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权利和功能

恐怕大多数人第一次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会看到一个跃于纸面的父亲形象。

 

父爱无言、父爱如山、父爱无声……是传统文化中对父亲的描述。

 

今天我们从心理层面,谈谈父亲的权利与功能。

 

一.

成为父亲

“父亲”在一个男人的一生,只是众多人生角色中的一个;但对于孩子,却至关重要。

 

“做”父亲不难,但“成为”一个父亲未必那么容易。

 

孩子第一次叫“爸爸”,让许多人无需上岗证也能当上父亲。

 

但成为一个父亲,是需要在孩子十八年甚至更长的成长过程中付出时间、精力、心力与财力……不但给予孩子物质上的保障,更重要的是给予孩子心理上的支持与滋养;如果一切顺利,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获得其发自内心的尊重。

 

二.

父亲的权利

在父子(父女)关系中,最核心的挑战在哪里?


在于权利。

 

什么是权利?


信息。

 

父亲的权利来自于时间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权利差异会越来越小。


如同:


一个1岁的儿子与25岁的父亲,没法比;但30岁的儿子与55岁的父亲,可以比一比。

 

父亲在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就已经获得生存能力、社会认知等信息;相对而言,孩子在信息的获取与积累上,需要有一个时间过程与体验历练。

 

这个时间差,带来双方的权利不平等。

 

这种由于处于父亲的位置带来的各种权利是处于孩子的位置所难以意识到的。

 

这让孩子长期处于对父亲的仰视当中,即使已长大成人依旧无法改变视角,并把这种仰视泛化到工作、生活。

 

例如有些人,虽然已过而立之年,人生阅历丰富,工作成就斐然,但始终内心都存有一丝不安,尤其在面对权威的时候。

 

“生而平等”在父子(父女)关系中的最初是不成立的,

 

所以,父亲对这些手中权利的理解与使用对于孩子的意义颇大。

 

当孩子作出一个决定:


“你有这些权利,我有一天靠自己的能力一样能获得。”


简而言之,孩子“决定成为自己”,便意味着父子(父女)权利的交接。

 

这种权利交接,孩子不是以父亲的给予、授权或退让……的方式获得,而是实打实的经过无言的较量,光明正大的获得,

 

这时,“父亲”这两个字,得以名副其实。

 

上述父子(父女)之间权利的交接得以完成,主要来自于父亲功能的实现。

  

三.

父亲的功能

1. 分离


分离功能指的是:父亲的存在,在母子(女)关系中相当于第三方空间的建立。

 

我们以孩子在童年期的父子(父女)关系中为例。

 

打个比喻,这个时候的父亲是“第三者”,插足“母子(女)情深”。


孩子在母亲肚子里十月怀胎,天生建立了良好的内在链接,之后的母乳喂养又让孩子“有奶便是娘”,根本不晓得还有一个同样关心爱护他/她的爹。


这个爹的隆重出场一开始并不待见,因为孩子和母亲是一个扎扎实实的二人空间。

 

很多爹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感觉到被家庭边缘化的,自动退到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继而把时间精力投注到外面的事业或关系圈就顺理成章了。

 

然而,在孩子成长的分离个体化过程中,父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位置。

 

如何从母子(女)之间紧密的关系系统中挣脱出来,慢慢具有建立与第三方连接的能力,这是孩子最初社会化的雏形。

 

母子(女)的关系因为父亲的介入,让孩子不必完全听从于母亲,而是可以借助父亲的力量与母亲分离。

 

这相当于打破二元关系,让孩子第一次体验在非黑即白,非我即你,非输则赢的二元世界之外的领域,开始建立个人边界,尝试分离,探讨规则。

 

让我们把这个功能说得更详尽一些:


比如,在二元关系中,孩子与母亲的紧密,让孩子意识到母亲既是他/她依赖的人(喂食呵护),同时,母亲也是对孩子管束的人。这让孩子不敢发起冲突,害怕争吵,甚至需要压抑自己的需要讨好母亲,成为一个“小大人”。

 

而父亲的介入,让孩子意识到可以有另一个依赖和投靠;这会让孩子对家长的情感得到丰富,如同开创一个缓冲地带,通过释放与表达,孩子的情感才能自由流动起来。

2. 陪伴


父亲的陪伴功能,重点在于交流。


很多人会认为陪伴就是天天在一起,或者总是不分开,这或许是婴儿期所需要的陪伴。


随着孩子长大,其实这种陪伴更多来自于父子(父女)的沟通交流。


 父亲愿意让孩子了解自己的生活、工作、想法,也就是说在父亲的领地,为孩子开了一道门。

 

基于传统父亲形象的沉默寡言,有一些父亲很少与孩子有内心的交流,往往让孩子即使在天天见到父亲的情况下,依旧对父亲感到很陌生。但孩子又是需要父亲的,孩子挣脱这个矛盾的常见方式用想象代替真实,虚拟保有与父亲的连接。

 

还有一些父亲,认为必须跟孩子做朋友才叫陪伴。


其实不然,正如文章上述所提到的,因为时间差带来的父亲这个位置天生的权力感,恰恰会帮助到孩子习得如何去跟比他更年长,更有经验或者更权威的一些人打交道。

 

它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如果把自己过早定位为朋友的身份和孩子连接,对孩子来说无疑是少了一个可以去挑战的权威体验。

  

陪伴是需要耐心和恒心的。


在当下高速运转、飞快发展的经济社会里,对把许多时间精力投注在外努力拼搏的父亲们,都是一项不容易体现的功能。

3. 保护


一般来说,对于孩子,尤其年幼之时,都会感觉父亲巍峨高大,认为“父亲在,就什么都不用怕”。

 

这是很多孩子的内心里,常有的一个想法或者一个期待。

 

父亲的保护功能是不是意味着父亲就应该无所不能,什么事情都能搞定呢?

 

不是的。

 

父亲的保护功能更多体现在设定边界和规则。

 

列示底线,设定规则,就好像画出了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里,安全是首要,其次才是自主性。

 

这个功能的关键在于,父亲不是为了设置而设置,也不是不讲道理的父权霸凌,而是让孩子明白边界存在的意义并非出于恐惧或害怕而去防备或攻击别人,这是在社会群体生活中一个互利互惠的基本保护设施,就如同人行道、斑马线和红绿灯……

 

通过父亲这项功能,孩子从对规则的害怕,或者一味遵守;到尝试挑战,甚至叛逆;再发展到接纳,逐渐产生一种敬畏感;

 

它是心智逐渐成熟的一个过程。

 

不害怕因为融入社会而失去自己;在保有自我的同时又能跟这个世界和谐相处;适应外界环境,与社会握手言和而不必卑微屈膝;良好的自我功能和社会功能背后支撑的正是父亲功能所代表的边界感和规则感。

 

当然,提到边界感和规则感,不妨再多说一点。

 

规则与边界,许多人认为是告诉对方你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底线在哪等等,是的,但这只是边界与规则的外化,内在的边界与规则会更重要。

 

我们举一个内在边界的例子,这也是权利与功能互为依存的一个例子:

 

父亲节到了,会听到许多孩子对父亲的感谢之情和感激之言;

 

有没有父亲想过感谢孩子呢?

 

因为孩子,他才能做父亲,他才有过父亲节的资格。

 

如果父亲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孩子就能体验到一种内在边界的保护。

 

一向以来,传统的亲子关系更多是强调父母的付出,孩子被放置在接受者(感谢者)的位置,当无法承受,内疚机制就会启动,讨好模式随之而来。


父亲如果能意识到自己处于被感谢的权利大部分来自于得天独厚的先行者位置,就会使用保护功能,提供给孩子一个平等的内心位置。


这种保护来自于并非只是一个方向(比如:孩子感谢父亲)的无限制扩展,它是有边界的,到此为止或者是说双向(比如,父亲意识到他才需要感谢孩子);这种有来有往,这种“到我这也有回馈给你的东西”……体现的正是父亲帮助孩子划定了内在的边界,保护孩子的自尊。

 

4. 较量与探索


父亲允许孩子挑战他,允许孩子跟他“打一仗”,在精神上打一架;


这就像孩子在参加高考之前的模拟考一样,在孩子走出社会,走进社会之前,他/她先在家里面模拟了一次如何去挑战权威,如何在父亲根本不让他/她的情况下,能够大大方方赢过父亲。

或者输了也不觉丢人,抱着咱们不窝里斗,外面的世界大得去了的探索精神,自然能有机会赢回来的信念也是另一种“赢”。

 

父亲提供的较量预演功能,在孩子第一次开口说“我”的时候,已经敲响战鼓。

 

青春期,尤为突出。

 

青春期的孩子,身体长大了,心理并不成熟,他们既依赖父母,又想独立;这些矛盾和冲突势必产生各种斗智斗勇的较量。

 

首先需要战胜的,是手握权利的父亲。

 

孩子在青春期会用看不起父母、攻击父母等方式推开父母,这让父母很焦虑。

 

当焦虑来临的时候,请问你作为父亲,是被焦虑牵着鼻子走,一味责怪、甚至打骂孩子;亦或尝试理解自己的这些焦虑,涵容、消化这些焦虑呢?

 

孩子通过与父母,尤其与父亲的抗衡,获取自己力量。

 

父亲在这个过程的不退让的较量和全力以赴的探索功能,让孩子遇强愈强,成为一个有自身价值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一个内心强大的父亲,不会轻易被外界、被他人所打倒;但是,他愿意开放一个领域,被他自己的孩子所打倒。

 

这种被打倒是基于他既要全力以赴的去跟孩子“战斗”,同时他又能够给到孩子一定的资源支持。

 

听起来很矛盾,但是父亲就是有这个能力可以做到,而父亲就是有这种独特的功能可以提供。

 

这就是父亲。

 

这就是父亲可以在矛盾冲突的领域里面走出一片天地,可以任由孩子踩着他的肩膀,登上更高的社会化的阶梯。

 

四.

写在最后


父亲的权利与功能,相辅相成。


功能运作基于权利的庇护;权利传承得益于功能的正常发挥。

 

否则,权利消耗殆尽;功能无功而返;父亲成了衔头,有名无实。

 

正视父亲权利得来的天然性与时间差,才能避免父亲对自身位置的理想化;明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轮转;才不至于到了孩子成年,仍倚老卖老,指手画脚。

 

有效发挥父亲功能,才能对孩子成长保驾护航,权利不会成为一种满足自恋的霸权,而是对人生力量的传承与尊重。

 

作为父亲,能否对自己的权利与功能有清晰的认识,不但影响父子(父女)关系的稳定,还会决定孩子内心的力量。

这篇文章,表面看起来是写给父亲的。实际上,是写给孩子的。

 

希望他们能在做父亲之前,已了解父亲的权利与功能;把从父辈承接过来的权利和功能传承下去,成为名副其实的父亲。




附注:本文原创首发微信公众号:chenlihuaxinli,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文:陈丽华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