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说大学的爱情不会长久,你怎么看?

前两天,有个大学生问:“上大学之后,父母给我灌输的概念是大学毕业后未来发展不稳定性很大,如果谈恋爱的话也是分手的结果,没必要花费心思在上面。”

她很苦恼地说:“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回应,现在我也还是单身,但是自己看到别人谈恋爱也想脱单。自己也从来没有谈过恋爱,不知道怎么谈恋爱。”

—1—

纠结于大学的爱情会不会长久

从你短短的描述来看,你父母觉得大学谈恋爱可能没有结果,觉得浪费了时间浪费精力。

但是让你纠结的是,你看到别人谈恋爱也想脱单。另外一方面,“灌输”这个词的使用,也间接反映了你的态度,可能你是并不赞成他们的说法的,但是并不知道如何反驳。

而且,对方毕竟是父母,你似乎也不太会回答——这毕竟是一个比较个人且让人容易害羞的问题。

记得,若干年前,大学生谈恋爱都是不被允许的。而现在的大学生不仅可以谈恋爱,可以允许结婚。甚至有的大学生已经在大学期间完成了恋爱——结婚——生娃三部曲。

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进步。

然而,放在每一个个体的身上,毕竟这是人生大事,不同的家庭教育,不同的父母,又会有不一样的价值观导向。

—2—

理解父母的意图追随自己的内心

站在个人的角度上来说,每个人的观念都可能是合理的。它牵涉到每个人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所处环境。所以,这个世界才是多元的。

观点没有对错,只有选择。

这个大学生的父母可能是50岁不到,他们出生和成长所处的年代与现在的孩子是完全不一样的。在他们那个年代,上学就是好好学习,大学毕业以后就是各分东西,甚至一辈子再也不见都是常见的事情。所以,在他们那个年代的毕业即失恋,可能是常见的结果,让人惋惜也让人心生余悸。

这是他们真实的体验,既然以后不能在一起,那么就不如不谈。这可能是他们的想法,也可能怕恋爱耽误你的学业。

这点,你或许可以回忆一下父母说这句话的背景及情况,理解他们的初衷,承认他们的期待,并与他们做好【沟通】。

另一方面,你可能也要清楚,大学生从生理意义和心理年龄上已经是个成年人,渐渐地要与父母有一定的【时空界限】和【心理界限】,并顺应遵循青年人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以及突如其来的爱情。

对父母是接受还是反驳,并不是【非黑即白】的问题。黑白之间如果是0-100层级的话,还有99度的灰。

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一切可能得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来。有的时候,爱情并不是你想拦就拦得下来的。

如果你找到一个让你自己和父母都满意的对象,并且二人相得益彰,互相成就,你父母又怎么会不喜欢呢?

关键是你的心和你的感受,以及你自己对待爱情的态度,别人并不重要。你看到别人谈恋爱也想脱单 ,可能就说明了你的答案。

—3—

好的爱情能够相互促进成就对方

至于父母说的“如果谈恋爱的话也是分手的结果,没必要花费心思在上面。”

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在大学的时候,就和他未来的夫人燕妮谈恋爱。还是标准的姐弟恋的。马克思小燕妮四岁,然后他们结婚了。

台湾作家【刘墉】,在上大学时候,和老婆领了结婚证,到现在恩爱如初。

【钱钟书】和【杨绛】是在钱三年级相识的,钱先生毕业即结婚,他们应该也是在大学期间谈的恋爱。

他们谈的不仅仅是大学时期的恋爱,更是一生的婚姻和承诺。

—4—

注重恋爱的过程和体验,而不是结果

放眼望去,几千年来,各类文学艺术作品无不讴歌了爱情的伟大。无数的名著之所以成为传世之作,大部分都是关于可歌可泣的爱情的描述,迷倒众生的同时,也是因为芸芸众生【共情】了作品里主人公的感情。包括梁山泊与祝英台、罗米欧与茱丽叶的故事更是代代传诵,让人唏嘘不已。

古今中外,关于“爱情”的话题经久不衰,它可能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体验,更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本能升华出来的初体验。如果说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那么爱情可能就美丽语言中的战斗机。

爱情主要产生于青年男女之间。而大学期间,正是青年男女生理和心理的成熟期。作为个体来说,它可能让人哭,让人笑,让人跳,让人叫……产生足够深刻的记忆。

这个年龄的青年男女,因为有了爱的过程和体验,增强了同理心和对异性的了解,将对个人的【成长】和未来的【婚姻家庭】产生深远的影响。

重要的可能并不是是否分手的结果,而是恋爱过程中的甜蜜和痛苦,这可能是一生难得的体验。


所以,父母不是问题,恋爱不是,甚至毕业也不是。一切都是已经成年的自己,怎么看待自己的结果。

原创:心理圈圈主~洗心岛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