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馆|如何理解家暴中受害方不愿离开施暴方的心理?

by 壹心理优质答主
记得在韩剧《夫妻的世界》中,有一句来自被家暴者的台词:“除了我没有人会爱他,所以我不能离开他”。我们在当前很多家暴案例中也不难看到这种现象,明明已经被打的伤痕累累却还哭着说我不想离开他。难道真的有因为同情和可怜而对对方产生特殊情感甚至这种情感可以让自己不惜牺牲所有的情况吗?这种感情究竟源自何处?被施暴者这样的心理是对的吗?如何对其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

关于家暴行为,首先想说明一下,张蔚老师在犯罪心理学的课程里提到,“家暴”这一说法是针对有家庭关系的人员,对于没有结婚的恋人关系,准确来说应该叫做“亲密关系暴力”。

也就是说,无论是家暴还是亲密关系暴力,它的实质就是一种具有伤害性的暴力行为,也是一种违法行为。这种暴力行为既包括身体上的虐待和伤害,也包括语言和精神上的虐待和伤害,是一种双重伤害。而精神上的伤害是更深刻长久的。

为了方便论述下面就统一称为“家暴”吧。

苏珊·福沃德写过一本书《依恋:为什么我们爱得如此卑微》,里面分析了控制型男人的暴力行为,从中也能看到夫妻在家暴中的一些行为因素。我之前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也梳理总结了家暴行为的成因,在这里再分享一下。

******

在我的文章中就提到了《夫妻的世界》里被家暴的女配角闵贤书的行为表现。她被男友家暴后仍然不愿也不敢放手,一边哭一边说觉得男友太可怜了,她要“拯救”他。

当时我就震惊了。但不得不承认,艺术来源于生活,这的确是不少被家暴的女性的一种心理。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呢?

★1、习得性无助的影响

在存在家暴行为的家庭和亲密关系中,施害者会对受害者长期采取精神上的压制和控制甚至是虐待,这会让受害者形成习得性无助心理,也就是失去反抗的想法和能力,不敢也不会去反抗对方给予的伤害,只能默默忍受,被动接受伤害。

同时也会形成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以合理化的方式来为对方的暴力行为开脱,以安慰和说服自己接受现实。

★2、家庭成长环境与父母关系的影响

我们对于自我的认知、社会性别角色、婚姻与家庭、亲密关系等的认知和学习,是在家庭成长环境中形成的,来自于我们的父母婚姻关系的教育。

作为女性,我们的性格,我们在家庭中、婚姻关系里、社会上该处于怎样的地位,如何处理亲密关系问题,如何面对男性和伴侣,这些都是从我们一直以来的家庭教养与父母相处模式中习得而来。

面对伴侣时,我们是独立自主还是依附顺从,是敢于表达自我、争取权利,还是讨好退让、忍气吞声,这些行为特性都会受到父母日常行为表现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父母的行为模式。

所以,被家暴后的受害者仍然选择忍让、不愿离开,就是这种行为模式的表现。在她的观念中,即使被伴侣伤害也应该忍住,这是夫妻关系里会发生的事,也应该要接受,因为自己的父/母就是这样做的。

在这种家庭教养环境中,孩子对于如何分辨暴力行为、如何反抗和求助、如何保护自己等方面的教育是缺失的,因为父母根本没有这种理念和认识,也从来没有教育过孩子有关这方面的问题。

所以,当她被家暴后,也并没有想法或是不知道该怎样反抗伤害和保护自己,或是觉得这是“家丑”,只能选择继续忍让,不懂得求救或离开。

★3、自我保护意识和防侵害教育的缺失

有些女性则是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环境太好,父母过度呵护,没有对她进行危机教育,认识不到社会的险恶,也没有遭受过社会的“毒打”,因此缺乏警觉性,既无法分辨伴侣的暴力伤害行为,也不懂得怎样保护自己,进行求救。

她有可能在被伤害后,被对方的一些巧言巧语迷惑而原谅对方,或是以为以后不会再发生,于是退让忍受。等暴力行为再次发生,也许伤害就无法再挽回了。

★4、虚幻的全能自恋心理

有些女性会有一种虚幻的全能自恋感,觉得自己很伟大,很有同情心,有种英雄主义心态。合理化对方的侵害行为,觉得自己必须也能够挽救对方,对方的暴力行为是有“合理的原因”,要“理解”对方,对方如果失去了自己就无法生存下去。

就像《夫妻的世界》里的闵贤书那样,被家暴仍然觉得对方很可怜,要拯救对方。因此也就不愿离开,还幻想着自己的忍让行为能够感动对方,对方将来会改变。因此忽视了危险的存在,也没有警觉暴力行为的伤害。

******

很多事实证明,家暴只有零次和无限次。家暴对身体和精神的伤害是巨大的,也很难消除。任何对家暴行为抱有合理化解释和改变的幻想都是错误的。

但是,那些被伤害后无法离开对方的受害者,有着各自的原因或难言之苦,要行动起来有着很多的实际性困难,比如经济条件限制、孩子的问题、家人的反对、旁人的眼光。我们作为旁观者可以心疼,可以不明白,但也不应对其诸多指责或轻视,这些负面的看法和不理解的眼光对她们来说是一种二次伤害。

只希望家暴受害者能够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帮助的力量,助她们早日看清事实,获得自救的力量,脱离伤害的关系。

拂晓的晨光:唯愿拂晓的荣光与你同在,世界和我爱着你。

Ta的主页

您好,给您一个温暖的抱抱,我是鲸鱼社工菲尔。

十分感恩您提出的问题,家暴只有0次和无数次的区别。

根据全国妇联的调查统计显示,在中国受害人平均要在遭受35次家暴后才会去报警,

所以为什么家暴受害者会一再容忍不去处理就很值得深思。

所以下面菲尔会试着从一些角度来解答:

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这是家暴:

受传统观念影响根深蒂固觉得家丑不可外扬&自己有问题:

受制于现实生活中的某种困境不得脱身:

特殊情结:比如斯德摩尔哥或者轻微抖m等:

有关于第一种:

其实这个算是覆盖面最大、占比最多、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很多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被家暴了,觉得这是比较正常的事情,比如夫妻吵架吵着吵着打起来了,或者极端的闹冷战,或者不让发生关系我就强迫你发生也觉得随便应付一下就过去了。其实上述情况,都属于家暴的定性范围,甚至最后一个属于强奸。尽管夫妻这个关系,法律确实赋予了我们一些义务和权利,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我们分不清楚区别,导致很多时候没办法定性。以及遇到了恶性事件首先要做的自然是阻止,保护好自己,以及报警或者是寻求相关人员的帮助,然而更多的时候可能选择的是录视频传到网上,这往往可能招致更大的恶果。

有关于第二种:

这个在比较传统或者封建或者父母辈之间的夫妻关系更容易出现,比如觉得这些是家丑,家丑不可外扬为什么要说出去,忍一忍吧,要么就是觉得自己找的人一辈子也就这样凑合着过吧,或者是觉得一个巴掌拍不响的事情,是不是自己有什么问题才导致对方这样,所以自己需要负责,自己活该,也就自然而然的给了自己忍住不说不去处理的暗示。这类有一个比较极端的情况:要面子。觉得这太丢人了,说出去自己岂不是社会性死亡?

有关于第三种:

这类更多的出现在有孩子或者老人的女性身上,比如为了孩子忍了,为了老人忍了,为了家庭成员忍了,不然对方这个样子,自己走了别人怎么办,是不是别人也会遭受同等的待遇。这种近乎牺牲自我式的情节使得对方不想离开,宁可继续这样下去。这类同样有一个比较极端的情况:生活困难。女的本身就有一些身体问题,或者没有正经工作,离开了难以独立生活甚至无法养活自己。

有关于第四种:

这一类本身就属于比较极端或者特殊的情况,基本属于超脱正常人的范畴。所谓的斯德摩尔哥情节,说白了就是喜欢上了犯罪者,自己作为受害者本来应该对施暴者害怕,但是却产生了类似恋爱的情绪,或者是有点受虐狂的倾向,也就是说在别人眼中的施暴行为可能这类人虽然会反抗,但是内心其实是happy的,那么自然谈不上去报警和解决。这类同样也有一个比较极端的情况:母性过渡泛滥。也就是题主提到的【除了我没有人会爱他,所以我不能离开他】

以上是我的一点观点,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您。

搜神jupiter:当你迷茫困惑时,记得,你还有我~

Ta的主页


楼主你好,见字如面,我是搜神jupiter。
被施暴者爱上施暴者的状态,心理学上叫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又称人质综合征,指的是被害者对加害者产生了情感,甚至会反过来帮助加害者的一种情结,是人在求生欲和自保意识作用下的本能反应。被害者会认为自己与加害者同生存、共命运,把加害者的前途和安危视为自己的前途和安危。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症状不是疾病。。。疾病才有明确原因,症状对应的疾病不会只有一种。

不过要是说【被害者迅速进入加害者阵营加害其它人】和【人质自我催眠性服从】的话倒是可以明确解释。很多答案都将斯德哥尔摩视为人精神上转变身份的现象,这个说法有个问题:按照此理论再教育和精神轰炸也可以算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了。。。可惜它们被视为完全不同的症状。

两者都是在逻辑和生欲对立的时候,选择摒弃理性麻木地活下去的结果。

先说人质自我催眠性服从。我们可以举红卫兵时期的例子。我问你,你要是那个年代的人,你是选择站队还是选择逃亡或者直接去死?那些说我选择狗带的以外的人就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这个情况下。患者还是可以痊愈的。一旦意识到对方已经无法继续绑架自己就会立刻还原。因为逻辑与生欲对立的只能在人无法通过逻辑得出有利解答的时候才能成立,否则逻辑压倒感性分分钟的事。。。

严重一点的会变成加害者。例如文革中三类人自己看起来比较冤的或者。。。那些【将痛苦一代代传下去】的某些人;这些情况下不但绑架者必须对无助的绑架者无限期绑架,而且还要设法建立某种奖励机制(惩罚机制不能单独存在,因为人不能无视奖励但可以无视惩罚,赔钱的生意没人做砍头的生意有人来就是这个道理。。。)。

这样对比之下本就痛苦的逻辑更加痛苦了,受害人就会更加摒弃理性。

其实某种意义上,调教和这个异曲同工,或者说这个模式下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受害人对系统完整的要求摒弃理性的调教的自然反应。(请注意其实理性就是人被不断变化的现实客观调教出来的,斯德哥尔摩同理但方向相反。。。)PS:某些愉悦地觉醒了某些特征的家伙也可属于此类。。。

顺便说一说,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受害人大都是生存欲望强烈但身体不十分强健思考并不足够理性也不够聪明到解明情况或者能偶然寻找到出路的人。从这一点看,热爱生命不见得永远是好事。

还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其实早就被各种形形色色的人思考研究并试图利用过了。当然实际的道理现在生活中到处都是:我们举个训狗的例子:乖巧的狗是不能做工作犬的,尤其是作业独立性极强的那些工种。

举个真实例子【如果你教狗耍杂技就喂食,那么很快你就会得到一只会擅自耍杂技然后冲着你叫个没完的所谓耍小聪明的狗】。

如何治愈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首先第一步
远离他,远离那个施暴者。

第二步
多交朋友,多和朋友交流,相信他们都会站在你这边,更重要的是,多接触除他之外的信息,因为他会给你很多负面评价,如果只接受这些消息,自然慢慢会认同他说的,把自己想的一文不值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
相信自己是优秀的,伤害你的人咱没理由还去感激他,如果感激,这不叫善良,叫懦弱。

以上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点击有用”,感恩遇见。

蔷色:又佛又丧又上进的心理咨询师。

Ta的主页

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雷诺尔 沃科(Lenoore Walker)在对数百名受暴女性进行研究后发现,遭受过周期性家暴(关系紧张——暴力爆发——平静期——关系紧张)的女性,会因为习得性无助,变得难以离开施暴者,她把这种特殊的心理与行为模式成为受虐妇女综合症。

在周期性的家暴中,处于平静期时,夫妻重归于好,施暴者真心忏悔自己的暴力行为,甚至给受虐者买来花或者是贵重礼物,带她去吃饭等,以求得原谅。真诚的保证永远不会再伤害她。甚至不惜以自残或者是发誓赌咒的方式来让受虐者相信,施暴者是会改变的。受虐者被表现出来的爱和温柔迷惑,有了继续留下来共同生活的理由。这样的关系中,总是掺杂着暴力,悔恨,原谅,希望等各种复杂的因素。

长期遭受暴力后,受虐者会在心理上瘫痪。他们从过无数次的挨打中“认识”到,他们无力阻止对他们实施的暴力,久而久之,在周期性的家暴中越来越无助,越来越顺从了。

另外传统的女人对婚姻抱有从一而终的想法。她们期望丈夫可以改变。

除了被施暴者所表现出来的忏悔迷惑。受虐者无法离开还跟以下情况有关:

成长环境,对家庭暴力的认识不足。如果一个人成长在一个暴力的环境中,从小目睹有人施暴而没有得到惩罚,渐渐的会认为施暴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自身能力的不足,无法离开施暴者。

不知道怎么求助。

对受虐者的心理疏导,首先要让她知道什么家庭暴力,她正在遭受的就是家庭暴力。

为受虐者提供情绪上的支持,比如成立受暴妇女支持小组。

这会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工作。

ZHUQIANG :以人为本,共同成长 关爱一直都在!

Ta的主页


同情和可怜家暴者或者也是因为出现了习得性无助与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这种情况下会让人不想不能离开这段婚姻,这种对对方产生的特殊情感,会让受害者服服帖帖,即使离开也没有好下场,这就是受害者内心所坚信的,内心早就放弃了挣扎,在这种习惯中放弃了挣扎的欲望。

被施暴者如果陷入了这种习得性无助,那么就无法让自己判断真正的对错,除非对方能够主动求助,否则也无法进行心理疏导,心理咨询也是需要对方自愿的,有的受害妇女拨打报警电话也是非常犹豫的,但是拨打了第一次报警电话那就是争取自身利益的开始。

ぴ怎理解家暴中受害方不愿离开施暴方心理
ぴ夫妻的世界除了我没人会爱他所以不能离
ぴ被打的伤痕累累却还哭着说我不想离开他

★★★家暴
★★★不离

婚姻可会给人造成某种习得性无助的认知思维,觉得自己的挣扎是无效的,而过去相处的那些点点滴滴可能也会让受害者觉得未必和他在一起就是不好的,至少还可以维持『完整的婚姻』。

♟♟♟♟♟不合理的信念认为自己挣扎没有用

人如果放弃了挣扎,就会有自骗机制,因为觉得再怎么挣扎都没用倒不如讨好施暴者,在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中也可以看到被绑架者会对绑架者产生惺惺相惜的感情甚至帮助绑架者。这也是某种合理化的防御机制。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让受害者合理化防御

◆◆◆对方有我在就是独特的感情
◆◆◆逃跑没有用所以讨好施暴者

通过受害者各种合理化的思维很多事情都慢慢越走越窄,把可以有的可能性慢慢地降低到了零点,事实上如果他施害者真的爱她,就需要做出行为来摆脱这种没沟通且暴力的婚姻,就不能做出这种暴力的行为,但是受害者没有摆脱,这些元素加起来超过了逃跑的动机。

追根到底『自我欺骗』合理化的确存在某种对现实情况的加工逃避和『粉饰』的效果,也许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遇到那些无法接受的困难时会通过某种自我安慰的合理化防御来减少痛苦,比如考试考的太差是因为①考试本身就不咋地别人都太厉害了,这是别人的错②安慰自己至少得了四十九分③或者考试题目太难就是个外界设置错误,而本体不至于负面归因为自己能力不足之类的,这种情况能够当时维护好自尊和信心,但是长期下来仍然可以看到潜在的隐患,让人存在自我欺骗的漩涡无法获得升级进步,受害者也无法看清楚现实。

我们可以理解到合理化防御机制包括三种类型,包括①酸葡萄②甜柠檬③推诿责任,这三种方式尤其是第一种我们可能会非常熟悉,这就是说的那种吃不到葡萄而说葡萄酸,这样就会把压力转移到葡萄本身,说柠檬是甜的强调事情美好的一面而让自己能够度过这个难关,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这也其实是受害者的盲目乐观。

遇到滑铁卢甚至家暴有的受害者也会说明这就是上天给自己的安排和试炼,适当地运用,能协助我们接受现实,还有的时候人们可能推卸责任在工作中明明是自己做的哪个部分有瑕疵而说其他人没有配合好,各种逃避其实也能够看出人们的防御机制是非常普遍的。

如果真的发现有负面影响还是需要及时调整的,那种欺骗自己或者自我安慰逃避应对问题其实区别于以问题为中心的解决机制,因为并不会直接解决问题,那种本质的逃避思维会否定现实情况,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途径,需要考虑到怎样的方式才是最适合自己的,让生活能够良好运营下去,摆脱家暴就要走出受害者自身的自骗机制,共勉之。

ZQ ?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