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权意识萌芽期,如何引导孩子学会分享?

想和大家谈谈孩子的物权意识和分享的学问,希望可以解决家里有处于这个认知阶段宝宝的家长的疑虑。

今天带着我的大宝洋洋在小区散步,不一会儿洋洋的关注点放在了一个弟弟(大概23个月)的小推车上,洋洋很想要摸一摸,想要玩一玩,但是弟弟的表情是抗拒的,他一直在摇头,然后两只小手把着自己的小推车,呈现出一幅不希望别人触碰和靠近的样子。而弟弟的爸爸妈妈在旁边一直说“给哥哥玩会吧,要分享,没事,哥哥去摸摸吧,没事,去玩吧……”

这样的场景我想大家都会很常看到,养育者会一直强调的是,要学会分享,要跟小朋友去分享。


我非常理解的是,我们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长大后变成一个善良的,关心别人的,并明白分享的意义的人所以我们迫切地想要教会孩子去分享。分享是一种美德。


但是应该在什么时候引导孩子去分享?当你不停要求他分享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内心在想什么?分享的界限又如何和孩子来沟通呢?


01

孩子为什么「不分享」


记得群里的妈妈问我,我家孩子现在21个月,对自己的东西真的是不允许别人碰,推着他小车去小区里边玩,小朋友都凑过来想坐一下,他坐上边就是不下来。

昨天拿了一个小狗玩具在楼底下玩,别的小朋友想玩,自己死死抱着不给。她很焦虑,觉得她的儿子怎么会这样呢,如此不爱分享。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这跟孩子的发展阶段息息相关。

0-18个月岁,婴儿逐渐形成对自我的意识,开始了解到我跟别人不一样。研究发现,其实新生儿和很小的婴儿就能开始区分我跟外部的世界 (Rochat, 2003)。自我的意识到18个月的时候逐渐成熟(Piaget, 1962; Povinelli, 2001; Rochat, 2001)。这个时候,我的概念开始变得强烈。

幼儿的自我的概念跟对物体的所有权联系非常紧密。孩子的自我概念越强,越是会捍卫自己的东西,占有欲越强(Fasig, 2001)。洋宝在大概22个月开始,会开始主动说一些,“这是洋洋(我)的警车”。“这是洋洋的沙发”。“洋洋坐,妈妈坐那边”。“我的”,是这个时候孩子的宣言。

我们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一下,也能理解我们孩子的捍卫行为。因为玩具,在大人的眼里就是一个玩具。但是,对孩子而言,是他们的伙伴,是很珍贵很爱惜的贵重物品。

这个时候的孩子看起来自私霸道。养育者不要忙着焦虑,担忧宝宝是个自私的孩子,相反的,你应该很欣慰的是,你的孩子自我概念很强。

这时候的他们虽然有着强烈的物权意识,但是有些孩子往往缺乏维护自己东西的勇气。我的洋宝就是如此,我能看出他心里知道这是我的东西,你不能拿。但是这句话,特别是面对稍微大一点的孩子的时候,他有些胆怯,不敢说。

所以这个阶段,比起强迫孩子去分享,我们家长更重要的是保护孩子的物权意识,鼓励孩子有勇气维护自己的边界,千万不要因为没有分享而去责备或惩罚。物权意识会关系到孩子以后的自尊和自主性。

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讲述了这个阶段的孩子是自主性对抗内疚感。孩子一方面会开始控制自己的身体,比如开始自主上厕所,开始倾向于自主去选择,比如选择食物,选择玩具,还有衣服。

同时,这个阶段的孩子如果受到父母过多的批评和惩罚,会感受过多的内疚感,从而会不敢于尝试,比如对于一些好玩的游戏和新技能的尝试。

因此,在这个阶段,家长多多的鼓励孩子自主选择,自主做决定,多鼓励孩子尝试,避免批评和惩罚,对于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感,还有自信心至关重要(Erikson,1950)。

让孩子自主做决定是否要分享我们家长不可以随意决定孩子玩具的去处。

要教会他们物权的界限。包括哪些是自己决定的;哪些是别人的:我们要经过别人的同意。哪些是公共玩具:我们按照先后顺序来玩,但是不可以自己一直霸占。

引导孩子学会借和还。当我们借别的小朋友玩具玩的时候,一定要提醒宝宝,这是属于弟弟的,弟弟借给了你,你玩完了之后我们要归还给弟弟。

前几天,洋宝在楼下遇到一个小弟弟,弟弟的妈妈带了一个照相机一样的泡泡机和一个手动的泡泡机,看起来都很可爱很好玩。然后弟弟开始玩手动的,洋宝就借来了电动的泡泡机玩。玩着玩着越玩越高兴,然后就抬头跟我说,“妈妈,这是洋洋的”。

我说,“不对,这是弟弟的,弟弟借给你玩的,一会儿要还的”。他的表情的确有点失落,但是重复两次之后,他大概明白了这个一定是要还的。所幸弟弟不要也没玩,我们就拿着玩直到他们准备回家。洋宝双手拿着泡泡机还给了弟弟爸爸,表示感谢。

如何引导孩子认识物权,尊重他人的物权,我们可以看一些具体方式。

  1. 孩子心爱的玩具,或者孩子的日常用品。可以帮助孩子重复“这是你的玩具,这个玩具属于你。这是你的衣服、你的牙刷、你的书。” 如果会发生孩子破坏自己物品的状况,家长不要先一步批评孩子,而是告诉孩子“你破坏了你自己的物品。”

  2. 孩子如果关注到他人的玩具,要告诉孩子,这是属于他人的,不是属于你的,你想玩需要征得他人的同意,如果他人不同意,就不要玩哦~

  3. 孩子的物品,养育者不要做主赠送他人。如要赠送,需要争取孩子的同意,比如说“宝宝,你有很多平时不太玩的玩具了,你看看有没有愿意分享给小妹妹和弟弟们的?”,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见。

  4. 在帮助孩子收拾玩具的时候,可以跟宝宝说“宝宝,这些都是属于你的玩具,你应该把它们好好放在一起,妈妈/爸爸可以帮助你哦。

  5. 宝宝看上了大人的东西,比如包包上的挂件之类的,通常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大人往往都会立刻送给孩子,我往往会在大人准备给孩子之前就先行制止,我会告诉孩子“这是阿姨/叔叔心爱的东西,是属于阿姨/叔叔的,不是属于宝宝的,在阿姨/叔叔的同意下,宝宝可以玩一会。” 因为大人也是因为喜欢才会随身带着啊,将心比心,让宝宝认识到,物权是每一个人的权利,和年龄无关。

维护物权意识的同时,难道不引导孩子分享吗?肯定不是,那让我们来看看如何科学引导孩子去平衡两者。

首先——鼓励分享的时机很重要。

孩子不应被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都去分享。


错误的引导会让孩子无法理解真正的分享是什么,会误以为分享就是「被迫」给出自己心爱的东西。

说到这里,有一个场景令我印象深刻。我一个朋友(有一个男宝)有次带着宝宝出去溜达,然后宝宝拿着他平时经常玩的发条小鸟,这时过来一个和宝宝年龄相当的小朋友也很想要这个玩具,就想拿过去玩,小朋友的奶奶便在一旁劝说宝宝:“小朋友你借给小哥哥玩一会吧,一会给你送回来。”我朋友此时没有着急附和,而是问他:“宝贝,你想借给小朋友玩一会吗?” 她的宝宝摇摇头。“那好,没关系,那你接着玩吧~”


这个妈妈很好的尊重了孩子的想法,没有「强制」劝说孩子去把自己「心爱的」东西让给他人,因为这并不是真正的分享,这种分享也不会让孩子理解分享的意义,反而孩子会觉得分享是一件让自己痛苦,难过的事情。

分享不应该是外部强制给予的道德枷锁,不应该是令人悲伤难过的不得已行为。不是意味着要将心爱的东西拱手让人。

记得曾经有个美国的妈妈,在脸书上写:我的孩子不是必须要跟你分享的!”她的这句话被转发了300, 000多次,并且收到了大量认同的回复。

因此,在给引导孩子学习分享的时候,不是强迫和反复游说孩子去分享,而是找到合适的契机,告诉孩子——这就是分享。


我们应该善于发现生活中孩子的「分享行为」,并告诉孩子ta正在进行分享。

比如说,有次朋友来找我玩,此时洋洋手里攥着饼干,我朋友说:“洋洋,阿姨肚子有点饿了呢,可以要给阿姨一块饼干吗? 洋洋看了看饼干,便拿了一块伸送给了阿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告诉宝宝这就是分享的行为,并聊一聊分享的感受。 “洋洋,你把你的饼干分享给了阿姨吃,阿姨吃了很开心呢,洋洋觉得开心吗?”

生活中,孩子觉察到周围人的情绪,并作出分享的举动其实非常多,只是大部分时候容易被忽略,比如孩子会玩玩具的时候邀请大人的加入,这个时候我就可以顺势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分享,他正在做着分享的行为,你因为他的分享感到快乐。

但是,如果当遇到陌生人让他们感到不自在的时候,我们应该告诉他们,非常明确的告诉他们,请拒绝。当别的小朋友要拿走他的玩具或者物品的时候,他感到不开心,为难,要拒绝。

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去分享,但是不要强制

分享的前提,也是去体会别的小朋友的感受。即共情,所以培养好孩子的共情能力对分享的行为也颇为重要。

引导孩子学会分享的一些具体方法:

  1. 在家里跟孩子玩游戏,拿一个娃娃,假装想要玩宝贝的玩具。在家里做分享的游戏和练习,比如鼓励孩子分享一块自己的好吃的给妈妈,给爸爸,大家的开心,让宝宝明白分享是件令宝宝和他人都快乐的事情。

  2. 可以在出去玩耍之前,先跟孩子聊一下。比如告诉孩子,今天拿出来玩的玩具,最好是你愿意去分享,或者交换的,不要去拿那些特别珍贵的。

  3. 给予鼓励,分享行为的鼓励。比如宝宝做了分享行为,爸爸、妈妈应该说“你看宝宝把这个小汽车分享给那个弟弟,弟弟玩的多开心呀,我们宝宝把快乐传递给了他人,妈妈觉得你做了一件很棒的事情。”

  4. 聊一聊分享时的感受,比如我看到你把玩具给别的孩子玩很难过,你是不希望别人拿你这个玩具的是吗?你看别的小朋友因为你的分享感到很开心,你觉得如何呢?

还想分享给大家一个好方法,就是给孩子讲讲关于「分享」的绘本故事。

有一个英文绘本,就很好的解释了什么是分享,以及如何去分享。在家里,在我给洋洋讲了这个故事以后,他变得勇敢起来,开始对着那些想要直接拿他玩具的小朋友说“不”。同时,他也开始知道如何去处理矛盾冲突:哪些时候,他会勇敢说不,而哪些时候,他会乐意去分享。

故事中说,当一个小女孩想要拿另外一个小姐姐的新娃娃时,姐姐说,不可以,这是我的新娃娃。但是我可以把这只(另外一只娃娃)分享给你玩。

当一个小妹妹想要另外一个哥哥的自行车时,哥哥说,不可以,这是我的自行车,但是我可以带你骑一圈。

当一个姐姐想要一个弟弟的铲子的时候,弟弟说不可以,这是我的铲子,但是或许我们可以一起做一个沙子城堡。

现在我们知道了如何分享,并且我很喜欢。

这就很好的讲述了我们该如何分享,分享不是指可以分享所有,不是拱手让出心爱的东西

所以在平时,我们可以鼓励孩子把自己的玩具进行分类,哪些是我一定不要分享的,哪些,我可以考虑跟别的小朋友去分享。

这样,既保护了孩子的物权意识,又鼓励了孩子的分享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也很好的培养了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真正理解分享的意义,那就是自己和他人都感到开心和满足。

参考文献:
Brooks-Gunn J, Lewis M.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visual self-recognition. Dev Review. 1984;4(3):215-39. doi:10.1016/S0273-2297(84)80006-4.
Erikson, E. H. (1950). Childhood and Society. New York: Nor-ton.
Fasig,L.G.(2001).Toddlers’ Understanding of Ownership: Implications for Self‐Concept Development, social development, doi.org/10.1111/1467-95
Piaget, J. (1962). Play, Dreams and Imitation in Childhood. New York: Norton.
Rochat, P. (2001). The infant’s world. Cambridge: Harward University Press.
Rochat, P. Five levels of self-awareness as they unfold early in life.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2003;12(4):717-31. doi:10.1016/S1053-8100(03)00081-3

文:鸽子  (和一双儿女共同成长的幸运妈妈,也是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罗切斯特大学发展心理学系研究者,目前专注心理学对于育儿、家庭、婚姻实践中的运用,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你和你的小孩是我的初心。初来知乎,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有帮助的内容,请大家多多关照。)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