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中的 “善意谎言” 能被原谅吗?大叔问答 Vol.10

文:时差大叔
来源:心理0时差(ID:PsyTime)
原文标题:“男友跟女同事吃饭,却撒了谎” | 爱情中的 “善意谎言” 能被原谅吗?大叔问答 Vol.10

读者提问

上周因为公事需要,我跟一个女同事去吃饭了。女朋友是一个疑心很重的人,容易想很多,而且她最近面临新工作的挑战,状态一直不好,还会失眠。我实在不想让她多想,所以就欺骗了她说是跟男同事吃饭,但是后来女朋友知道之后非常生气,说不能容忍我撒谎。

 

大叔,请问之后遇到类似的情况,我需要坦白吗?我是为了她好,难道爱情里真的没有 “善意的谎言” 吗?


大叔回答

“爱情里有善意的谎言吗?” 不得不说这个问题很深奥。

 

有些人认为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接受谎言,有的人则认为可以。从伦理学角度看,核心在于价值观的不同:

 

前者秉持 “自由主义观念” (liberalism),认为每个人是独立自主的个体,自己做的决策永远比别人代替做的决策更好。因此善意谎言不能接受,它剥夺了对方的知情权,干涉了对方的自主决策;

 

后者秉持 “家长主义观念”(paternalism),认为自己帮对方做的决定,比ta亲自决策更好。善意谎言可以接受,因为是在帮对方做更好的决策。

 

因此,从伦理学的角度我们很难说谁对说错。但是,既然我们是一个心理学的平台,今天大叔想从一些心理学的实证研究出发,来探讨 “谎言对关系究竟有什么影响” ,以及 “如何定义谎言中的善意” ,或许这些研究能帮助你有更清晰的答案。

NO.1 

谎言对关系会有什么影响

 

1. 撒谎是会传染的 


一项来自 2001 年的研究探讨了亲密关系中的说谎问题。[1] 


研究者邀请了 28 对恋爱时间超过四个月的异性恋伴侣来一起完成量表,包括欺骗和关系相关的指标,如:在亲密关系里是否会欺骗对方、有没有感知到对方会欺骗自己、依恋类型、关系中的承诺、满意度、亲密感等指标。 


结果发现,当人们认为伴侣会欺骗自己的时候,自己也会欺骗对方。 


也就是说,欺骗也是基于互利原则(reciprocity)的,如果一方总是释放错误信号,说拙劣的能被抓住马脚的谎言,另一方也会心生嫌隙,如法炮制。 


因此,虽然这次自己只是撒了一个小谎,但却会让对方产生芥蒂,之后可能也选择欺骗你。长此以往将形成负面循环:双方都在互相欺骗,关系中的隔阂越来越深。

2. 撒谎容易 “上瘾” 


说谎会让你的大脑 “脱敏” 。经常说谎,会让大脑习惯说谎的行为,并让谎言逐渐升级[2] 


杏仁核(amygdala)是大脑表达和调节情绪的一个核心脑区,主要控制人的情绪。在我们的应激反应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杏仁核与大脑皮层及皮层下诸多脑区有着广泛的结构与功能联系。 

▲ 杏仁核的英文名amygdala,来自于希腊语的 “杏仁(ἀμυγδαλή)” 。样子也形如杏仁状。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实验。在实验中,他们允许甚至鼓励参与实验的参与者说谎。 


研究人员告知参与者,如果他们的搭档回答错误,他们就可以获得额外的奖励,且错得越离谱,奖励越丰厚。于是,参与者开始通过说谎来诱导搭档得出错误答案,并且谎言越扯越大。 


fMRI 大脑扫描的图像显示,当人为了个人利益说谎的时候,杏仁核会产生一种消极的感觉,限制撒谎的程度。 


然而,大脑会 “适应” 说谎行为:第一次说谎时,杏仁核的活动会非常强烈,说明此时大脑对谎言非常敏感。而随着实验的进行,如果一个人不断撒谎,杏仁核的反应则会逐渐减弱。 


这说明,我们敢说的谎会像滚雪球一样会越滚越大,就像是一种滑坡效应:小的谎言会逐渐成为更大的谎言。

  

▲ 大脑对不诚实反应的减少可以预测不诚实程度的升级  


虽然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撒的只是小慌,甚至于是一个对彼此都有好处的谎言,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习惯会蔓延到其他的事件里,等到事情真正事关利益时,为了自己的好处,你也会不自觉撒谎,那时候,就很难说是不是 “善意” 了。

NO.2

有没有一些谎言,对关系反而有益?

我们常常说 “善意的谎言” ,在感情里面,是不是真的有一些谎言是对关系有益处的? 


理论上,善意的谎言是指人们为了避免伤害对方的感受说的与现实不符的话,可以说是 “利他的谎言” 。 


尽管很多人都认为,只要说谎都会损害人们之间的信任。但是研究发现,对双方都有利的谎言(mutually beneficial),确实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3]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者 Levine 与 Schweitzer 邀请了 300 名被试参与了一个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电脑会随机抛掷硬币。研究者能看到结果,会告知被试信息;300 名被试无法看到电脑,只能从告知者那里知道结果。 


  • 一部分研究者会如实告知结果,告知者会得到 2 美金,接收者得 0 美金;

  • 另一部分研究者会告知一个假结果,告知者可以获得 2 美金,而接受者可以获得 1 美金。  


这个环节结束之后,真实结果会被公布,被试可以知道刚刚对方说了真话还是谎话。然后填写了信任的相关问卷,题项包括:是否在态度上信任对方、所感受到的对方的善意等等。 


问卷结果显示,被试实际上,更相信那些对自己说了谎,却照顾到了自己利益的告知者们。 这个实验说明了:尽管撒了谎,但人们仍然能够感受到其中的善意,并且有利于建立信任。

但话说回来,这个实验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场景,研究者制造了 “纯粹利他” 的条件,真正只为对方好的谎言,确实不会削弱信任感。但现实生活中,这种纯粹利他的环境,可能并不多见。

 

NO.3

有些“善意谎言”,并非真正利他

 

只要是善意的谎言,就不会影响关系吗? 


回到最开始的那个例子,这位读者认为自己是为了考虑对方的感受,怕对方多想,所以撒谎了,是一种 “利他” (为对方好)的善意动机。 


但现实中,纯粹利他的动机是很少的。研究发现,利他来源于自身视角的错觉,甚至是对利己目的的掩饰。 


1. “利他” 本质是为了 “利己”


在开头同样的情境中,男友撒谎的初衷是“怕女友多想”,看上去好像是利他的,但背后的动机却可能不见得这么纯粹。深层的动机,男生很有可能是为了让她不要跟自己闹脾气,省得自己花时间安抚她。

 

还有一些人习惯了在恋爱中撒谎,他们表面上总是说“为了你好”,但实际上却是想维护自己的利益、避免冲突

 

这种表面善意的谎言,不仅不会促进信任,还会对关系造成破坏。

2. 视角不同,会让自己产生 “利他” 错觉 

学者 Mary Kaplar 通过研究发现,同样情境下的同一个谎言,相比“被欺骗者”,说谎者会认为自己的谎言更有利他动机。而被欺骗者,通常认为对方动机不那么 “善意” 。[4]

 

也就是说,由于两人视角的不同,对谎言动机是否 “利他” 的判断也大相径庭,你认为“为 ta 好”,对方可能觉得你就是自私

 

这可能也是关系中常常发生冲突的原因。

NO.4

所以应该如何做?

看完上文的内容,相信你对 “坦白 or 撒谎” 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 


大叔的观点是,如果你意识到了自己的动机不纯,并且心有愧疚,那么就尽量保持坦诚吧,虽然坦诚有时候会让关系面临一些风波,但相信日久见人心,终究能够一起度过。 


如果你选择了向对方坦诚,但是又担心真相可能会伤害到对方,心理学给出你如下建议:[5] 


  • 合适的时机。如两人心情都比较愉悦时(比如久别重逢),可能对方会比较宽容,能够接纳一些 “残酷” 真相。


  • 在沟通时,可以选择一些私密、安全、放松的环境;并且准备好对于一些突发情况的应对,比如对方的沉默、情绪崩溃等。


  • 在坦诚的同时,你也可以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帮助对方更好地应对真相,并且感受到你的善意和支持。


最后,如果你是那个好奇事情真相的人,看到你的伴侣如此谨慎犹豫,像是在下很大决心的样子,也可以想一想自己真的那么想知道吗?会不会是再一次剥开对方的伤疤? 


我们相信,良好的亲密关系应该是坦诚的、彼此信任的。


愿你赋予了爱与信任的那个人,能与你坦诚相待世界和我爱着你


参考资料:
[1] Cole, T. (2001). Lying to the one you love: The use of deception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8(1), 107-129.
[2] Garrett, N., Lazzaro, S. C., Ariely, D., & Sharot, T. (2016). The brain adapts to dishonesty. Nature neuroscience, 19(12), 1727-1732.
[3] Levine, E.E. & Schweitzer, M.E. (2014).Prosocial lies: When deception breeds trust.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Decision Processes, 126, 88-106.
[4] Kaplar, M. E. , &  Gordon, A. K. . (2004). The enigma of altruistic lying: perspective differences in what motivates and justifies lie telling with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1(4), 489-507.
[5] Schuder, K. (2017). How to tell the truth when it hurts? WikiHow.

作者简介:原文作者时差大叔,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心理0时差(ID:PsyTime),有趣的心理科普、前沿的心理动向、专业的心理研究,网罗全球,没有时差。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