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馆 |为什么我总觉得我得是完美的,才能真正被爱?

by 壹心理优秀答主们
26岁女生,工作三年,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觉察到自己有想变得完美的想法,觉得完美才值得被爱。也许因为小时候在家里被忽视,总想要讨好,做到别人眼中的好,对真正的自己不接纳,时间久了忘了自己。


一头八爪鱼:优质答主

ta的主页

题主你好,仔细分析你的文字里的描述,我发现你想说的并不是完美,真正的点在于,你想向外界展示自己美好的一面,又略带讨好型人格,总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被爱。觉得自己这样是不好的,是对真正的自己的一种否定,又不知道这种心态源起何处,又该如何处理。我想试着从以下两个问题来帮助你:

##讨好型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其实题主对自己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指出自己:“因为小时候在家里被忽视”,因为缺乏无条件的爱,所以希望一直希望想通过做到别人眼中的最好,来得到肯定和关注

另外,讨好型人格其实还与自我认知不足有很大的关系。一部分如题主所言,可能是对真实自我的一种否定;另一部分是,讨好型人格无法通过自己的认知对自己产生评价,而需要通过外部的力量审视自己。最后,讨好型人格往往无法接受有负面评价的自己,从而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讨好”从别人口中得到正向积极的回馈


##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的这种心态,并做出适当的调整


首先,题主要学习认识自己,并学习接纳负面的评价。就好像题主要理解,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完美的人,但一定存在被爱的人一样。不是不完美就不配被爱,负面的缺点,负面的评价,这些并不可怕,正是有这些不完美,从而使得人可以一直有所追求

其次,题主要设置边界,理解“被爱”是一件别人的事情,自己从本质上无法改变。不是你做到自己认为的对别人好,别人就会爱你的。说不定那个别人偏爱的是你理解中的“坏”。不是你去讨好别人,别人就会关注你的,也许那个人更喜欢有自我主见,敢于说出拒绝的人。你的“讨好”,在别人眼里也许是一种“累赘”

以上是我针对题主的困惑的一些个人见解和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到题主。要时刻记得两件事哦,第一件,自己眼里的完美,不一定是别人眼里的完美。第二件,这世上不完美的人千千万,他们都正在被爱。但如果你不表达出真实的自我,那么被爱的那个人也并不是你,只是你制造出的幻影罢了。祝福题主。


不在不听不知道:优质答主

ta的主页

亲亲,抱抱你,看到你在自我成长部分有些困惑。

你提到自己26岁,但是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想变完美,变完美才值得被爱。你也提到这可能跟原生家庭有关系,希望自己做到别人眼中的好。

##看到这个问题是:为什么会这样呢?

1.外界标准的影响

如果一直想做到“别人眼中的好”,其实是很难的。因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眼中的好,每个人都有不一样对于完美的定义,如果你想要满足所有人,其实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2.自己没有体验过“无条件关注”

无条件关注相对应的就是有条件,就是“只要你考好了我就请你吃糖”,不是无论任何时候都会有糖吃有人爱,所以自己总是在满足别人之后才获得奖励,那如果想过得好,想获得奖励,就会努力去满足别人。

3.看不到自己内在的需要

其实自己内在是一个怎样的人?自己想变成一个怎样的人?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自己对于优秀的定义是怎样的?其实现在的你可能是不清楚的。

##我们可以怎么办呢?

1.看到内在的自己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对于优秀的定义,建立在自身的价值体系上面的。可以多去体察自己真正欣赏的人身上有什么特质,或者思考自己需要什么,想做什么,看到自己。

2.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看看这些年,自己都努力过来了,是怎么走过来的呢?自己是否获得过一些成就,是自己做了什么?自己是不是也有过让自己满意的时候,那时候的自己是怎样的呢?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3.充实自己的生活

建立自己的自我价值感就要做自己能做的而且想做的事情,找到自己的立足点,看到自己是可以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面做好的,丰富充实自己的生活,让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成长。

EL Tapado:完美一直在路上。

ta的主页

你好!

首先,完美和被爱之间没有任何硬逻辑,完美=被爱这个公式完全不成立

其次,人没有完美这回事,不像是切割优雅的上克拉钻石明码标价,一个人被爱不是因为值得,说是因为很多莫名其妙的际遇和巧合都恰当得多。

喜欢你的人总能从你身上看到数之不尽的闪光点,不喜欢你的人始终能从你身上找出五花八门的毛病。甚至认真说起来,没人知道如何定义何为“完美的人”。自己觉得灵魂饱满的时候,毛孔却越来越粗、皱纹却越来越来多、肌肉却越来越松弛,算完美吗?自己觉得皮囊漂亮身体无恙的时候,生活中却总是被人嫉妒、工作中总是遭受阻碍,算完美吗?

每每听到有人说因为小时候得到较少认可,需要靠讨好来过生活,甚至不知道怎样才是真正的自己的时候,就觉得心中发酸。一种又怒又怜的心情,小时候因为无力反抗和争取,罢了,长大之后明明有了选择权和改变能力,却还要生生的把自己摁在过去,把长大的身体禁锢的儿时的魂灵里,反而显得现在的自己比小时候的自己更弱小,因为竟然无力把它推开。

特别推荐反复阅读几米的故事绘本《我不是完美小孩》,书中的每一句话,都能识别出我们的缩影。

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完美的小孩,但你们从来也不是完美的父母。所以我们必须互相容忍,辛苦坚强的活下去。

大人希望自己孩子的脑袋里,开出智慧的花朵。而别人孩子的脑袋里,最好只是一堆杂草。

可能的话,你还想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呢?

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的冷嘲热讽。

美洲原住民有句谚语:”同时追逐两只野兔,你将一无所有”。而光芒万丈的人生,绝不该只因一点点的错误,而终身遗憾。

大人都爱说孩子是他们的一面镜子,孩子说什么做什么,都是大人的反射,要让孩子有好模样,大人应该先做好榜样。

可是,我不想要变成好模样,也不需要好榜样,我要自己长大,变成自己的样子,我讨厌变成别人的镜子。

大人喜欢嘲笑别人的孩子是温室里的花朵,却又努力培养他们自己的孩子成为温室里的花朵。

大人通常搞不懂什么是孩子真正的样子,孩子通常也搞不懂什么是爸妈真正的样子。所以大家才能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人生的每一次选择,都是令人头皮发麻的关键球!

如果大人都不相信童话,为什么又要不断地对孩子述说他们不相信的故事呢?

当我变得和你期待的不一样时,请爱我原来的样子,疼我原来的样子,赞美我原来的样子。

……


当真正打心眼里喜欢自己的样子的时候,就是你最真实的样子,也是你最值得被爱的样子


维尼心理咨询:如你所是,为我所愿

ta的主页

你好,我是维尼心理的arya。 

在你的文字里,我看到了你在自我成长中的困惑,不理解为什么自己总是想变得完美,而且有觉得自己“只有完美才值得被爱”的信念。

其实在过去我也有同样的困惑,在接触了心理学并在慢慢的自我探索中,我渐渐解开了这个困惑,现在想和你分享一下,希望能帮助到你。

在我看来,”觉得只有完美才值得被爱“可能和我们从小到大受到的爱有关

心理学中有个词叫“有条件的爱(Conditional love)”,指的是你获得的爱是有条件的,而条件是从你做的事体现出来的;比如只有当你考第一名才会得到父母的爱,做的事达到父母的期望才会觉得自己不会被父母抛弃

而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是缺乏安全感的,因为他们会害怕自己会因为犯错而被惩罚、被抛弃。而安全感越低的人,越是有害怕被抛弃的恐惧,控制欲也就越强。

而我们的控制欲主要体现在对内的控制,即控制我们自己不断变得完美,变得完美后才会被接纳、被爱。所以,我们才会不断地想要变得完美,并且有“完美才会被爱”的信念。

当我们走出家庭,我们在学校、社会中也会继续自发性地用我们小时候习得的信念和方式和他人相处,也会觉得自己应该做到完美才能被爱。

而如你所说的你小时候在家里被忽视,总想要讨好,和我上述所说也是相关的。

小时候在家里被忽视,所以渴望被关注,而被关注的一个方式就是努力地做到更好,从而获得关注、获得爱。而在这过程中,当父母的期望和我们的需求不相符时,我们往往会牺牲我们自身的需求,并努力的满足他人的需求、照顾他人的感受,做到别人眼中的好。

而你提到的“对真正的自己的不接纳”在我看来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你真正的自己可能是一个有需求、希望得到“无条件的爱(Unconditional love)”(即爱你是因为你本身)的个体,而这个是和你当下冲突的,因为似乎正视了自己的需求,就像是在让自己做个“坏人”、让自己不去为他人牺牲自己,也就这样慢慢地忘了自己

如果你想改变,想尝试着接纳真正的自己,不总是讨好他人,你可以继续读下去,我会简单分享一下我的建议。

如果你想要接纳真正的自己,你就需要觉察出你真正的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有什么你没有满足的需求。

有些人会委屈自己,成全他人,如果你也是如此,你可以从这个委屈的点做出改变,比如不想的时候不要答应。但是,也有些人在长大的过程中慢慢的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如果你是如此,你可以尝试学习自我觉察,并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关注自己的需求,找到自己的喜好与目标。


但是,做出改变其实并不简单,慢慢来,循序渐进,给自己多点时间、信心和勇气。比如,当你不想讨好他人、想拒绝他人时,你可以先尝试着不要做出答应,慢慢地,再尝试学习拒绝的方法、练习在你想拒绝他人时候的可能会说的话语、再到尝试拒绝他人提出的请求等。

而在了解了自己的需求和喜好后,我们也可以尝试根据我们的喜好设置一些在我们有需求的时候可以执行的自我照顾、自我关怀的方案,比如:压力大的时候去恒温泳池游泳解压、难过的时候找朋友吃火锅并倾诉、在比较困难的时候找信任的咨询师聊聊等。


浅喜深爱心理:除非你把潜意识意识化,否则它一直会指引者你的生活,然后你说,它是命运。

ta的主页

楼主好,不完美就不配被爱,其实是很多人都有的问题。就像你总结的,对真正的自己不接纳,时间久了,也搞不清真正的自己是什么样子了。

##答案隐藏在问题中

分享一个小技巧,当你问为什么的时候,可以把“为什么”替换成“因为……所以”。这样你就自然知道答案了。很明显,你的答案是:因为你要完美,所以才能被爱。这是你的信念,所以你在生活中自然会战战兢兢,一定要做好。

##归因的意义

被忽视的孩子,养成了要讨好,通过出色,优秀来博得关注的模式,这的确是很常见的。孩子和父母的互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这样的模式,形成了不优秀不配被爱的信念。

知道这一切之后,然后呢?很明显,你已经给自己的问题找到了“原因”,但是你仍然很疑惑,因为你的模式并没有得到解决。

这个时候,你需要更进一步。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作者对弗洛伊德的“原因论”和阿德勒的“目的论”做了对比。


原因论,容易让人变成过去生活的受害者,因为过去已经不可改变了。而目的论,让人将眼光聚焦在当下,让人有选择的自由


##重新选择

我想邀请你思考一下,如果你希望改变自己的现状,不再汲汲营营追逐那个“完美”。你可以做的是什么?

正如我开始讲的,答案藏在问题当中。现在的生活中,也许你还在选择,”因为我完美,所以才被爱“的信念。如果没有对这个念头放手,谈何改变呢?


##如何放下信念

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尝试去爱一个不完美的人。或者是,在一个不完美的人身上,找到可爱之处

这既是一个测试,测试你对“不完美不配爱”此信念的执着;同时也是一个改变自己的方法,在你尝试“爱”他人的过程中,也许你会突然明白,其实不完美的人,也会很可爱。当你有了新的体验时,你一定会体验到一个全新的世界。

祝福你哦~??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