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馆 | 总害怕与人发生冲突,怎么接纳胆小的一面?

by 壹心理优秀答主们

总是害怕与人发生冲突,害怕对方的语言暴力,害怕被别人打,如:一个价值400元的商品,我对该商品的期望并不高,但还是有那么一点点。于是我便想最高出100元购买,但该商品市场最低价都是300元左右。这时我便害怕对方说我没安好心购买,用语言暴力攻击我,说我在玩他们,我是不是脑子有shi之类的恶毒的话。


是你吖何呵呵: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成长路上的觉察者,悦纳自己的践行者

ta的主页

抱抱(づ。◕‿‿◕。)づ 

世界和我爱着你,我是何呵呵,我非常愿意和你分享爱与关怀。

感谢你的信任,怎么接纳自己担小的一面,我们在此求证的目的,其实是因为我们看到一本书,这本书对我们的影响,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应该这样做,但是好像似乎头脑知道了,但是心里还是有疑问,为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接纳自己的胆小。

一、头脑的知道和想要,只是头脑


“之前在一本书上看到要让自己改变胆小这个特质就必须先接纳它,承认自己是个胆小的人,请问胆小有什么好处,如何才能让我自己接纳它”

我们只是学习到了这个观点和知识点,但是至于为什么,似乎我们还没有想到,为什么?

解决之道:

推荐拜伦凯蒂的《一念之转》通过核心的四句问话。理清自己的思绪。 

既然我们弄不清,胆小的好处,那我们就用这句话,问问自己

为什么胆小有好处?


·胆小有好处,那是真的吗?

·胆小有好处, 你能肯定那是真的吗?

·当你持有“胆小有好处”这个想法时,你会如何反应呢?

·没有那个“胆小有好处”想法时,你会是怎样的人呢?

2.外在驱动力


从题主的问话明显感觉到,题主想要接纳胆小。并不是由心出发,而是由外在的驱动力出发。目的是因为“我想以后能在事业上有所建树,胆小对未来事业的成功并不是一个很大的优点。

所以我始终不能用胆小带给我的好处是谨慎这个观点来让我自己去接纳我的胆小”当我们的驱动力来自外在,还不是自发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把头脑的想做的观点达成,但是却不是因为处自爱自己为前提。

调整外在驱动力,启动内在驱动力。更好的为自己负责。

二、什么是真正的自我接纳?


活在恐惧里,一句名言“我们不在爱里就在恐惧力”我们想要改变的目的,是出于对以后的担忧和恐惧,并不是想要真正的自我接纳。这样的接纳,具有强迫的意味。


题主迫切的想知道胆小的好处“这个答案,而不想真正的自我探索,自我了解

解决之道:

完整:接纳我们的美丑,接纳我们的善恶,接纳我们黑白,但最重要的,我们要接纳自己的阴暗面。

许多人在成为更好的自己时候,一直在压抑内心他们觉得不好的东西。

比如:我应该是有胆子的,敢闯敢拼的。但是现实是,我的胆量不足,我应该要变成有胆量的人,这样的人是好的,但是目前我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因为胆小是不好的。

这样的排斥,这就是在内耗。

我应该是善良的,乐于助人的。我应该是充满爱的,不应该总是恨。我怎么真么自私自利,我怎么这么邪恶

这些才是你需要学习接纳的,人生不是非黑即白,人生是有黑又白

黑的是你,白的是你。并非让你接纳黑,你就成为了黑,相信自己

接纳自己的胆小,就意味这着不勇敢,没有胆识。

问:没有胆识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我猜测意味着我事业上没有起色?你可以把你的答案写下


事业上因为不能拼搏,就无所成就?


事业的平凡或者不成功?对你来讲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你不够好吗?还是值得被爱?答案是什么,需要你自己找寻。


我觉得这个答案,才是你不能自我接纳的根源,需要你自己觉察和看到。


接纳的力量无穷大,推荐你读 《宽恕就是爱》。

三、胆小的好处?


我们每个人都是胆小的?

一则笑话这样说,我们都是胆小的人的后代,为什么?

因为我们的祖先都是非常胆小机警的,遇上危险,不管三七二十一,先逃跑。

那些勇敢的,反应慢的,迟钝的,可能已经命丧黄泉。而我们恰好是那些逃跑的人活下来的人的后代。

这是个笑话,也不无参考价值。

剩下的胆小的好处,需要你自己去找到,这是个过程,也是个自我了解,自我发现的途径。

慢一些,你会具备独立行走的力量。

世界和我爱着你

辰境:心理作者,3星优质答主,壹心理鲸选会员学分36

ta的主页

题主,你好!从你的问题中,能感受到你目前正被“胆小”困扰,害怕与人冲突,害怕别人言语暴力或肢体暴力,除了怕与人冲突外,你另外的一个认知是:

有胆子、敢闯敢拼、不怕人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因此对“胆小”的忧虑进一步加深。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希望对你能有启发。

?对胆小的接纳,不是将胆小合理化,而是承认这种客观存在的状态

胆小确实有你自己已知的好处,就是:谨慎、不容易让自己处在危险中,因为开始就回避肢体冲撞、言语冲突,可能就逃过了碰上“垃圾人”

(带负性情绪,易被激怒后作出超理性破坏性行为的人)而被打一顿的可能,就回避了勇敢的上前拉架,被捅一刀的危险,看,也许胆小会为自己争取很多生存的机会。

?但如果太过胆小,不能与人正常交往,确实容易封闭自己,接纳自己的胆小,要承认“我现在是胆小,有些害怕,我不会因此责备我自己,而且我相信通过一些方法,这种情况是有改善的可能的。”

——这是现实,但可以改变。

?有胆子、敢闯敢拼、不怕人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人有千百种不同的性格,事业成功也有不同的成功,陈景润足不出户研究科学是成功,毛主席一呼百应建立国家是成功,电影里古惑仔成立个小帮派当个老大,在他们看来也是成功,种种成功中“胆子”分别占多大比重?

如果性格不喜欢和人打交道,总能找到自己才华发挥作用的地方,将自己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比去补短板,更容易获得自己的成功。

?害怕与人冲突,害怕别人言语暴力或肢体暴力


一种互动模式的形成,对应着其成长经历和生活背景,害怕与人冲突,害怕别人言语暴力或肢体暴力是人之常情,但如果过于害怕,可能和童年、少年其间经历过的某些创伤事件有关。

如果你已经成年,可以试着回溯这些事件,让现在的你帮助当年胆怯、逃避的你打败面对的伤害,慢慢获得疗愈,确定你现在长大了,有力量的,可以反击也可以主动回避,不用再被伤害了。

如果受到的伤害太深,自我疗愈的效果不理想,可以找心理咨询师帮助你,慢慢从童年阴影中走出来。

?我是辰境,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小小启发。 

林春丽:每一次相遇,都充满了未知的期待。

ta的主页

你好,留言中提到你在和他人交往中,对于冲突的担忧。

你将它解读为“胆小”,并且根据自己所看到的书籍里谈到的接纳角度,希望自己可以接纳它。

 

寻找接纳的过程是一件不容易的过程,就像你在留言中也有提到

在我的认知里有胆子,敢闯敢拼,不怕人等特点才是能让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这本身反映了你并不那么喜欢“胆小”,因为胆小看起来不太容易实现事业成功。

 

所以,我想先跳出你关于【胆小鞥能够给你带来什么好处】的提问,而留言中事件的描述和呈现出来的状态做一些分享,希望从根源上给你一些启发:

一、【害怕与人发生冲突,害怕对方的语言暴力,害怕被别人打】现象背后的成因


从三个【害怕】来看,行为上的退缩和谨慎变得特别容易理解。规避冲突和风险,是本能。大多数人在面对这样的害怕,本能上都会选择避免冲突的。

所以害怕这个情绪背后是自我保护的需要。这本身无可厚非。

但同时,你也意识到这样的自我保护似乎有些过度了。因为这些都是我们脑海中产生的画面,这样做以后,至少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出现我们这些害怕场景的概率是较小的。

那么,一般情况下,有两种可能性:

1、直接经验

是我们小时候/成人时期亲生经历过这样害怕成真的场景,留下了阴影,造成了我们行为上的退缩;

2、间接经验

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过,但我们目睹了或者从大众媒体中了解了这样现象产生了严重的结果,我们本身也是对这样现象更为敏感的状态,导致我们在行为上也发生了退缩。

 

二、调整想法,进行行为实验,尝试做不一样的事情


当我们有这些想法以后,自然而然人的本能就会让我们退缩,可以尝试先从调整想法开始,帮助自己适应现实生活。

1以你的留言为例


一个价值400元的商品,我对该商品的期望并不高,但还是有那么一点点。于是我便想最高出100元购买,但该商品市场最低价都是300元左右。这时我便害怕对方说我没安好心购买,用语言暴力攻击我,说我在玩他们

①尝试先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下做这样的尝试:比如经常光顾的商店,从价格差距相对较小的商品开始;


②在心底问自己如下几个问题:


  • a.支持你这个想法的证据是什么?反对的证据呢?

  • b.有没有别的解释或观点

  • c.最坏的结果如果真的发生了,我能如何应对?最好的结果是什么?最现实的结果呢?

  • d.我如果相信了对方会对我使用语言暴力这个想法会有什么影响?我改变了这个想法会有什么影响呢?

  • e.如果是我的朋友或家人遇到了这个情况,我会对他说什么?

  • f.我会做些什么?

通过这样的 方式我们会有不同的思考角度。通过行为实验,看看周围人的反应,从而去验证我们的想法有多么靠近现实。

 

三、如果是过往经历中真的遭遇过这样的事情,寻找专门做创伤治疗的心理咨询师会更好地帮助我们应对当下的困难


如果这不是仅仅基于想法而出现的害怕,而是我们的过往经历没有被很好地看见和处理,那么找一个在创伤治疗上有专长的咨询师会更好地帮助我们。

 

以上,祝福你。

世事心安:人生在世,但求心安。

ta的主页

题主,你好哇。

害怕与人发生冲突,在交际中总会不由自主地设想到很不好的局面,这样胆小的性格给您生活带来了很多烦恼,您想寻找办法去接纳这种性格。

❤️从您的描述来看,您的内心世界很丰富,当您想去做一件事情时会在脑海里设想出很多的结局,但是因为本身性格的原因,这些结局都是不好的,这也造成了您在社交中会畏首畏尾,不敢过多的表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态度。

您的表述很有逻辑,表达得也很清楚,这说明您的社交自己语言能力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使您烦恼的原因就出自于自身的胆小性格。

您举的例子很形象,充分地说明了您的问题所在,那我也根据您的这个例子给您一些建议。

一个400元的商品,您有购买的欲望,但是接受的价格只有100元,您不敢用100元的价格去讨价还价,因为您害怕在交流过程中对方会用语言甚至身体暴力来攻击您。

您有这种想法是因为对这件事情产生了不合理信念,所谓的不合理信念是指我们内心产生的不现实的,不合逻辑的,站不住脚的信念。

我想您在以前的人际交往中应该经历过这种类似的事件,本来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却遭到对方的无情攻击,这给您内心造成了很大的阴影伤害,以至于在以后的每件事情的处理上都会不由自主的产生这种糟糕的想法。

这种不合理信念是可以改变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自我对峙,当您开始设想一件事情的走向时,出现了一个不好的想法,就用另一个想法去否定验证它是否正确或者存在,从而打消这种站不住的脚的信念。

就拿您举的例子假来说,为什么对方会用语言暴力攻击我呢?讨价还价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每件事情我都会遇到这么坏的情况吗?我用一种和谐的态度与对方交流对方怎么会不满意呢?

事情总会有两面性,当一个事情没有发生时,不应该以糟糕至极的信念去对待它。双向的思维可以让您摆脱以前固有的负面的信念,是您看到积极的一面,从而战胜胆小的心理去处理人际关系。

❤️关于如何去接纳自己胆小的性格,只知道自己是一个胆小的人是不够的,真正的接纳意味着对待自己的每一项特质既不可以彰显,也不可以压抑,您要用一种包容的眼光去看待它并寻求改变。

胆小这个词本来就是一个贬义词,您想从中寻找到对自己有益的一面是比较困难的,当然您可以以一种乐观的心态把它换成另外的词汇,比如谨慎,但是不可否认胆小一直存在,既然存在它就会在某时某刻在现实中形成您的阻碍。

与其去寻找它的好处,为何不下定决心去慢慢改变这种性格呢,这肯定很困难,但是事在人为,今天可以不去想那些负面的想法,明天可以正常的无人交流,每天进步一点点,日积月累总会变得更好的。

以上是我的回答,

愿您事事心安。

艾叔聆听,治愈。你,值得温柔以待

ta的主页

【1】


胆小本身是祖先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用来应对危险。


丛林法则,你知道的,警惕性可以保命。

这种特质遗留在人类的基因里面。甚至于做噩梦据说也是一种远古对于危险的记忆。

具体到我们身处的时代国度,安全基本上是常态化了,除非搞野外生存或者特殊行业比如警察特警等等,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其实是不大需要这一份警觉性的。

法治社会法治国家对于暴力行为的惩处警诫,其实也让人们发生打人这一类行为的发生几率也基本很小很小的概率了。

再加上题主自认为“胆小”更不会真的有什么得罪人的行为语言,上面的情况更加不会出现了。

这是首先从道理上分析,让你担心的前提微乎其微

 

【2】


抛开以上,如果仅仅是语言冲突或者是一般纠纷(比如你举例的事情)最坏最坏的后果,充其量,被人说两句所谓的“恶毒”的话——其实那样的人也极少极少——大部分人顶多会说句“你去别家吧”或者“100你有多少拿给我我要”,大家哈哈一笑就完了。

【3】


接纳不是说有好处才接纳,承认不好才需要接纳。


真正需要摆脱对胆小这件事的讨厌,需要你找出你的闪光点你的优点。引以为豪的优点。然后每个人都有优缺点,才组成一个个具体而独特的人。接纳完整的自己。这才是真正的接纳。

 

你你自我认知里的你是一个综合了各类优点和缺点的人的时候,胆小这一件事就不占那么大比重了。

 

【4】


如果你担心的是未来影响你成功的因素的话,艾叔有个比较具体的建议:

试一试将你的胆小(或者说谨慎)转化为“靠谱”。


“有胆子,敢闯敢拼,不怕人等特点”固然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但绝不是唯一必要条件。某种情况下,如果缺少理性盲目冲动和容易走向成功的反面。

然而,“心细,谨慎,周密,靠谱”却几乎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毛爷爷曾经盛赞叶剑英元帅:“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提到两个特质,一是谨慎,二是大局观。

你可以将你秉性里面的胆小,中间同时包含这的细心敏感观察力强挖掘出来,成为别人不大容易注意到的细节,成为你的秘密武器,在做事的过程中总有发挥的地方。

同时培养你的大局观。其实普通人的大局观很简单,就是遇到事情具有分辨轻重缓急的能力。党面临众多繁杂事情的时候,用四象限法,找出重要且紧急的事情,优先排除一切困难完成它,这就是“大事不糊涂”。

所谓“靠谱”,就是“事事有交待,件件有回音”,不轻诺,一诺千金。保守秘密,不八卦。做好这些很简单很基本的事情,你就是一个靠谱的人。

当你打造好你的靠谱人设的时候,“胆小”早已不是个事了。

信我。

 

祝好。

我是艾叔,世界和我爱着你。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