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是大学教授,过于鸡娃后…

最近被各种“鸡娃”的文在朋友圈轰炸,看得人毛骨悚然,头发都吓直了。家长们转发这类“鸡娃”文章可以起到普及的作用,不过与此同时焦虑也随之传播。毕竟从理性层面来讲,娃的前途可是非常重要的,不鸡怎么办?(文末回答这个问题)


鸡娃,网络名词,就是给孩子打鸡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虎妈”“狼爸”们为了孩子能读好书,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 这种行为就叫做“鸡娃”。

鸡娃,鸡的是什么?


简而言之,鸡娃鸡的是将父亲或者母亲自己对自己的期望,自己未完成的心愿、梦想、目标等等…放在孩子身上,让孩子代其完成。鸡的是一个自己未完成的梦!

为什么说鸡的是一个“未完成的梦”呢?因为自己完成过,就会明白这不是靠压迫能够完成的。需要引发自动性,而不是灌输性的猛搞。

这让我想到一些为了吃肥美鹅肝的人们在饲养鹅时,猛往鹅肚子里灌饲料的画面。鸡娃的行为,其性质和猛灌鹅饲料其实没什么差别。令人不寒而栗!

“鸡娃”的典型事件:大学教授和律师的儿子,杀掉父母潜逃。

“2020年8月4日,广西民族大学一名教授与其丈夫在广西南宁家中遇害。据悉,遇害的陈姓教授,是文学院研究生导师。其丈夫姓黄,是当地某知名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另据媒体报道,杀人者疑为两人儿子黄某,8月4日黄某作案后,将空调温度调低,拿到钱后潜逃,在柬埔寨被抓。据一名接近黄律师的同行介绍,黄某此前在英国留学,回国后因要再次出国与父母发生矛盾。8月20日警方已经将嫌疑人捕获!”

从本文第三点来论述,被杀的教授母亲和律师父亲已经完成过一些成就才获得了身份存在感。按理说大学教授和律师应该是能够作为榜样去引领孩子自主奋发图强的。


从知识层面来说,凶手儿子黄某也确实得到了知识方面的成就和引领,能够去英国留学。可是在人性层面的情感滋养,明显在这里不足够。


一味鸡娃,无异于把孩子当成接收指令的小机器人,而机器人是没有情感的,所以鸡娃的下场很容易导致孩子对父母的情感慢慢被格式化的要求框成“奴隶条约”——背后被鸡娃们理解成“我要被爱,必须完成你的要求”。

要求简单的话双方都很享受,要求过难,就成了“我要得到一个没有的爱”,久而久之绝望产生,从而因爱生恨。


极端的例子便是这个新闻所述——杀害自己的父母!知识懂得再多,如果人格有缺损,那一个人变成高智商犯人的可能性只会激增。


所以,现在你怎么“鸡娃”,未来娃“鸡”父母的时候,多半是以牙还牙。少部分是远离父母,更少的不会记仇,以德报怨。毕竟在当代,整个时代都已经强调快销快利的步伐,本就已经把内在涵养忽略在了路边,以德报怨的人,只会是少数。


心理微画像:


当代人群“被鸡娃”的成长脉络一个人长成什么样,跟家庭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养育者对待他的方式,使他耳濡目染的浸泡在染缸中,这种“浸泡”本身,是一种“暗鸡”!


什么叫做“暗鸡”,“暗鸡”就是我不明说,但是我就是那样,你跟我一样我就不“鸡”你,你跟我不一样,我就浑身不对付找你麻烦。


一般父母鸡娃,都是明鸡暗鸡一起上。明鸡是我明着让你做什么,告诉你的话。暗鸡是我不明说,但是我的行为举止都在告诉你的东西。

在鸡娃这件事情身上还有一层深意被藏得很深,那就是父母向孩子传递的是“我恨我自己,我也让你体会什么是恨。”父母们通过言行举止在向孩子传递这种“不被爱”的恨的感觉。


作为父母本身,没有被爱过何尝懂得爱人?这又是无可奈何的悲哀!在孩子内心体会到的是自己如何慢慢成为了一个“不可被爱”的人,“可被爱”的前提太难,从而被迫放弃“被爱”。

另一部分不愿意放弃去获得父母那不存在的爱的鸡娃,变得讨好,拥有了一个假自体。这一类的小朋友典型是就算长大了,也许你发现他什么都拥有,但是他还是会觉得不快乐,人生没有意义。


这被叫做“空壳人”,而这样的人,其实不在少数。他们的核心宗旨在于“为了父母,所以我…” 以前是父母告诉他“妈都是为了你好…”这句话的威力在此终于发挥了。为了父母去活着,或是活成父母想要的样子。

被鸡的人们,被鸡了什么东西在体内?


第一类:唯利是图的人群(被鸡利益非常重要,除了利益其他都是狗屁)


第二类:理性过头的人群(被鸡很多道理,认为感性伤身伤心,一定不要信任他人)


第三类:离家出走久久未归也无消息的人群(被鸡服从的重要性,可是作为父母本身就不听孩子说话)


第四类:不愿结婚的男女(被鸡婚姻的好处多多,可是父母自己的婚姻一塌糊涂,鸡飞狗跳)


第五至N类:孩子变成某个样子,都是被明鸡或者暗鸡的结果。

变成某个样子,肯定是有某些看得见或是看不见的好处在支撑着,不然这个人早就改变了。孩子天生对父母是忠诚的,除非经历过非常痛彻心扉的伤害,不然这忠诚很难撼动。


“谁说我爹妈,我搞死他”的心情时常伴随很多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甚至老年人,可见这种忠诚并不是空穴来风。


普遍来说,鸡娃的特性就呈现出来,不管怎么鸡娃,这个娃刚开始,对父母天生的忠诚和赤诚还有对父母的热爱,会导致孩子模仿自己的父母及养育者。而更深的模仿,并不是明面上能够看到的,而是那些最终在一个娃身上呈现的。


比如一个父亲看起来对自己的父母很孝顺,可是他自己的子女却很讨厌他。这里传递到子女身上的,并非是孝顺,而是这父亲对不孝的热忱。


写在结尾的话(也回答文头的问题):鸡娃虽可为,修己应在先。平生无大祸,皆可己化之。

文:宋杨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