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妈妈”缺席,养育者如何做好孩子“精神妈妈”?

来自一位单亲家庭孩子的姥姥的提问:

我的外孙女是单亲孩子,今年6岁了,她的父母离婚后父亲就对孩子很冷漠,但孩子很渴望爸爸妈妈的陪伴,我的女儿又为了闯出自己的事业而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


几乎大部分时间是我在陪伴宝宝,看着孩子渴望父母的陪伴而得不到的可怜,我非常痛苦,饱受折磨,请问柏老师我该如何才能让单亲的外孙女快乐的成长?

 

柏老师回答


看到这位姥姥提的问题,我能感觉到这位姥姥真的是很为难。因为本身就是隔辈亲嘛,看着自己的女儿离婚了,又那么的孤独,又那么的努力和上进,对女儿一定是既心疼,又有一些无力感。


而作为姥姥,面对于那么小的一个外孙女,会有更多的心疼和一种愧疚感。

这种愧疚感原本应该是属于孩子父母的,应该是孩子父母会有一种想给孩子弥补的情绪状态,因为是基于孩子父母婚姻的破裂,导致给孩子造成了一些影响。


但是,孩子的父母又都因为各自的原因没有能够陪伴在这个小姑娘的身边,所以父母对于孩子会有愧疚感。


这位姥姥基于对自己女儿的疼爱和承担了她女儿应有的安慰、保护孩子的责任,于是这个愧疚感就会变成了这位姥姥的一种感受。

 

原本不应该是这位姥姥的一个责任,而这位姥姥是出于对女儿的爱,也是出于对孙女儿的爱,所以承担她女儿对于孩子应该有的一种愧疚感,但这个压力其实原本不应该是属于这位姥姥的。

 

心理学会提到两个概念:现实的妈妈精神的妈妈


十个月怀胎,把孩子生出来的这个妈妈,她就是现实妈妈。


那精神妈妈呢?


她是孩子的重要的陪伴者,抚养人,带给孩子力量、能够去保护、呵护,去爱护这个孩子,去指导他的这样的一个人。


所以当孩子的父母或一方缺席时,这时候精神的妈妈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非常的重要的。

 

我们会看到有很多孩子,他在的原生家庭里面缺少现实父母的陪伴,比如说他是孤儿,或者他是被遗弃的,或者他是被寄养的。但是他会遇到一个好的姨妈,或者他会遇到一个好的舅舅,或者他会遇到一个好的老师……


这个时候这个好的亲戚、好的师长……其实都会成为这个孩子一个精神上的妈妈,而这个精神上的妈妈,对于这个孩子其实也是很重要的。

 

给这位姥姥的两点建议


1.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爱他的


因为即便是这个孩子的父母不在她的身边,但她的内在也会有对于父母的忠诚,也会有对父母的期待。


所以在她现在年纪小,对于很多事情还尚不能够理解的情况下,当他父亲可能因为一些现实原因,妈妈因为工作太忙,都不能够出现在她的成长当中,但是要让孩子相信她的父母都是爱她的。

 

如果有可能的话,建议这位姥姥可以让孩子的父母给孩子没事儿发发微信,打打电话,写写明信片,或者是快递一些小礼物……让孩子能够感受到他们的爱。


即使做不到这些,至少不要在孩子面前说你爸爸忘恩负义、背信弃义、抛妻弃子……”之类的话,不要成为这种不良信息的传递者,控制自己的爱恨情仇,给予孩子一个情感世界的的保护。

 


2. 爱也需要节制,不要过度补偿


还有一点很关键,我们除了要去爱护她,保护她,我们还要注意一定要有节制。因为本身隔代亲就是会有些容易过度,甚至有一些夸张。


但是由于目前这样的家庭状况,我从这位姥姥这个简短的问题中读到了这位对于她小孙女儿的一种愧疚,就觉得是这个父母带给了她很多的伤害,所以这个时候很容易出现过度补偿,那过度补偿其实就会有溺爱的可能性。所以一定要控制我们的这种爱。

 

什么是伤害?当你觉得他这个状态很可怜的时候,其实这个伤害就存在了。


就像我做的一些节目,我会发现有很多天生的残疾者,他的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再去把一个盲人可以训练到不用盲杖就走路,把一个没有胳膊的女孩儿培养成为国家残奥会的冠军,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一个特点

 

就是爸爸妈妈从来不让他跟别人比,告诉他“你只是跟别人不一样,但你不是一个可怜的人,我们虽然跟别人不一样,但是我们也有我们自己的特点,我们有自己的优势,我们有自己的长处,我们找到那一部分把它发挥出来,这其实就是在给孩子赋予能量。

 

所以如果我们把孩子当成了一个可怜的孩子,他就会慢慢认同他是一个可怜的孩子的这样的一个角色,然后就会顾影自怜,甚至会沉溺在这样的一种可怜的状态当中,习惯于接受别人对他的一个没有边界的,过渡的一个投入,那这个对孩子的成长就是不好的。所以像这位姥姥一样的精神的妈妈确实很辛苦,加油!


– The End –


·今日推荐·

恋爱婚姻、亲子家庭……每个人都在关系之中,又被关系所影响
壹心理咨询x柏燕谊老师推出亲密关系主题个人成长团体
柏燕谊老师全程陪伴,1000小时的团体成长,看见真实自我,照见亲密关系
如果你陷入亲密关系给自己带来的困境,不妨尝试参加团体咨询,通过关系疗愈关系
↓点下方链接了解↓
情感万事屋:与亲密关系共舞丨动力性内在成长小组

文:柏燕谊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