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演员当红时却退隐:靠脸吃饭,不是女人唯一的出路

文:笛子
来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原文标题:当了12年流量演员,她教会直男如何恋爱,当红时却退隐:靠脸吃饭,不是女人唯一的出路
图源:Storm Santos 、 《生活大爆炸》剧照

你应该听说过这部美剧。


播出 12 季,荣获50多次艾美奖提名。

豆瓣评分人数超百万,每一季都在 9 分以上,第12季甚至拿到 9.7 的超高分!

没错,我说的就是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

今天,我并不想和你聊剧里人人都爱的高智商天才谢尔顿。

相反,我想和你聊聊他的妻子艾米

谢尔顿背后的天才女性。

剧中的艾米是一名哈佛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博士,智商超高,还和谢尔顿一起拿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你可能不知道,而现实中艾米的扮演者马伊姆·拜力克,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她的人生有多开挂?

11岁开始演戏,没背景、没人脉、也没潜规则,14岁就火遍美国。

19岁她又告别影视生涯,继续念书,拿到哈佛和耶鲁等顶级名校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之后,她在UCLA拿下了神经科学、希伯来语和犹太学三个学士学位,以及一个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

期间,还结婚并且生了两个孩子。

之后回归演艺界,凭借《生活大爆炸》中的艾米一角,斩获了 4 次艾美奖喜剧类最佳女配角提名。

读书、结婚、生娃、搞事业,一刻都没耽误。

她到底有什么“超能力”?

壹心理专访了《生活大爆炸》中艾米的饰演者,神经科学博士、演员马伊姆·拜力克。

如果你作为一名女性,面临过关于爱情、女性以及自我的困惑,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一点帮助。


“我们可以一起找出答案”

你觉得两个人相爱,最重要的是什么?

看《生活大爆炸》,我最羡慕的,是艾米和谢尔顿的相处方式。


谢尔顿作为一名性格古怪、脾气奇臭的高智商理工男,曾经认为自己这辈子都不会爱上另一个人。


而艾米的出现,就像一道阳光,彻底打破了他的世界,温柔了他的生命。


因为从小受到很多伤害,谢尔顿为了保护自己不再受伤,把自己伪装成了一个不需要感情的“机器人”。

但其实,他的内心极其渴望爱。

在遇到艾米之前,谢尔顿说话经常被人嘲笑,因为别人都理解不了他在说什么。

但遇到艾米之后,谢尔顿的各种奇怪想法,艾米都能理解,他想做的事在别人看来莫名其妙,艾米却从来不会嘲笑他,还能和他很开心地讨论。


因为有洁癖,谢尔顿抗拒任何亲密的身体接触,以至于在一起好几年,他俩都没有接过吻。

但艾米没有要求谢尔顿为她改变。

比如,必须吻我,必须抱我,必须要有仪式感,必须要怎么怎么对我好。

她允许谢尔顿舒服地做自己,接受他的自私、幼稚、死板。


因为爱他,艾米愿意耐心等他做好心理准备。


就像马伊姆说的:艾米对谢尔顿很有耐心。虽然他有时可能做了她不喜欢的事情,但这并不影响自己对他的爱或付出。”


在艾米的影响下,谢尔顿也一点点地卸下防御,一点点地做出改变。

虽然第一次牵手,第一次拥抱,第一次接吻,都是艾米主动的,但防御性极强的谢尔顿都没有拒绝。

因为他也在学着敞开心扉去爱一个人。



在节目的第9季,谢尔顿决定把发生性关系,作为送给艾米生日礼物。


很“谢尔顿”,但也很感动。

要知道,他曾经可是一个连牵手都要心理建设很久的男人。

在床上,两个人都没有经验,都很紧张,不知该怎么办。

然而谢尔顿没有退缩,他对艾米说:我们可以一起找出答案


他们就像是两个来到人世间的孩子,陪伴着彼此,一起去探索、体验未知的世界,寻找一切未知的答案。


在马伊姆看来,这很珍贵。

“我们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的”。


有的人早一点,有的人晚一点,仅此而已。



“如果对方的行为让我感觉不适,我就有权阻止他”


你在亲密关系里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30岁还母胎单身,是不是这辈子都找不到一个爱我的人了?”

“我还没做好发生性关系的准备,男朋友说我不愿意就是不爱他,是我的问题吗?”

“他以前对我很好,现在不冷不热的,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

你发现了吗?女性很容易把错误都归结在自己身上。

但其实,那并不是你的错。

马伊姆在自己的书《别只叫我女孩》中分享过一个故事。

她15岁的时候参加了一个舞会。

在和一个男孩跳舞的时候,对方想吻她,并试图把舌头伸进她嘴里。

马伊姆立马推开了他,说自己还没准备好。

事后,马伊姆觉得很愧疚,因为当时自己的态度太坚决,可能有点太伤对方的心。

但她仍然认为,每个人都必须要尊重自己的身体。


“如果对方的行为让我感觉不适,我就有权阻止他。如果你和某个人发生肢体上或者性方面的接触时,会感到恶心、讨厌和害怕,那就是大脑和身体在告诉你,应该及时后退,留给自己一点空间。”


在马伊姆看来,一个好的情人和伴侣,一定会尊重你的感觉和需求,并想要一直陪着你。


“如果和你在一起的人,让你感觉没有信任感,或者你很不习惯你们的相处方式,这就是一个信号,预示着你们之间的关系存在问题。这时候你需要试着放慢节奏,不要急着做任何决定。”

如果你和对方在一起时,你感觉很糟糕,那就要听从你内心的声音。


“慢慢来,不要急”。

不管做什么,都要尊重自己的内心。


剧中是艾米是这样,现实中的马伊姆也如此。


“我不是人们口中温柔的女性,但没关系,做自己就好”


要活得像个女”。


作为一名女性,们从小到大在成长的社会环境中,都被赋予了很多这样的性格标签,比如女性应该是温柔的、贤良淑德、相夫教子……

法国思想家西蒙娜·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到:

其实我们的性别是被“教”出来的。


我们不是一生下来就是“女人”,而是逐渐长成了“女人”。


“女性成长境遇中的每一个因素,合谋限制了她们,让她们变得平庸不堪,但原因并不是她们天生就低人一等,而是她们慢慢学着变得被动、自我怀疑和过分热衷取悦他人。”

就像《生活大爆炸》中的艾米,哪怕已经是可以和谢尔顿智商比肩的神经生物学博士。

可一开始,绝大部分的观众还是觉得她配不上谢尔顿。

因为艾米并不是一般审美中的“美女”。


身材一般,容貌一般,不爱打扮,性格古板,从来没有男孩喜欢过她,甚至连一个朋友都没有。


所以,即便在事业上吊打众人,只因不是大众眼中的“美女”,依旧成了外人攻击的靶子。

说到底,还是对女性的“偏见”。

现实中的马伊姆,从小也面临着女性的各种“偏见”。


在15岁之前,她从未想过能学习科学,因为她以为科学和数学的大门只是向男孩敞开的。

你可能也发现了,直到今天,大多数科学家仍然是男性,女性想当科学家其实非常艰难。

“小时候就成为公众视线的焦点,让我常常思考人们看待女性的方式,以及他们期望看到的女性是什么样的。这个社会看待女性的方式和看待男性的方式,有着天壤之别。

人们早就把我标签化,对我形成了刻板印象,他们总是希望我以这种风格装扮,以那种方式说话。

我在公众视野里从女孩到成为成熟女性的漫长过程中,遇到了数不胜数的刻板要求,这是一种巨大的压力,而且让我深深感受到,和男性相比,社会对于女性是多么不一样。


但马伊姆从小就比较特立独行。

她小时候就喜欢很多被人们认为“只有男孩子才会喜欢”的东西,却不喜欢大家觉得女性“应该”喜欢的东西。

比如:


她不喜欢化妆和美甲;
喜欢超级英雄和动作片,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她能看一整天的足球赛;
当看见一辆法拉利从面前驶过,她会和男性一样兴奋。

长大后,马伊姆取得的成就,也一直在打破着人们对于女性身份的“偏见”。

对于一名女性来说,要搞好事业,同时兼顾结婚、生育、照顾孩子,不用想都知道有多难,可是她每一项都做得很完美。

“你是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的?”,我不禁问出了所有女性都可能会面临的问题。

马伊姆坦承,成为父母之后,再去搞事业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她还要出现在公众视线中,是难上加难。

读书那段时间,她既肩负着母亲的职责,又要扮演好学生的角色,每天都在上课、复习、考试和写博士论文中轮转,还要抽出时间给孩子喂奶、换尿布,睡眠时间压榨得所剩无几,真的觉得分身乏术,身疲力尽。

但她还是想用自己的力量,不断打破自我想象的边界,让自己过上想要的生活。

“我不是人们口中温柔的女性,但没关系,我觉得做自己就挺好。


我希望我们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让所有人都感到自己在世间的存在是独一无二的。”



写在最后


我们常常感叹,“做自己”好难啊,要顾及的东西太多。

然而吊诡的是:

无法活成“自己”的我们,恰恰是因为,我们太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

要求自己符合社会主流标准,要求自己被“女性”标准裹挟着。

我们总是在为了别人的期待而活。

想脱离却不得。

曾经有人告诉马伊姆,“他人的看法与我无关”。


她觉得自己可以试一试,不必在意别人的看法,想做什么就去做。


所以,她成为家喻户晓的童星后,想去读书就去读了。

拿到博士学位,想演戏又去演了。

后来她还尝试做主持,开播客,出书。

因为她觉得,“我可能不会一直那么完美,但我肯定会去试试。”


我们都可以去试一试。


从一个女孩成长为独立成熟的女性,到底要经历怎样的成长过程呢?

马伊姆告诉我们:

“我年轻的时候,总是担心人们不会喜欢我。我长大后,并不是知道人们会喜欢我,而是我不再关心那些不喜欢我的人(I stopped caring so much about the people who didn’t like me.)。这就是一种很棒的成长。”


女性的成长,就是突破他人的定义与评价,把自我活出来。

就像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所说:你一生中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成为你自己。

愿你在亲密关系中,在自己的事业上,在人生的各个选择里,都能尊重自己的内心。

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简介:原文作者笛子,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有心事,看壹心理。2600万年轻人在这里自我觉醒。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