是?我上了一个这样的学校,到毕业也没考到证,你觉得很失败是不是?我一天也不想在家待你知道吗?”她说:“那你不想呆不呆”我说:“那你照你这意思是不是后半辈子我都一天也不能在家呆了,你知道我为什么不想在家待吗?我从小到大你理解过我吗?你总是各种不满意,我什么时候才能让你满意”她说“我什么时候说过不满意” 我大吼大叫“你是没说过,每个眼神,每个口气都是不满意”然后把手机摔了,我自己也很震惊,我很爱惜东西的从小到大第一次摔手机

迟祁:1星优质答主

ta的主页

抱抱题主?
毕竟你的母亲和您你不是一个时代的人,受教育程度、原生家庭,生活环境等..都不同,所以有些事还是得自己和朋友倾诉,然后消化消化……
?
“最近要毕业,但我教师资格证还是没有考到”
“我这几天都很烦,不想回家面对她”
“从我邻居朋友那里知道我要去泰山”
失败是成功之母嘛,这次没考到证可以重考,换个角度看看,虽然 没有考到教师资格证,但是 你也给自己了一个   暂时  逃离这个让你烦恼的  家庭  母亲  的机会。

要做一个积极勇敢乐观的追梦人,永远不说消极的话,只有坚韧不拔向着目标奋进,成功后将在不远处等待着你的到来。
?
首先,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
1. 拿得起,放得下
千万不要整天挂念某件事,否则不仅于身有害,且于事无补。
?
2. 保留空闲的时间
很多时候让我们心情紧张,都是因为时间短促,怕耽误事造成的。如果做每件事都留有余裕,就可不慌不忙、从容不迫了。其中一种做法是将钟表的时间拨快一点,然后经常用钟表上的时间提醒自己,如此就不会延误急事了。
?
3. 谋定后动
做任何事情,先有周密的安排,然后按部就班地去做,就能应付自如,不会手忙脚乱。在这瞬息万变的社会里,难免有突发事件,此时更要沉住气,详细地安排。
?
4. 在轻松的心情下工作
工作可紧张,但心情须轻松。心情越紧张,工作越做不好。总之,要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就要在轻松的心情下工作。
?
5. “知止”
“知止”而心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静且安,怎么还会不轻松呢?
?
6. 不做能力范围之外的事
身兼数职,容易顾此失彼,或用非所长、心余力绌,心情怎能轻松呢?

祝好?

婚姻咨询师轻舍:人间正道是沧桑 

ta的主页

亲爱的题主好!抱抱你!

我是轻舍,感恩遇见,从题主的留言里,感受到题主特别的爱妈妈,妈妈也特别的关心你。
为题主点赞!

先来梳理分析一下题主描述的困惑:
我教师资格证还是没有考到,我妈每天唉声叹气,各种担心。

这个现象可以折射出妈妈从小到大可能对你的情况比较关心,当你出现不得意的情况时常常会唉声叹气,希望你变得更好一些。

我们因为妈妈这种消极的态度,感到了压力,也希望自己能变得更好一些,如果没有变好,就会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所以感觉妈妈都不理解我们,不支持我们,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变得那么好,妈妈才满意呢?为什么不是我们的存在,妈妈就会开心?

△亲子关系会影响小孩的心理健康水平

可能妈妈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这个背后可能也折射了妈妈不懂得如何去爱自己。)

当妈妈不能做到自我关怀,自我关爱的时候,妈妈就会把这种责任转移到你身上,或者我们会从妈妈身上模仿到了这种情结。


设想一下,如果妈妈能够做到自我关怀,妈妈就会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不足的自己,同时,她也会接受不完美的我们,不会因为我们考不上教师资格证而唉声叹气,会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感到骄傲。这种状态如果能继承到我们身上,我们可能也不会因为自己做的不好而感到难过,我们就会呈现出一种类似妈妈一样的骄傲和自信。

这就是亲子关系对我们心理健康水平的继承影响。

△妈妈不承认自己说过不满意,但是他却存在不满意的情绪,这是我们捕捉到的。

小孩子在三岁以前他们也是不会说话的,更不会听懂大人的语言,但这时候的婴儿就已经具备感知父母情感的能力了,他们会因为父母伤心而跟着难过。
抱抱题主,虽然这些看起来,我们会感到很委屈,很受伤,但时代不一样,人的价值认同也是不同的。

很高兴我们今天遇到壹心理的平台,有机会接触这枚奇妙的心理学知识,对我们过去的经验有比较生动的再现和再认知。

△盛怒之下摔手机,个人是支持的。

这是一种破解,一种顿悟的过程。也是把过去积压的情绪释放出来的过程,有利于你的身心健康,当然不能频繁摔手机,经济条件可能不允许哦!

可以把上述的知识和妈妈进行分享,交流。促进两个人共同觉悟,为今后我们两者的关系升温有很大启发作用。

 以上,希望对题主有所启发,相信能有题主这样的朋友是件幸福之事,祝福题主健康幸福快乐!

我是轻舍,世界和我爱着你!

壹心理答疑馆互助社区,世界和我爱着你 >> https://m.xinli001.com/qa 

红雨:认为世界美好,认为世界残酷,和世界无关,都是因为你自己在想象。

ta的主页

你好!

   看到你在和妈妈相处时的痛苦,抱抱你!

我看到因为妈妈从小对你各种不满意、各种打击,所以你现在对妈妈各种反感、各种排斥,你和妈妈似乎形成了这种互动模式,这似乎是一个怪圈,在你和妈妈之间循环着。

   在你很小的时候,妈妈可能就就开始这样对待你了,他自己可能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正常,因为很多的妈妈都是这样的,他们把这看作是对孩子的一种高要求和高期待,这种要求和期待里或许有他们自己未能实现的心愿。小时候你内心有不满和委屈,可能你还没有能力把它给爆发出来,只是压抑在自己的内心,随着你年龄的增长,能力的增加,你渐渐的开始反抗,你越来越反感妈妈的这种方式,每次只要听到妈妈有类似的话和态度,你就会出现厌恶愤怒的情绪反应,妈妈的方式和你的情绪之间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这样的情形其实在你描述的对话里很清晰的展现出来了。

妈妈从邻居朋友那里知道你要去泰山,“十分厌恶”地说你去那儿干嘛?

这句话所表达的内容是问你去那儿干嘛?但是妈妈的整个表情和语气是他一贯对你的那种模式,所以这个就是一个刺激点,刺激到你的情绪,让你出现一系列的习惯性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语言),于是你说,“从小到大,我干什么你支持过,我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只能学习好是不是?我上了一个这样的学校,到毕业也没考到证,你觉得很失败是不是?我一天也不想在家待你知道吗?”这是你的情绪爆发的一种表现,而这种情绪是你在遇到妈妈的这种说话方式时的一种一贯反应。你们之间的谈话不是就事论事的交流,而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再往下看,你们的对话其实是一直是一种情绪的表达,不让在家呆的话本来是你说出来的,最后成了“那照你这意思是不是后半辈子我都一天也不能在家呆了”,你在发泄你一直以来压抑的情绪,最后你摔了手机,是情绪抱爆到了极点。

        《非暴力沟通》一书中这样写到:非暴力沟通,使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的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的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我也看到,在这次的冲突当中,你似乎相对的在一种强势的地位,说明你现在已经有了很强的能力,在关系中也有了更多的掌控力。

接下来给你几个建议。

1.试着站在妈妈的角度去理解你们的关系
没有哪一个妈妈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不希望自己孩子优秀的,这本身并没有错,只不过有些妈妈是从自己的角度,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愿望的角色。如果你能换个角度去看妈妈,其实是希望你优秀一些,将来自己也能生活的好一些,所以他对你一直不满意,希望你可以更好。她形成这样的思维模式,可能是她从小形成的观念和认知决定的。相对于妈妈,你可能有着更高的知识层次,未来也可能要有更高广阔的视野,所以你包容妈妈的可能性要比他包容你的可能能性大。所以如果你能从妈妈的本心的角度去理解他,或许你内心的愤怒就可以减少一点点,对你们的关系就有一个新的视角。

2.尽力打破和妈妈之间的相处模式,学会良好的和妈妈沟通的模式
多年来你们母女之间在刺激点情绪,反应之间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每次出现的条件性情绪反应是你暴躁和愤怒,这种情绪下,你们无法正常的交流。

良好的交流模式是不带情绪的、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沟通。一个完成自我分化的人,会把情绪和要处理的事情很好的分开,比如妈妈的话让你不舒服,你需要先处理好自己的愤怒情绪,然后理性的思考之后再去和妈妈沟通。可能是同样的几句话,但是不同的情绪之下,会带着不同的含义,也带给对方不同的感受。如在妈妈又那样说话的时候,你可以说,妈妈,你总对我说这样的话,虽然我知道你是出于对我的关心和爱,你其实是为我的前途焦虑和担心,但其实一直让我感觉很不舒服,我很生气。我已经是成年人了,我自己会思考我的人生,会做出我的选择,请你相信我,以后不要再这样打击我了。

3.学会独立,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去生活

由于从小到大妈妈的这种控制 和评价,可能会让你内心很难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独立价值体系,但是这恰恰对你最重要的,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是独立的,无论别人如何评价自己,自己都能够稳稳的站在那里,不会情绪失控,也不会迷茫失措。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所以如果你能去思考,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培养自己内心的独立性,明白自己想要的生活,我可以怎么样靠我的努力过我想要的生活,你的内心就有了稳定的基石,可能你就会对妈妈的控制更有一种平和的力量。

   希望红雨的答复能够帮到你,谢谢你的提问!

w爱跳舞的猫:痛苦不是坏事,它是促人成长的一剂良药。

ta的主页

题主你好,看到你的描述感受到你对妈妈的感情感到困惑。

能理解你当时的感受,一方面你非常希望得到妈妈的认可和支持,一方面你又因妈妈永远无法对你感到满意而愤怒

同时,当你向妈妈表达愤怒时,你又对妈妈产生了愧疚的情绪,你不知道如何面对这些情绪,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了。

作为女儿,多么希望妈妈爱自己,欣赏自己,以自己为骄傲,从小到大,我相信你一定为了赢得妈妈一个赞赏,一个笑脸做出了太多的让步,太多的退让,太多的努力。

你希望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到欣赏,看到疼爱,看到希望,你希望妈妈为你而骄傲,为此你竭尽全力。

但是妈妈每次的唉声叹气,每次厌弃的眼神,每次的担心都让你感到很绝望,很愤怒,因为妈妈的态度总是让你觉得自己太差劲了,太让人失望了,觉得自己毫无价值,什么都不是。

尤其是当你为学习倾尽全力却未能如愿时,多希望得到妈妈的安慰和支持,告诉自己,没关系,慢慢来,妈妈看好你,我女儿在妈妈心里永远都最棒。

你觉得愤怒是很正常的,显然那天你向妈妈表达了这份愤怒,你希望离开家,离开妈妈。恭喜你的觉醒和勇气,你并没有错,你只是已经开始走在了发现自己的路上

那么如何从对妈妈的期待中走出来呢?

↘️尝试看到妈妈的局限

我相信妈妈是爱你的,只是妈妈并不会表达那份爱,爱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她选择了她认为正确的方式来爱你,却完全没想到这样的爱会伤你那么深。

↘️你不需要为妈妈的情绪负责

你希望妈妈开心起来,但是你发现你永远做不到,你需要认识到,妈妈的情绪调整是她自己的课题,那正是她需要学习和成长的地方。

你不需要为妈妈的情绪买单,你并没有做错什么,妈妈不开心绝不是因为你,请你放下对妈妈的期待,相信自己,勇敢的去做自己。

↘️向妈妈表达愤怒,是你开始做自己的第一步

当你试图从妈妈的期待和情绪中挣脱出来时,你才有机会走自己的路。

每一次独立做决定,每一次独立的思考都是你寻找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得到更多的力量感和对命运的掌控感,你的身心也会变得自由和自在。

这并不是对妈妈的背叛和忤逆,这是你成长的必经之路。

↘️与妈妈分离

如果可以,很希望你能够独自生活一段时间,有机会去体验一个人做决定,为自己负责,不需要看妈妈脸色的生活,那会是一段舒展又自在的体验,也会让你找到做自己的痛快。

相比距离上的分开,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分离。你需要认识到,妈妈的想法只能代表她个人的想法,不代表其他人也这样想,或者妈妈的想法并不一定是正确答案。

你需要从妈妈的期待中跳脱出来,认真的思考一下自己想要怎样的人生,自己想要成为什么人,自己去探索和验证。

当你把注意力收回到自己的身上时,才能走上发现和成为自己的路,真正活出自己。

不要被妈妈的情绪所束缚,勇敢的成为你自己,那会是另外一种新的人生体验。

祝好!

AmyChung桃子: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毕业) 主业:媒体记者 副业:心理辅导

ta的主页

你好,文中所述也是可以看出,你还是很爱你的母亲

                                              所以希望得到她的关注和认可。

                                      为什么会出现情绪激动到摔坏爱惜的手机?

                                       那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希望可以帮到你❤


首先先分析母亲的做法

1】教师资格证还是没有考到,我妈每天唉声叹气,各种担心

因为题主本人即将毕业,还没有考到职业证书,母亲的唉声叹气都是由于担忧和担心。担心什么呢?可能也是担心题主日后就业和生活问题,出发点还是来自于母亲对题主的关心。

2】”我要去泰山,十分厌弃地说你去那儿干嘛?”

因为题主提出要去出远门,母亲对于行程的疑惑用了疑问的方式表达。也许表达的时候语气和方式有点令题主心里不开心,但是理性的看文字“你去那儿干嘛?”也是出于关心。换做大家彼此都是陌生人,如果一个陌生人A和另一个陌生人B说我要去泰山,陌生人B绝大可能性是回复;“哦”。不会有后续的疑问,因为陌生人B压根不关心陌生人A去哪里干什么,是否有无危险。这是本质上的区别,当然语气不好,也就是母亲沟通方式的问题了,出发点是关心题主,这点还是不可否认的。

3】“那你不想呆不呆””“我什么时候说过不满意”

题主的母亲说过这两句话,文字层面来说,母亲对孩子的关爱还是有的,字面上的原意也没有想要伤害题主的意思。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让题主有那么大情绪波动呢?


题主自述

1】“很烦,不想回家面对她。”

文字所述可以看出题主已经对母亲的话,和见到母亲已经有排斥,抗阻的趋势。有这种情绪在,先入为主的都可能会带着情绪去看待母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小动作。注意力相对相对比较敏感。

2】“从小到大,我干什么你支持过,我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只能学习好是不是?”

题主自述中,了解到母亲对题主的沟通上的问题是从小累计到成年的。这种问题的的想法可能已经在题主心里面根深蒂固,从而对题主与母亲之间产生隔阂。要相信一点,感情的联系也是双向的,你这样想,对方也会感觉得到,也会有这样想法。

为什么有那么多中国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批评、贬低,对别人的孩子却是认可、赞赏呢?

这跟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父母那一代人的教育有关。


我们也必须了解一下,为何50后、60后父母普遍都喜欢“批评教育”对待子女?

那是因为遵从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家庭教育理念。

中国的文化中有“当面教子,背后教妻” “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 等的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谦虚的品德,也认为抬高别人贬低自己是尊重别人的一种方式。

所以,古人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老婆为”拙荆”,”贱内” ,称对方的父亲为”令尊”,儿子是“令郎”,女儿是”令爱”。

这些传统延续下来,很多父母在对待子女和教育子女上的态度往往就是:

1)奉行打骂教育,各种批评,打击孩子,认为这样才能让孩子成才

2)经常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对比,抬高别人家的孩子的同时把自己的子女踩得一无是处。

这样的家庭教育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身心伤害,题主应该有所感触。


❤其实母亲不认可你不是你的问题❤

而现在,我想告诉你的事实是:

A)  你的母亲不认可你,不是你的问题,而是母亲缺乏认可他人的心理能力。

B)  如果你的父母对待你的方式也是抬高别人贬低你,你要明白,他们可能并非不爱你,不认可你。

C)  而是他们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认同“批评使人进步”“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等教育理念。

D)  很多中国父母这方面有问题,他们的心理和根深蒂固的思想教育并没有成熟和完善到能够欣赏和认可他人的程度。


所以建议题主自我调节情绪,因为我们是受过新时代教育的孩子,懂得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要换位思考一下,母亲还是爱你的,你也爱着母亲,内心渴望母亲的认可和关爱。换个沟通的方式去试试,带着情绪的时候不是最佳的沟通方式。

希望这样可以帮到你,最后祝你生活美满,幸福快乐❤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