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馆 | 朋友像天使,我好像一个在泥潭的肮脏的人?

by 壹心理优秀答主们



有一个很好的朋友,从小学玩到现在,考到同一所学校分到同一个班。
小学她成绩不差,但不如我,上初中后我的劣势(英语)变大,虽然成绩算中上等,但却总追不上她。每次不比她高就真的好难受。
她真的好优秀,各方面都好,有很多朋友,整个人就像一个天使,我触及不到。
相比她,我就好像一个在泥潭的肮脏的人,不断努力,拼死了学习,仍比不上她。就像是一个乞丐和一个穿着华丽衣裳优美弹奏的女孩。
这次考试,我还是不如她,我真的好难受。

~swallow在路上~:3星优质答主、心理作者

ta的主页

亲爱的题主同学,你好。

看完你的文字,我也好像看到了读书时代的自己,那种在朋友的比较下,自己卑微到了谷底的那种感觉。或许其实自己也并不很糟糕,也没有那么差劲,但是那时候却只能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那个部分,而那时家里也没有诉说的对象,也没有人可以告诉自己为什么会这样,该怎么办?可以找谁支持到自己?想必你的文字叙述里,也有这样的一些疑问吧。

此刻第1个想表达的是,你会有一份幸运,能在这样的平台得以诉说,你的诉说也被人看到了。

第2个想表达的部分是让我来尝试分享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可以做点什么,或不做什么?

从你的描述中,我感受到让你难受的部分,好像来自你与你的朋友的比较,比较的内容都是你没有的而她有的,这样去比换着是谁都是难受哽咽的。

在此我先想到增加一个比较对象,比如你的693.5在我眼里是个羡慕不已的分数,我想起那时候我们总分是750,我经常是520多一点点,邀请你和我比较一下如何,虽然你可能有觉得莫名其妙和没有必要,但是这一刻你的内心是否会有一丝丝没那么难受了。

还想邀请你尝试一次不比较,你们只是站在不同台阶上,从一个视角看,这个台阶确实有高低之分,可是从另外的视角看却并没有美丑和高低,想起一个实验,一个圆柱体,一束光从圆形那个视角看到的投影是圆,从柱体那个视角照过去看到的投影是长方形,是不是视角不同,呈现不一样呢。

又想邀请你去看抖音上那些各种各样跳舞的人,有男的有女的,有老的有少的,有胖的有瘦的,对吗?

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去看跳舞的人那一定是身材要好,颜容要美,舞姿要标准。可现在去看抖音上各种各样的舞者,真是充满了各式各样的美丽。

你说了一个画面:一个乞丐和一个穿着华丽衣裳优美弹奏的女孩,如果可以我想邀请你想象是两朵花靠在一起,一朵是一种很独特的美,一朵花很大众的美。

可是你的这种难受有很真实,有时甩到甩不掉,对不,这可能跟你的养育者对待你的方式有关,你的内心可能少了一个稳定支持你的内在父母,怎么办呢?尝试邀请你,从现在起,看看自己的优点有什么,不管多小的优点,每天写三个以上,读给自己听,去浇灌你内心的自信心田。比如今天你来这里求助,就是一个优点,懂得求助是一个内心开始强大的人才能干的事。其他关于如何找优点,我自己有一个小体验在自己的文章里,有兴趣的话,你可以去看看。

就先想到这些,祝好!

生的再平凡,你也是限量版,好好爱自己,你会发现你更多的亮点和光芒的哦!

朵朵莲:3星优质答主

ta的主页

760分的满分,你考了将近700分。居然还这么淡定,还觉得自己不够好。还觉得跟身边朋友有差距,简直太不可思议了。知道有多少人在羡慕你。你是多少人的学习榜样吗?虽然你的朋友比你高十多分。但想想每门最多高两分吧。正是有这样的朋友,在前面一直催着你前行。这个不正是你力量的源泉吗?感谢你的朋友。让你一直走在前进的路上,有人陪伴。

【她很优秀,我也不差呀】

我有这么一个优秀的朋友。有我欣赏的对象。这不是一件好事情吗?可能你看到了别人表面的光鲜,你不知道别人背后的付出。能够考七百多分背后的艰辛。背后的努力。不是那么轻松的。

我看到了一个积极上进的。遇见困难,迎难而上的年轻人。这比考多高的分数都难得。即使你知道眼前的她很厉害,你也从来没有放松过自己。有自己的目标,有自己的追求。你们是很好的朋友,同频的人是互相吸引的。

【你在羡慕她的同时。他也在羡慕你哦】

老天会眷恋每一个努力的学生。学习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考一个高分,还是锻炼迎难而上,永不退缩的毅力。你已经具备了,即使你没有达到你的理想状态,但是你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就已经超越了自己。

我们可以与同学比,比的是表面的差距。真正的要与自己比,今天和昨天比。不断的超越自己。强中自有强中手。等你走到更高的平台,有更多优秀的人。会有更大的差距。差距不是问题。那种在困难面前永不放弃,坚持的必将走到人生的顶峰。

【把眼光放向自己】

察觉一下,我又丑又胖,可我得到了漂亮,学习好的同学的友谊。我这是有什么魅力呢?我身上哪些打动了这个朋友呢?可以问问她。你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你的外表是独一无二的,是老天恩赐给你的。有美好的心灵。有青春年华。有自己追求的理想。还有一颗永不放弃的决心。这个就足矣啦。

【满足自己的需求,犒劳一下自己】

丰富自己的头脑。把好的东西分享给你身边的伙伴。想得到就要付出。那么你就会收获很多。朋友给你带来的力量是无限的。当你内心很丰富的时候,感受的都是自己的美好。因为我就是那个独特的,独一无二的,优秀的我。我的人生我做主,我的人生我负责,别人不能取悦于我。我可以欣赏我自己,因为我的命运由我来改变,我就是我生命中的主人。快乐,健康,自由。是我追求的方向。 

海纳百川-心容天下:1星优质答主

ta的主页

题主您好!

每个人都有一种积极向上,追求美好的强烈欲望。当这种欲望未能实现而别人比自己先实现这种欲望时,便会因比较而产生妒忌。

事实上,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嫉妒心理。从某种意义上讲,嫉妒是推动竞争的一种原动力。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正常人,都会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注意自己在团体中所处的地位。但过份地争强好胜,排斥他人,反而容易丢失了自我。

说真的,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她的成绩忽然变得不理想了,考了650 – 600-最后考了500多分的时候,面对着这位亲切的小伙伴,你会是偷偷窃喜还是会暗暗为她担忧呢?

我相信您一定是后者。很多时候我们总在专心向前看的时候,却忘了停一下脚步,思考我们追逐的到底是什么。其实,我们的成绩如果跟她调换过来之后,依然会诞生新的担忧。我们会无时无刻地担忧着被对方超越。你将会明白,高处真的不胜寒。

其实,有这么一位挚友在前面顶着。而我们又能无时无刻地有着一个前进的目标,这本身就是莫大的幸福。更重要的是这位先行者还是我们的挚友,从您的描述中看,我愿意相信她还会助我们前行。在我们遇到难题的时候多了一个可以讨论的朋友,在自己难过的时候有一个可以分忧的姐妹。

你很幸福!你们是很良性的竞争关系,在这样的关系里你们终将会越来越优秀。

如果我是你。我会希望她一直优秀,比起500分的她,我更希望她一直是这个样子。因为,她是我的好朋友,更是我余生的好姐妹!

嘉宁 :3星优质答主

ta的主页

你好,看到了你的困扰,希望可以帮到你。

一起长大的伙伴,小学的时候成绩没有你好,上了初中开始超过你,并且在各个方面都显得越来越优秀,这的确让人太有压力了,甚至羡慕嫉妒恨,感觉已经影响到了我们自己的信心,非常理解你的心情和感受,也很愿意借由这个问题来帮助你梳理和改善自己的状态。

首先,感谢这样的朋友。你们能够一直友好相处,说明彼此是有相近或相吸的特质的,而看到她的优秀,也时常会提醒你找到差距,变得越来越好,从这个角度调整一下心态,可能会让你面对她的时候更多一点欣赏少一点自卑。

其次,看到自己的优势。不必过度放大对方的优点,试着关注并放大自己的优点。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别总是用自己的短处和她的长处比较,可以借鉴她并学习她的方法,把更多的心思花在如何让自己更接近自己理想的样子上,不断精进,经过更长的时间,你的进步自然会帮助你获得更多的信心和力量。

第三,把眼光放远。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珍惜彼此难得的情谊,看到在更远的路上,你们可能更需要相互的鼓励和支持,你就不会那么在意此刻的谁更优秀,而是更坚定的和她一起向远方眺望并勇敢前行。

愿你和你的朋友一直以对方为荣。


心玥诚服:4星优质答主、心理作者、心理咨询师

ta的主页

孩子,不知道你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什么,或者你现在正在经历什么,让你对自己这么看不起,这么嫌弃。而你这么看不起自己,这么嫌弃自己又能为你带来什么呢?

既然你们是很好的朋友,从小玩到大,说明你和她身上有同样的特质,优秀的,或者不那么优秀的,否则,你们不可能成为很好的朋友,不可能从小玩到大。

你说朋友像个天使,自己像一个在泥潭的肮脏的人,像是一个乞丐,也许你把自己身上好多优秀的东西,投射到了朋友身上,以此来更大的在“心理上”拉开自己与朋友的距离,来“成全”朋友,“埋汰”自己。

当你得知朋友的成绩比你稍好时,让你瞬间哽咽。这句话让我感受最多的是,似乎你的一切努力、艰辛又白废了,又没有被他人看到。你似乎总是“被迫”默默无闻的呆在一个角落里。

初中生,开始进入青春期,人生开始第二次社会化的阶段,每个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都渴望被他人看到,被这个世界看到,成为这个世界的“中心”。所以这个阶段,你更深切的感受到了自己过往的被“忽略”,或者激起了你曾经被“忽略”的伤痛。

孩子,你能来此提问,你没有在文字中大段篇幅的说自己家境什么的不如她,只是强调自己不如朋友好,说明你意识到“自己是自己成长的主人”,“自己要为自己负责”。

是啊,我们无法选择出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拥有一对什么样的父母,有一个什么样的容貌,但我们确实可以为自己负责,为自己做点什么。

把看不起自己、嫌弃自己的能量投注在接纳自己上吧,让自己看见自己,关照自己吧。这样,在你自我成长的道路上会少一个很大的障碍,会多一个很有力量和支持的朋友,那就是你自己。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