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馆|学生成绩排名应该公开吗?是否该被保护起来?

by 壹心理优秀答主们

杭州滨江区试行班级微信群公约:教师要保护学生隐私,不得公布成绩排名、优劣对比。
是现在的家长太敏感,还是孩子承受能力弱?
有人支持,有人质疑。从教育心理学来看,该不该?

心理圈圈主~洗心岛:立志做摄影界文笔最好的心理咨询师,八卦界养宠物最棒的胖子哥。

ta的主页

学生成绩是否应该公开的问题。我的基本意见是:

关注孩子成绩排名是【本末倒置】,合力关注孩子发展才是【王道】。


  • 教育部门为此发通知“我不背这个锅”

今年春季开始的疫情绵延至今还未完全结束,让人心有余悸。秋冬疫情又有卷土重来的趋势,有的地方卫生疾控部门已发出通知,开始密切关注新一轮疫情。大家应该都不会忘记春夏开学那一段时间,由于疫情和史上超长假期在家上网课面临开学的压力,多地有大中小学生自杀,让人唏嘘不已。

这和每年中高考时期自杀率的提高一样,都令全社会关注,教育部门作为主管部门,更是首当其冲。很多人都把其归罪于教育部门和学校,究其原因,似乎是“一切向分看”惹的祸。

乍一看,确实是这个理,学生最终的结果,是受不了分数这最后一根稻草,选择了不归之路。

然而,我们都知道,从【心理学】上来说,每个人的发展,都受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三方面的作用。

从【教育学】上来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支持配合,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发展。

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大家的共识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

把孩子自杀所有原因都归罪于教育,都归罪于学校和分数,这个锅太大太重,”教育背不了”,“分数也背不了”。

那能怎么办?一刀切!不排名、没优劣,难得糊涂,一团和气,你好我好大家好。至于中高考几家欢乐几家愁,对不起,福祸自取,那是你孩子自身的原因,和我教育部门无关。即使有家长怪罪学校不力,他们也只能两手一摊,出了人命谁负责?

所以,看起来是教育部门惰政懒政,但可以说是社会和家长共同逼的。而众所周知,教育本身就应该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 关注孩子成绩排名是【本末倒置】合力关注孩子发展才是王道

我们看一件事情需要完整系统地来看,成绩只是结果,而造成考试成绩结果的原因可是千差万别。

从孩子身上来说,可能是孩子的先天素质、学习习惯或者是学习态度。

从家长角度来说,“让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婚前比男朋友,婚后比老公、有了孩子比孩子”的焦虑,此外,没有高质量陪伴孩子的失职,对成绩的不恰当关注等等可能都是原因

从各类环境来看,可能是家庭环境氛围、居住环境的差异造成了成绩的差异,这也是学区房盛行的原因之一吧。

从学校环境来看,也可能是学校教育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方法,孩子同伴的相处能力等等

关注孩子成绩分数的高低,不如从以上几方面综合考虑,找到原因,对症下药,该孩子的责任还给孩子,该家长的责任完善自身,该环境责任的可以“孟母三迁”,该学校责任的可以协调沟通。

佛学里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

意思是说,菩萨对因果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造什么样的因必定会的什么样的果,因此菩萨避免种因;而凡夫众生不信因果,或者不深信因果,总是抱着侥幸的心理,一味造下一个因,觉得不一定会得必然的果,因此不怕造因。

关注结果是一个静态的【点】,关注这个果形成的因,可能是一个【过程】。“过程”比较长,可以随时发现,随时干预,随时调整。

那么,分数就不是一个静态的数字,成为了“有意义的存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随时根据学习状况进行调整,这似乎对家长、孩子、学校、社会都是共赢的存在,也达到了“百年树人”的初衷。

  • 是否排名本就是一个伪命题,如何科学地排名可能更是需要考量的对象

【有限度地公开】

从心理学上讲,公布成绩和排名会形成一种“鲶鱼效应”,激活整个班级的活力。适当公布成绩和排名,可以在班级内形成良性竞争,可以形成你追我赶比着学的现象,每个人都可以找到一个自己接近的目标去赶超。

不公布排名容易使后进生养成“鸵鸟心态”,埋起头来就以为别人看不见自己,消极面对学业,和成语中“掩耳盗铃”、“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意思差不多。

这可能也是学校和班级存在的合理性吧。否则,大家都回家自己教孩子呗,根本就不存在排名。

再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看,社会上总是存在竞争的,这样躲避困难的“鸵鸟心态”对孩子走上社会真的好吗?小时候还有父母在家里有能力兜底,社会上又怎么办?

对待孩子的发展,是贪图一时的安逸还是兼顾孩子的终身成长、可持续发展,这可能是每个家长需要考虑的。


  • 为照顾到后进生的自尊,可以分层分类公开成绩和排名这件事。

可以选择只公布均分以上或及格线以上的学生成绩,也可以只公布班级前50——60%,或者学校前100名这样的榜单,可以鼓励先进,树立榜样,营造比学赶超的局面。

照顾到成绩不那么好的同学的自尊,可以单独将成绩和排名发给他们。这样成绩差的同学和家长可以不用那么难堪,但又能清楚知道自己的水平和差距。

这是符合教育心理学上的【分层分类教育】的实际的,也可以让孩子“蹦一蹦能摘到桃子”。

具体的操作,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可以由教育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科学制定,而不是由家长和社会直接操刀,那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

  • 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万物皆由心造,你变了世界就变了。

心理学上讲:一切皆由心造,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阿德勒心理学也讲究“自卑和超越”。对于孩子的成绩,家长似乎可以拿网络上一句话叫做“孩子是我生的,老公是我找的”先接纳自己的情绪,改善自己的认知,再调整自己的行为。

至于与孩子如何沟通成绩的问题,还是与上文中说到的,“成绩的结果只是反映了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效,我们可以从这个结果中能看到什么?”刚才我与上初中的女儿沟通了下,她也同意这个观点,不光要看考了多少,要看这个分数身后的意义。

重因不重果,重过程不重结果,我想这是与孩子沟通应该有的心态。

我相信,当家长改变了,孩子就改变了;家庭改变了,世界也就改变了。如果想让孩子发展的好,那就改变自己能改变的,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然后智慧地清楚之间的区别。


summer糖糖:曾国藩曰:“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

ta的主页

近几年来,我们逐渐发现这样的考试制度给很多学生带来了不良影响,造成了心理学上的“头部效应”,也就是排名靠前的学生受到激励会越来越好,排名靠后的却越来越差,这是在我们提倡平等公平的现代文明社会不能接受的现象。

 而考试排名的公布问题,我们绝不是仅仅放在心理学这个框架下来看,否则就会成为“管中窥豹”,这里面的利与弊也是很多的,那么,接下来,我从自己理解的一些大的原则方向来交流这个话题。

  •  【考试分数的“标签化”  VS 考试分数的精准化】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将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能力水平用一场考试来进行衡量,确实是比较粗放型的教育方式,并且将分数高低作为衡量学生未来发展的唯一标准,本身就存在较大的欠缺。

 特别是针对一些在某些学科有特长和天赋的孩子,因为无法在全部学科表现突出,最终只能在就读于一般的大学,在学习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全面学习和培养也无法有效有限孩子真实的兴趣点与擅长点,延误了孩子对自己的探索。

 因此,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分数就是贴在孩子身上的“标签”,将孩子分为三六九等,这是存在平等性问题的。

 那为什么我们一直在坚持和沿用这种考试制度呢?

很大的原因就是我们国家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粗放型的教育筛选机制可以比较高效快捷的筛查具有较好学习能力与天赋的孩子,同时可以极大的降低教育成本消耗。

 现在全世界教育发展最好的国家在欧洲芬兰,芬兰国家教育就显得特别的民主细致,充分考虑了每个人平等教育的权利,这种教育制度的背后,其实是人口基数小导致的。

 我们来做个比喻,如果人就像水中的鱼,国家就是一片水域,那我们国家就像一个汪洋大海,里面人口众多,天子卓绝的人很多,那我们只需要用粗孔的网进行捕捞(考试分数筛选);而对于芬兰而言,他们就像一个小小的湖泊,因此,如果只是捕捞,是不会有太大收获的,这就导致国家层面必须进行统一管理,更为精准有效的利用这片湖泊的每一片水域进行统一养殖,这就是民主型的教育方式。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是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平等性,还是注重整个国家的发展性,其实也就不言而喻。

  • 【如果没有分数的评估,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是灾难还是幸事?】

 站在社会心理学视角,冰冷的考试分数除了提供了竞争性,其实它也包含着一个积极的因素,那就是冰冷的考试分数提供了温暖的“公平性”。

面对僧多粥少的社会竞争,越是简单的衡量机制,就越能消除衡量中出现的不公平问题,而做一套考试题,看似粗放,实际上却是更加公平透明的选择。

 试想一下,选A还是选C,可能就会决定你就读的大学去向,但是这种区分却是让所有人都拥有了公平竞争的机会,而不是让少数人有机会可乘。

 因此,考试分数是孩子进入社会前的唯一一次全社会公平竞争的通道,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机制。

  • 【现代科技的进步为保护后进学生提供了可能】

 我们站在整个社会视角,来分析和看待了考试分数评估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但是分数对于排名靠后的学生带来的伤害却是依然存在的。

 如果放在几十年前,这种伤害也许很难有解决的方法。但是现代社会科技的进步,却给我们提供了这个可能性。

 现在很多学校都利用微信小程序甚至是学校自己的APP,优化制定了学生成绩公布平台,这种平台采取的是“一对一”推送信息服务的方式,将学生考试的具体相关数据信息推送给学生家长,让家长既可以看到孩子的成绩变化,又可以一定程度上保护孩子的隐私和自尊。

不过,“一对一”推送只是针对月考、小考等阶段性的测试,是为了评估孩子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情况。对于期末以及中考、高考等时机,仍然是公开透明的公布。

 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降低了对孩子的自尊伤害,是可以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进行推广运用的方式。

  • 【我们的注意力应该放在“如何帮助孩子提高抗挫抗压能力”上,而不是帮助孩子回避问题】

其实,就像前面讲的,社会竞争性是无处不在的,也是孩子必然面对的问题,因此,与其去回避这个问题,不如帮助孩子从心理层面去建构更强大的内心,帮助孩子提高抗挫抗压能力。

我在以前的讲课中,发明了一个词,叫做“心理资本”,“心理资本”是和物质资本相对的概念,指的是父母留给孩子的两大资本之一,是通过原生家庭教育,成长陪伴等方式为孩子提供的心理成长,在这其中,抗挫抗压能力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很多家长注重给孩子创造更多的物质资本,注重培养孩子在某一方面的技能特长,但是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成长,导致物质资本富有,心理资本却极度匮乏。

 这就给孩子未来的发展埋下了很多的问题隐患,因此,提升孩子的“心理资本”将是未来一个重要的社会话题。

木兰木兰:优秀答主,心理作者,分馆馆长

ta的主页

本来成绩是一个很客观的数字,体现了每一个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情况。如果可以很客观的看待分数,排到前面还是排到后面,对每个人来说并不会有太大的伤害。

客观的看待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分数。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掌握的能力,但是不得不说,现在大多数人把分数功利化了。

家长希望孩子考得好成绩,以后可以上更好的学校,有更好的工作。其实是对自身不满的一个心理补偿,觉得自己的孩子好就等于自己好。反过来说,自己的孩子不好,也等于自己不好。

当孩子回到家里,家长会被一种羞耻感笼罩和折磨,老师同样是这样。学生教的好,证明老师的能力好,学生能力差证明老师也没有能力教好,本来只有部分联系的两件事,现在却变成了有直接原因的因果证明。

老师也不能去客观的给学习不好的学生提出更客观的意见,更多的是夹杂着老师的一些个人情绪。比如恨铁不成钢。比如觉得差生是给班级拖后腿,差生是累赘。

带着这些个人情感工作,自然会被学生接收到,而学生接收到的信息更多的不是关于学习的进度和方法,也不是学习的客观事实,而是父母的期待,老师的期待,分数的压力、评价,甚至肩负着父母的美好未来、老师的热切期盼。

本来这些也没有什么,但是如果让学生感受到,你们在意的是一种功利性的比较,而不是对一个人的尊重,你们在意的点完全是为了你们自己,而不是学生时,就会造成非常大的负面效应。

这样一种高强度的防御状态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身体能量,当面对学习的时候,他们已经耗尽了身体大部分的力量,只能勉强支撑,应付差事,草草了事。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每个人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 所以真正的保护孩子,不是不公布成绩,而是让成绩回到那个客观的位置,就是成绩不再是人格的贬低,不再是情绪的宣泄器,不在是担负别人美好梦想的承载。

当今社会,我们每一个人都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完全没有时间停下来想一想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被社会的潮流裹挟着,自己身不由己,迷失方向,我们成人都是这样的状态,何况是孩子呢?

他们还对这个世界缺乏客观的认识,缺少验证自己真实想法的经历,所以他们更需要的是试错,让自己经历那些和自己想象不一样的世界,去体验去丰富自己真实的经验,积累更多的智慧去应对将来更为复杂的社会和人生。

教育是一种要求完美的手段,而我们的人生需要的是,找到接纳那些失败和不足的能力,如何去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让自己不至于迷失在这些冲突和矛盾之中,是我们的教育需要去思考和探索的


燕归来:优秀答主,心理作者

ta的主页

人们对于某件事引发的后果,容易以偏概全,把原因归结于就是那一方面的问题。

教育,顾名思义,是教书育人。不光是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成绩的好坏,还包含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整体素质的提升。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教育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容。

如果心理素质不好,其他都是空谈。因为,心理是否健康,不仅可能会影响学习成绩长期稳定的发展,更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幸福。

以下,我们来共同分析,文中所提到的问题。

  • 杭州滨江区试行班级微信群公约这一举动,从动机上来说分析是好的。

微信群作为一个家校联系的公开媒体工具,如果把学生的成绩排名发布在上面,家长和学生之间,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比较。

学生之间会有成绩攀比的情况,家长甚至会比学生表现得更厉害。

当家长觉得没面子时,首先指责抨击的会是自己的孩子。对于学习成绩靠后的同学,承受的几乎是来自老师、同学、家长三方面的压力。所以,从面子上来说,不公布成绩排名,确实是对成绩靠后的学生的保护。

  • 成绩靠后的学生也有自尊,他们的自尊,不光来源于学习成绩,更多地来自于周遭的评价,特别是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看法。

很多时候,他们的压力,不是成绩,而是家长的自尊,家长心里的恐惧,生怕孩子落后了,他们的面子就挂不住了,孩子的前途就没出息了。

  • 支持保护学生,不伤害学生自尊的家长,一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都可能注意尊重自己的孩子,那么他们的孩子,即使成绩靠后被公开,受到的伤害反而可能更小。

  • 质疑不公布成绩排名的家长,他们可能更注重的是孩子的成绩,只要成绩上去,用什么方式都不重要,更别说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了。

那么,平时受到家长各种催、赶、挤、压的孩子,在成绩落后的情况下,是受不得一点点打击的。想了解孩子真实的学习情况,提前规划的家长,把孩子掌控在自己手里,孩子会想尽方法去挣脱,包括用极端方式。

  • 家长敏感吗?是,又不是。太多的教训让家长不得不敏感。然而真正的教训却不在成绩的公布与否。

  • 孩子承受力弱吗?是,也不是。孩子受到的生活之苦太少,精神之苦太多。他们还小,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期待,对他们来说,有些超出承受能力了。

方法建议-从教育心理学来看:

  1. 成绩排名公不公开没关系,关键大家如何看待成绩,如何对待排名。如果我们的教育不以成绩论英雄,不以成绩论结果,老师、家长和学生,会那么在意成绩排名吗?

  2. 对成绩落后的学生,不进行言语上的刺激和打压,更多的是进行鼓励和帮助。最关键的是,不仅仅在成绩上不歧

    视,不单单在成绩上要注重,其他能力和人格上面的培养,也非常重要。

  3. 家长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家长要相信,孩子是有自尊的,是有上进心的,越打压,他们越无力。只有理解他们,激励他们,告诉他们,成绩不是衡量他们的唯一标准,无论他们做得如何,爸爸妈妈都会爱他们。爱能给人力量,爱能给人动力。一个被包容的孩子,才有潜力向前迈进。

心理圈圈主~安然:向外探寻,向内思考, 向下扎根,向阳生长。

ta的主页

  • 【个人经验】我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一个孩子现在小学中。

我在山东青岛,我们有两个群,一个是班级群,一个是家长群。班级群是考试用来发布一些通知的,或者老师发一些资料。家长群是事务性的,接个龙,统计个意见,或者大家一起探讨孩子的学习生活什么的。

我家孩子二年级,从来没有公布过成绩,至少群里是看不到的,群里会说,有多少要个学生满分,90分以上的多少,以下的多少。有个统计数字。

作业完不成的情况,老师说过,但是没有提过名字,有学号。每个人都有一个数字作为自己的编号,老师提到没有写完作业的孩子的时候,都是以学号出现。

  • 是家长太敏感还是学生承受能力弱?我觉得都有可能,也都不完全是。

首先学生不看家长群的吧,即使看,也不会有太大影响,即便老师不公布成绩,也不影响孩子们之间相互公布。所以,成绩在孩子们之间应该是相对透明的。但是想想那些自杀新闻报道,那些自杀的孩子,有些成绩的确是压死孩子的稻草。

其次是家长,家长其实就是有了孩子的孩子。心理素质和年龄未必匹配,匹配程度也是千差万别。

其实每个家长都是会知道自己家孩子的成绩的,公布成绩只是让别人也知道了自己家孩子的成绩,或者说,知道了别人家孩子的成绩。别人家的成绩有必要知道吗?知道了会影响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吗?

我觉得知道和不知道相比,不知道更好。自己家孩子有进步就可以了。如果总是和别人家的孩子对比,对有些视分如命的家长来说,未必会善待孩子。而这个世界最在乎成绩的人难道是家长吗?成绩是孩子的成绩,最在乎的人应该是孩子啊。孩子在在乎的情况下,努力到现在的程度,无论成绩多少,我认为都是值得鼓励的。

  • 我认为成绩不该公开。

教育从根本上来,是教书育人。我的理解是“教书”是为了“育人”。也就说,教书只是育人的手段。

再有,学习的内容。我昨天参加了家长会,家长会上有一句话,我觉得说的特别好,课堂上能学到的不止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的能力。而考试能考的只是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习能力的检查并不能检查出来。也就是说一个孩子最重要的素质,是体现不出来的。所以,公布这样的成绩未必合适。

  • 怎么做才是对成绩差的学生的保护?

有个小故事,说怎么才能让地里不长草,高僧说,种上庄稼。

所以,我认为,让所有的孩子都有色彩可绽放,就是对成绩差学生最好的保护。

  • 家长与孩子如何沟通成绩。

我记得有个人说,很多时候,老师和家长是孩子和学习之间的第三者。

也就说,孩子和学习之间本来就是相亲相爱的关系,但是由于成人的不当介入,让孩子对学习产生了不合适的情绪或者行为。所以,我认为沟通的首要事情,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责任都还给孩子。

我记得疫情期间,我家孩子写作业的情况特别差,家里经常鸡飞狗跳的。后来我跟儿子沟通了,我跟他说,我最爱的人是你,如果写作业那么让你痛苦,你可以不写的,我希望,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后来过了一段时间,儿子跟我说,妈妈,如果我偷偷变成学霸,你高兴吗?

我觉得对孩子要有基本的信心,在这个未知的世界里,如果懂得少的话,恐惧的是孩子们自己,即便从人性的角度来讨论,他们也会愿意去学习的。

这是我的回答,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