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馆 | 21岁女生,关注别人而忽视自己的生活?

by 壹心理优秀答主们



生活中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没有自我,处处都是别人,在家也没有自己独立的精神空间。
感觉心理和生活非常不健全,需要很多社交网络很多“别人”来填补内心。
但越关注别人自己反而还变得焦虑,这是不是有什么心理问题啊……
我现在感觉自己的生活很颓废很不如别人,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感到很抑郁,我到底是内心哪一部分出了问题?


答疑老师~王琳:5星优质答主、心理作者

ta的主页

抱抱您!从您的陈述中了解到,现在的您或许很不喜欢现在的状态,又不知道该如何改变自己。

您21岁了,生活中感觉不到自己的的存在,没有自我,处处都是别人,在家里也没有自己独立的精神空间,需要很多社交网络“别人”来填补内心,但是越关注别人反而自己会更焦虑。现在您感觉自己的生活很颓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也会感到很抑郁,不知道到底哪部分出了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是什么让您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呢?又需要通过别人来填补自己的的内心呢?如果当我们内心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目标,那会是什么样呢?

对于我们人来说,幸福感的来源就是把目标变成现实。古希腊学家亚里士多德有一个重要的理论:“人是一种为了目的而生存的生物”。因此,有目标才会有高品质的幸福感,一个明确的目标会让人时刻集中注意力,在自己真正在乎的人生意义上。

我们可以找一个安静的环境,找一个舒服姿势做好,然后慢慢的深呼吸,反复几次,让身体处于很轻松的状态。想象自己到了“四十岁”,看到了“四十岁”的自己,他快乐、美好、幸福的生活着,那个时候的自己做着什么呢?当我们看清楚之后可以睁开眼睛,想一想四十岁的自己会和现在的自己说些什么呢?

哈佛大学曾做过一个关于目标的对人生影响的跟踪检查,最后得出来结论是,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性作用。人生其实就是每一个人选择了什么目标。今天的状态不是今天决定的,是过去的生活中目标的结果,明天的生活状态不是明天决定,也不是努力决定,是今天生活中目标的结果。

当我们迷茫的时候,不如静下心来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想要什么,然后再去评估我们现在的做法,对于实现我们的需要,究竟有没有帮助,然后再去调整,去实现自己想要的。

未来的路还很长,所以我们的生活也就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湘遇成欢:5星优质答主、心理作家

ta的主页

楼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

其实,在你这个年龄阶段,对人生非常迷茫,内心有各种波动,是非常正常的。

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你现在所面临的冲突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对于你来说,现在的主要心理发展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你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自我同一性又称自我认同,是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中的一个专业术语。

他认为,所谓自我认同是指青少年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中的重要方面前后一致及较完善的意识,也就是个人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和协调一致。

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和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也是指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个体尝试着把与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自我决定,协调一致,不同于他人的独具“同一风格”的自我。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定义为“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自己将会怎样生活的感觉”,“一种从信赖的人那里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

除了自我对自身的认同,有学者特别强调:自我同一性是指当自我对自身的认识与感觉他人对自身认识达成一致时产生的感觉。

也就是说自我同一性其实包含两层意义:

1,个体的内部达到自我整合的和谐状态;

2,个体对自身的认识与个体感觉到的外界对他的认识达成一致。

而第一层是第二层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你现在非常关注别人,也许是想得到别人的反馈,想知道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而别人对你的评价,是否与你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一致呢?如果有冲突,你就会烦恼,这是很正常的。

但我个人认为,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要比别人对我们的评价重要得多。当你足够了解和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你一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成为你期待的自己,那么,别人也会给你积极的反馈和肯定,认为这就是你,你的确是这样的。

当你的内部达到了自我整合的和谐状态,你对自己的认知和你感知到的外界对你的认知也会越来越和谐统一。

其实,这个过程真的是非常艰难的。

就像我自己,在最开始的时候,当别人说我是全职妈妈,我的内心充满了抗拒;当我为了满足家庭的需求,安心在家,不再工作时,我的内心却十分纠结矛盾;当我选择走心理咨询师的道路,父母还是会提议我再去试试当老师……

而当我自己真正看清了自己,当我自己真正知道了自己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的内在才变得和谐统一起来,才构建好了我的自我同一性。

这个时候,外界的声音似乎变得没那么重要了。而当我们内部的热情,激励着我们一步步成为那个自己最期待、最理想的样子,也就是在告诉世界:这才是我自己。

我相信,当你真正地成为了你自己,全世界也都会为你鼓掌、喝彩!

-ARYA-:5星优质答主、心理作者

ta的主页

首先给您一个拥抱!你能够说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坦诚地说出自己心中所想的,是一件非常勇敢、有勇气的事情。


接着,我来根据您的问题描述,简单讲讲我的想法,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首先,我先总结一下目前您所遇到的问题:

一、觉得在家没有自己的独立精神空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觉得压抑;

二、感觉不到自我的存在;

三、依靠很多社交网络填补内向,但觉得焦虑。

在第一点和第三点,我认为可能是您的归属与爱的需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从马斯洛需求理论出发,我们人除了满足生存和安全需求以外,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满足,比如归属感、比如爱,我们会希望能够建立和谐且温馨的人际关系,会希望能够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者关系。如果这个需求不能满足,那我们当然会觉得自己缺失了这一点。因为您在描述当中没有详细地讲述您的原生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状况,未能具体的分析。我只能简单给出一点个人的小想法:

1、您希望自己在家庭当中能够获得什么样的精神空间?


是被父母爱着的精神空间?还是自己不被打扰的精神空间?是觉得家里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处?还是觉得家人对自己的控制太多?只有想清楚了自己想要什么,才能找到自己的立身之处。


2、您的人际关系、社交网络是否正常?


我不太清楚您在问题描述当中说的“依靠很多社交网络”具体的含义。是指有许多网友进行交流?还是关注了很多网红以此窥探他们的生活?亦或是其他形式?在这里,我的建议是,还是要搭建实体的人际交往支持网络,即使是网友,也是可以进行日常生活的交流,能够互相提供情绪价值,而不是单方面的奔赴。

而最后一个问题,感受不到自我的存在,可能是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求未能满足。不知道题主现在是在读书还是已经工作了,在前面也提到了希望题主能够有实体的人际交往支持网络,这不仅仅是满足自己的归属感,更是为了满足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求。人的认知源于两方面:一个是自己对自己的认知,另外就是他人对自己的认知,即使有了自己对自己的肯定,我们还是需要他人对自己的肯定的。题主可以做一些自我认知的测试,帮助自己认知自己,首先自己要建立对自己的认识,清楚自己,觉察自己,才能够接纳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继而在人际关系当中,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认知,从而构建完整的自己。

话题官小娜心享:2星优质答主、心理作者

ta的主页

你好啊,见字如见面,给题主一个大大的拥抱。

通过文字描述,题主因为太在乎别人而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一直都在和别人比较或者说你也很在乎别人的眼光是吗?

你现在觉察到这种心理会给你的生活带来困扰,你需要精神独立,那么我们就从你的觉察开始吧!

以下是我给你的几点建议,让我们看看自己是什么心理困扰呢?我们又有怎样的成长办法?

一.自尊心水平低,会导致自我批评和否定。

1.自尊是培养自信的基石,自尊其实就是自爱的表达,对自我的评价,也是对自己人生观的价值判断 。

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发自内心的认识到自己是有价值的,才健康自尊心水平 。

2.低自尊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比如:

在晚餐被忽略就会感觉崩溃,
为了讨好别人不知道如何拒绝别人,
最典型的态度就是无时无刻不将自己与他人比较。

当题主被原生家庭不期望,贴上标签时,尊重需求得不到满足,就越想努力感到自己有价值,有稳固的身份认同,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

二.我们如何建立健康的自尊心水平,让自己内心强大起来,不再空缺呢?

1.因为我们值得拥有

首先我们对自己要有信心,不低估自己的能力,要告诉自己只要通过自己的奋斗和努力,我们得到的成功是应得的。
接着列出你对自己价值肯定的清单,这里一定要重点写下你辉煌的时刻呀,给自己正向的鼓励,并按照这个清单保持住。

2.重新构思美好人生

问问当下自己最需要什么?最想得到什么样的生活?

给人生一个规划。

但是要制定现实的可实现的目标,每一次新的活动成功都会提升你的自尊水平和自信,摆脱抑郁情绪。比如你可以把目标划分到每一天。

要避免用 “如果”开头各种假设只会导致自我怀疑 ,想到了我们就去行动起来。

心食阿啦:1星优质答主、心理作者、心理咨询师

ta的主页

最近接待的来访也有和你类似的苦恼,我把一些思路和想法分享给你,希望能给你一点启发。

读完你的问题,感到你目前最突出的矛盾可能在于「渴望认识自己,却无法真正的认识自己」

你其实特别渴望关注内心,真正做到了解自己,全然地接纳自己,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但是现实中你总是透过「他人」来看自己,所以你看自己的时候,总是有一层「滤纸」,这个滤纸让你在对比中,放大了你的不足与缺点,所以你总是感觉「生活很颓废」「自己不如别人」进而引起焦虑的情绪,这是因为无法与自己产生共情,无法看到真实的自己。

 

为什么我会那么在意别人?

这很可能与你从小的家庭环境、父母教养,甚至学校教育经历有关。可能你从小生活在一个否定的环境里,比如父母总是把你和别的小孩做对比,只有表现地更好才会得到他们的赞赏。这一类的经验让你觉得你是不值得被爱的,或者是不值得被「无条件」爱着的,想要得到关注和爱,就必须做的比别人更好。与是在你的认知模式里,重要的不是自己表现的如何,而是「与别人相比,我表现的如何」,这就形成了「透过他人看自己」的滤镜。而这种认知模式一旦确立,就会长久地影响着你的想法与行为。

 

之前看过的一本书《共情的力量》提到

所有无法与自己产生共情的人,都是有一些未被重视和愈合的伤痛,在阻挡他们达到内心的平和。


因为你从来没有重视过这些童年经历和教养模式给你带来的影响,所以你一直都无法真正地看到自己,更无论接纳自己。和你与父母相处时所感到的「抑郁状态」也很可能与这些未触碰的伤痛有关。

 

这里的一点建议:

积极回想你的童年经历,找寻形成你目前认知模式的根源,只有当你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你才有接纳他们,改变他们的力量(如果你认为这样做会有风险,那么请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进行,或者可以直接回复咨询我)。 

尝试一点点建立自己的独立精神世界,把它当做你的情绪避难所,思考一下你可以在你的避难所里放一些什么储备物,一些能够让你产生积极体验,疗愈体验的活动。比如写日记、祈祷、冥想、练字、看书、学语言、学乐器等等。

当你出现需要“别人”来填补内心的时候,首先接受这种渴望。这是特别正常的现象,毕竟这是你多年来建立的认知模式。不用因此觉得自己很脆弱,觉得自己不独立。建立一种新的思维模式:我现在感到空虚,渴望他人的陪伴,这是很正常的,这并不代表我有问题。这是我的心在跟我说:我好累,你找找办法安抚我。找「别人」陪伴是一种选择,而我的情绪避难所里,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选择,我是不是可以做出不一样的选择来满足我心灵的需求?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