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看到郑爽日薪208万后心理不平衡
-
人生不知道往哪里走
-
工作强度并不大,但是极度厌恶工作,什么都不想干
-
很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要不要换个工作换个环境
-
什么都不想干,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
-
不管工作学习身心都觉得痛苦
-
失恋失业,迷茫没有方向
最近我解答了很多类似以上的这些问题,亲爱的你有没有因为工作或者生活而感到身心疲惫呢?
明明并没有多么费力的活,也没啥操心的事儿,就是感觉浑身没劲儿,提不起精神来,甚至还有点感叹“人间不值得”!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曾经公开演讲,压力会增加死亡率43%,可事实却发现,有一些压力很大的人,不仅健康未受影响,反倒更有活力。
两类人之间的区别是:他们对压力的态度不同。
所以,并不是压力影响了你的健康,而是你在跟压力对抗,造成了健康的损害。
压力不是问题,如何应对压力才是问题。
如果你处于这种状态,请注意:你不是抑郁症!你不是抑郁症!你不是抑郁症!
只是一种“内耗”的模式而已,O(∩_∩)O哈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几个常见的关于内耗的模式:抱怨、悲观、拖延。
01
抱怨
抱怨,是一个人心怀不满时,会把责任推给别人、或环境。
这里有2个重点:心怀不满、推卸责任。
人之所以会抱怨,是因为把焦点放在没有的事情上,对于那些拥有的东西他会熟视无睹。
每天加班到半夜,才拿这么点儿工资。
你总是马虎,就差那2分考不到100!
我怎么嫁给你这个窝囊废呀!
面对半杯水有人会说:怎么只有半杯水(抱怨的模式)。
也有人会说:幸好还有半杯水(感恩的模式)。
一个人把焦点放在所拥有的东西上,他就会表达感恩,这样的人是快乐的。
相反,一个人把焦点放在那些没有的东西上,很可能就会抱怨,当一个人总是抱怨时,不仅失去更多,还会原有的都没有了。
“意志所在能量随来”,一个人把焦点放在哪里,他的精力放在哪里,他的收获就在哪里,他的人生就在哪里。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你不想要一个东西的时候,那也是一种专注。比如,不要想一只白猫,是不是你的脑袋里就是在想白猫呢?
关注必被加强。
有趣吧,我们越害怕失败,失败就会自己找上门来,因为人的焦虑,你的焦点在哪里,你的精力就在哪里。
尼采说:
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其实也在凝视着你。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常常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吧。
一个总是批评指责抱怨的老婆,她必然看到的都是老公的各种不是、孩子的各种不好。
这个世界是由人和物组成的,物是死的,人是活的,活的人决定了物的流向,所以如果你能够对你所看到的、所拥有的表达感谢,物自然会流向你,反之,不仅会失去原有的,还会失去更多。
要过得快乐人生,要获得更多的财富,最好的方法是调整焦点,把焦点放在那些你真正想要的事情上。
02
悲观
当一个人只看到好的一面,一定会开心的。
但一个人只看到不利的一面,难免会忧伤和忧愁。
这就是为什么面对同一件事情,有的人快乐,有的人忧愁的原因。
怎样才能活的更开心一点呢?
很简单:看见那些你拥有的,并表达感恩。这是让你快乐最有效的方法,没有之一。
能够这样做的人,我们称为“乐观的人”,相反,总是聚焦在危险和不足的人,我们称为“悲观的人”。
乐观和悲观也是人生活的一种习惯和模式。
美国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通过大量研究发现,那些活的开心和幸福的乐观主义者,和那些总是充满着忧愁的悲观主义者,他们的思维模式有着有趣的区别。我们从以下3个方面来了解它们的模式,当你了解了二者的模式,你就可以自由选择了。
根据塞利格曼的研究,一个人快乐与否,跟你所取得的成就没有太大的关系,与你把焦点放在哪里有关。
心理学研究发现,乐观主义者是后天可以培养的。乐观主义者之所以会把焦点放在那些拥有的、或美好的事情,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安全感足够。
所以,只要能够提升一个人的安全感就能够把一个悲观主义者变成一个乐观主义者,而悲观主义者刚好相反,他聚焦在负面的事情,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对整个世界、对身边的人、对所处的环境感到不安全。
安全感足够了,就会把焦点放到那些好的事情上,安全感不够,就会把焦点放在那些危险的地方。
如果一个人愿意通过刻意练习,即使改变不了安全感,能够看到你所拥有的,并表达感恩,长期养成这种习惯,你会越来越快乐,同时对你的安全感的提升也有帮助。
乐观与悲观,其实是一种生活的模式,它的根在:安全感。
一个人的焦点所放的位置不同,如果你今天过得不开心,与其不断的更换工作、更换伴侣,倒不如试一下转化一下你内在的模式。
这样比我们更换工作、更换伴侣所付出的代价就小多了。所以,如果你能够看见你现在的模式,首先你看见你是一个乐观者还是一个悲观者,看见是改变的开始。
03
拖延
《贫穷的本质》一书中,提出了贫穷的3个本质:
1. 缺乏有效的信息和知识;
2. 被大脑的病毒性信念(限制性信念)所局限;
3. 知道却做不到(拖延)。
其中:
10%的人通过知识改变了命运——先知先觉;
30%的人需要做思想工作,清除限制性信念——后知后觉;
60%的人知道却做不到——保持原状。
“知而不行,只因不知。”——王阳明
拖延:
是大脑中的合理化的一种借口,一种虚伪,是对自由的一种永久的抵制,是一种无力感,想做又不去做的矛盾状态。
合理化:
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是当一个人他的动机未能实现,或者不能符合社会规范的时候,他的目标不能实现的时候,为了安慰自己,他总找一些理由证明自己是对的,以掩饰自己因为过失、或者因为失败而导致的痛苦,这种方法称为“合理化”。
简言之:用一个合理的理由来掩饰自己的挫折感,或者自己无助无奈的痛苦感受。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总想证明自己是对的,当人一旦定下某个目标,或者设定某一个理由之后,可能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我们的目标已经变得很荒唐了,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总会找出某个理由为自己开脱,使自己在心理上能够得到一些安慰,因此看不到真正的事实。
在无意识中,这种在搜集证据来证明自己,为自己做一个合理的解释的行为,叫“合理化”。
拖延的原因:
1. 害怕失败:
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小的时候,有失败的经历,受到“重要他人”严厉的惩罚,这些惩罚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或者过去的失败经历造成了严重的损失,造成了严重的挫败感,形成了“习得性无助”。
2. 害怕成功:
俗话说“财多身子弱”,对于收朋友的礼物感到不好意思,要马上还上礼物——这是“配得感”不足,为了不成功,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行动。
3. 反抗权威:被卡在叛逆期(14-21岁)
叛逆期的孩子会反抗权威,反主流,为了凸显个性,大家都做的事情,我偏偏不做,逆反心理也会造成拖延。
4. 依赖无法分离:被卡在依赖期(8-14岁)
一般身边有很多依赖的人,有人可依赖,何必自己再去做。
5. 完美主义:
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停留在幼儿期的“非好即坏”的两分法期,非黑即白,不接受灰色地带,没有达到100%就不去做。
6. 能量不足:
任何事物都需要能量的。
也许你正在通过“拖延”这种行动来保持现有的生活。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为了生存而努力填补内心的那个“黑洞”:不安全感、低自我价值,却忽略了生活,最终你会发现,自己正在完美的错过整整的一生。
当我们从生存到生活,不仅仅是从物质追求到精神追求,更是一个自我疗愈的过程。
所以,活在当下,前提条件是要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04
快乐跟什么有关
跟一个人的内在动力有关。
一个人的工作占了他的1/3,如果工作不快乐的话,那么他的1/3的时间就不快乐了,也许有人会说“等我赚够了钱,实现了财富自由,那时我想干嘛就干嘛,不就快乐了。”
真的是这样吗?
心理学研究发现,其实我们在做某件事情,通常有2种动力:趋向快乐、逃离痛苦。
博尔特短跑冠军世界纪录保持者,如果让他再次打破他创下的世界纪录有2种方法:
1. 给他巨额的奖金;
2. 在他身后放一只老虎追赶他。
请问哪种方法更有效呢?
聪明的你肯定会选择方法2,所以逃避痛苦比趋向快乐有更大的力量,很多人被恐惧驱使着往前奔跑,不想过痛苦的日子,于是我们害怕被欺负,拼命奔跑。
这种被老虎追赶的方法不能长期使用,否则你会精疲力尽。
那追求快乐应该很好吧?
追求快乐的方式有2种:向外(求)、向内(修)。
当一个人获得外在的物质等有形的东西的时候,会感到快乐,同时获得别人认同、肯定、赞美、接纳和爱,这些精神需求的同时,也会感觉到快乐,这些都是一个人动力的来源。
可是,这些向外求的来源,很多是自己无法掌控的,这个向外求的方式仿佛把自己人生的遥控器交给了别人。
主动权在别人的手上,自己只能够受控于他人。
追名逐利、或逃避痛苦,这是普通人做或不做某件事情的2种通常的动力,大多数人都在这2种动力下推动获得成功,可惜的是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而恐惧则像一个无底的深潭,不管你如何的努力,获得了多少财富,你依然不会满足,因为你还想获得更多。
悲观主义家叔本华曾经说过:
“生命是是一团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痛苦,得到满足的时候就无聊。人生要不在痛苦中度过,要不就在无聊之间虚度人生。”
人生好像无论如何的努力都是痛苦的,是这样的吗?
一个人只有两种选择不是真正的选择,一个选择是没有选择,两个选择让人左右为难,凡事总有第三种选择。那第三种选择是什么呢?
就是追求快乐的第2种方法:内修。
当一个人把注意力从外求向内修时,主动权就回到了自己手上,因为自己是主动的。
内修的方法有很多,今天先分享一个很简单的、人人都会的。
向内寻求使命,向内寻求价值,这就是内修的其中一种方法,内修的力量不仅是强大的,而且是快乐的。
如何才能够寻找属于自己独特的使命呢?
首先要保持觉察,不妨问问自己“我享受自己的工作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驱动你工作很可能是向外求的,是被动的,不是追求欲望就是逃避痛苦。
从向外求转到向内修,很多人习惯通过向外追求物质、钱、权利、声誉去满足自己的欲望,或者逃离内心的恐惧。
别走得太快,等一等你的灵魂。——古印第安人的谚语
这个时候你试一试停下脚步,通过打坐、禅修等方式,正视并穿越欲望,逃离内心的恐惧。
可以通过心理治疗来疗愈自己,很多时候恐惧并不是真实的,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创伤导致的匮乏,正因为匮乏才导致你的贪欲,为了满足这些贪欲,你只好疲于奔命的向外索取,这一切都是内心的一种执念,一旦这些执念被疗愈了,你就可以活得自在。
参禅的3种境界:
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参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禅宗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通过学习、实修等方式来重新寻找自己,从向外求转向内修,一个只会用脑思考的人开始敞开心扉与人沟通。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可是已经是不同的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