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馆 | 如何解读热衷抽盲盒,一种成瘾行为吗?

by 壹心理优秀答主们

盲盒,指消费者不能提前得知具体产品款式的玩具盒子。
很多人迷恋于抽盲盒,入坑集齐各种盲盒,连做盲盒的泡泡玛特也在去年就上市了……

为什么盲盒这么受欢迎?想问问各位老师,从心理学上如何解读:
1、为何这么多人热衷抽盲盒,满足了什么内在需求?  

2、这是否是一种成瘾行为?

莫小凡:(=^¨^=) 心里的话,有人听就是温暖。

ta的主页


  • 为何这么多人热衷抽盲盒,满足了什么内在需求?


首先盲盒的价格并不是很贵,但是暴露出来的潜藏物品却让人心动不已,每个人都会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会是那个幸运儿,而商家刚好利用了这一点。


就好比前段时间比较火的 1 元抢购手机一般,投入低,回报大,几率虽然小,却不影响人们的期待。

同时盲盒会有一定的安慰作用,因为未知的才是让人期待的。


所以人们在购买盲盒的时候会有一定的期许,而且哪怕是基础款的东西,商家表现出来的价值也和消费者付出的差不多,因而消费者并不会感觉自己吃亏。


有一种效应叫做狄德罗效应,指的是人在获得某件物品的过程中,未获得某一物品前,心理状态相对平稳,但在获得了该物品后却变得不满足。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正因为不确定性,刺激感,使得人们欲罢不能,尤其是商家会推出系列套装和产品,进一步刺激人与人之间的攀比,甚至很多时候会演变成一种身份的象征,以至于人们都想拥有。


一旦消费者被激起收藏欲望,就容易形成消费习惯和情感依赖,在物品积累的过程中获得心理期待和满足感的上升,进而形成不理智的消费冲动。

因而人们之所以热衷盲盒,一方面是因为不确定性,一方面是外界环境的刺激和引导,让人在追逐的过程中享受到别样的乐趣。


  • 这是否是一种成瘾行为?


如果只是因为新奇好玩想要体验一下,并且会及时止损的话,确实不会构成成瘾的行为,毕竟购买盲盒是一个概率事件,而且会积少成多,慢慢的会发现自己的投入和回报是不成正比的。

而市场上热衷于盲盒的多数还是年轻人,因为他们对于新事物会有更多的接纳性,但是正因为多变性,所以也使得人们很难在一件事上保持很久的耐心,因而盲盒会火多久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毕竟它的价值是多方面炒作起来的,当人们的好奇心褪去之后,并没有多少人会继续买单。

如果真的像赌徒一样,把全部身家都投入其中,期待单车变摩托,那么确实会有很大的隐患,毕竟这是一个概率题,而且这个概率是由人为掌控的,所以需要懂得及时收手。

高远情感心理:心若高远,便能奔跑

ta的主页

 

  • 抽盲盒类似于赌博,它满足了我们礼物的期待。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渴望得到礼物的馈赠,礼物常常是以盲盒的表现形式出现的,有很大的浪漫色彩和未知期待,充满了想象和惊喜。

这可能是我们很多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所缺失的部分。盲盒的出现给我们的生活最主要的意义还是惊喜,可能打破了很多人波澜不惊的现状。

 

  • 抽盲盒成瘾,可能背后暗含一定的心理暗示效应

 

比如今天一大早,我们去抽一个盲盒把,看看是不是自己喜欢的,如果是,是不是证明今天的运势不错呢?这个可能是盲盒背后的暗藏效应。

 

对好的结果有巨大的想象空间,我们可能有的人会不断地抽盲盒,来试探最好的礼物。

在这个过程中,满足了消费者的期待想象等过程,这种好的馈赠即使价值上算不上很高,但在心理效应上好像是“上帝”给我们的馈赠特别的滋润我们内心。

 

  • 抽盲盒适度,并且尚能控制会比较好些。

 

抽盲盒体验虽然很奇妙,但其本质还是商业行为,很多意义是我们自身赋予的,保持一个适度的度,既调剂了生活,又不陷于其中,可能是最好的收益。

事事心安:知我者谓我心忧

ta的主页


  • 为什么盲盒这么受欢迎?


盲盒的兴起是商家抓住了人们的消费心理。


心理学有个实验叫做斯金纳箱子实验——操作性条件反射。


理论原理是我们行为产生的结果会影响该行为的增多或减少,如果结婚是奖励性的,行为就会增加,称之为正强化。

对于盲盒购买者来说,打开盲盒获得想要的玩偶是一种“奖赏”,会正强化购买盲盒这一行为。不确定的购买结果,就像以一定概率掉落的食物,使购买者无法判断行为与结果的关系,行为就有可能始终持续下去。


其次还利用着人们的赌徒心理,买盲盒充满着概率性和随机性,它以一种大部分人可以接受的价格,或者以一种让人觉得可以血赚的价格吸引我们第一次去购买,但是第一次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概率是极小的。

没有买到是不会让我们甘心的,这时候就产生了所谓的“赌徒谬误”,就是想当然的以为随机序列中一个事件发生的机会率与之前发生的事件有关,即其发生的机会率会随着之前没有发生该事件的次数而上升。

人们总是相信着下一次这个盲盒开出自己想要的东西的几率会越来越大,就跟迷恋上买彩票的人一样。

除了这两种,还可以看出它利用着消费者的猎奇心理,盲盒最大的卖点就是未知,我们不知道花钱买来的盲盒会开出什么东西,当打开包装的时候,许多人内心会产生一股巨大的满足感。


  • 盲盒满足了人们什么内在需求?


1.好奇心。


《阿甘正传》中有一句话,生活就像吃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的。

现在大概可以换成生活就像买盲盒,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里面装的是什么。好奇心是人们通有的一个心理,面对未知总想去探索,总想去打开。

2.满足感。


我们买盲盒最期待的是哪一刻?是当它拿到手里,笑容满面地拆开那一刻,不管里面装的东西合不合心意,我想每个人在拆盲盒的那一刻都是激动满足的。


拆开以后,如果不是自己想要的,随手扔在一边积灰,如果是自己想要的,发个朋友圈后随手扔在一边积灰,然后又花钱买期待下一次拆盲盒的那一刻。

3.情感消费。


盲盒的兴起要归功于现在年轻一代,他们更注重于盲盒的情感消费,而不是使用价值消费。

很多盲盒并不具有使用价值,但是商家给盲盒注入了情感,让他们觉得当盲盒到手后因为内部的萌娃给予的“家庭感”、盲盒收集带来的“成就感”以及盲盒社交带来的“归属感”得到情感上的满足。


  • 这是否是一种成瘾行为?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上瘾这个概念。在盲盒上可以从这三步来进行判断:


1.是否对购买盲盒有强烈的心理渴求,并出现强迫性冲动行为?
2.一段时间内,是否购买盲盒的次数越来越多?
3.在停止购买盲盒后,是否出现一系列痛苦的心理生理症状群?


如果这其中占了一样,那大概已经对购买盲盒上瘾了。

从根本上来说,盲盒的消费机制与赌博如出一辙,甚至它可以让人从中得到更多的情感需求,如果我们不能控制自己,任由情感上头,很容易对其产生依赖,直至上瘾。


大头哥咨询:5星优质答主

ta的主页


  • 为何这么多人热衷抽盲盒,满足了什么内在需求?


  • 满足从众心理


盲盒的火爆无非来自品牌的推广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口碑相传,然后就造就了这样的现象。


心理学上的从众效应就是如此,就好比很多人都去做这样的人,那么陆续就会有人加入也参与进去,这也就有越来越多人的沉迷于抽盲盒。


  •  饥渴心理


就好比很多品牌都会推出限量版商品一样,采用饥渴营销的方式造成价格上涨很多人痴迷一样的道理。一套盲盒也许就其中一个数量很少,所以集齐很难,那么为了集齐就需要不断的去抽取,就这样越抽越多。


  •  强迫心理


仔细想想抽盲盒也是存在强迫效应的,有的人就是这样总觉得不达目的不罢休,就坚持去做,抽盲盒也一样,总觉得少一个没集齐很不舒服,内心的强迫意愿就促使着自己一次次再去抽,一定要集齐了为止。


  • 炫耀评价心理


很多人很在意别人的评价,自然就很喜欢炫耀,那么炫耀的事情也很多,集齐少量的盲盒自然在某些圈子里也会得到很多人的羡慕和好的评价,所以很多人为了得到这样心理上的满足,也会持续的抽盲盒。


  • 这是否是一种成瘾行为?

我觉得大部分人抽盲盒还是为了好玩,自己抽着玩或者为了满足孩子的愿望去抽,因为价格也不便宜,所以很多人应该是没瘾的。


但是不排除个别人沉迷其中,其实抽盲盒也是概率运气的问题,也是存在赌的成分,只要涉及这种类型的事情肯定就会产生成瘾的情况,就跟痴迷于打游戏一样深陷其中。


疗愈行者:心理作者,3星优质答主

ta的主页

  • 对于热衷于抽盲盒的成瘾行为

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心理特征,比如集邮、集币、集烟盒等满足心理某种习惯的行为方式,

  • 一般来讲基于两个基础:

一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很多时候我们的兴趣是因为内驱力来建立的,也就是好奇,而好奇一旦坚持下去就是兴趣继而形成固定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二是多次的通过收集、买入都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换取的产品或者物品,后期作为满足自己内心富足的炫耀。

每个人都有一个收藏师梦,当然我们自己也不例外,非本性自然而然的形成的一种潜意识作用的心理,大部分好见于虚荣心、自尊心强、个性随和但行为又特立独行的这类群体。

盲盒,作为满足于当下新生代的产物,实际上也是作用于消费者不能提前得知产品款式的玩具打的招牌就是好奇,越好奇我们就越欲罢不能,无法自拔。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企业在做团队建设和企业文化构建的过程中善用的道具之一,因为它满足于心理的那部分需要,而又不可提前预知的那种快感。

盲盒这么受欢迎也是大势所趋,从心理学来解读是自我潜意识占据认知意识的表象,也是内心世界心理获得物质满足的内在表现。


1、为何这么多人热衷抽盲盒,满足了什么内在需求

我们注意观察会发现,年龄群体从80开始,85居多,到90、95甚至是00的新生代,实际上也表明了每个人内心世界都有一个小孩,童心未泯的心理,满足内心世界的玩具莫过于我们不知道但又存在着好奇的快感。

2、这是否是一种成瘾行为?

严格意义上来讲有这样倾向,但不能完全说明有问题。

这就像一个习惯也分好坏,至少我们通过合理合法手段来获取的,只不过对于不热衷此项活动的别人来讲虽然不能理解,最起码不是迷失心智的破坏行为,更多的理性看待它正向积极的方面,很多场景应用与企业文化、团队建设、活动策划以及商业推广和品牌宣传。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