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这回是父母网瘾了……

上个礼拜,外甥女打电话向我告状:“舅舅,姥姥光看手机视频不吃饭。已经喊了三遍了,怎么劝都劝不动。”

原来,快80岁的母亲近段时间身体不好,住在姐姐家。她们平常都要上班,为了防止姥姥无聊,外甥女就给她下了个抖音。

没想到开始并不太愿意的母亲,玩着玩着就入迷了,一不小心就成了低头族,连外甥女吃饭都喊不动。

要知道,几个月前,母亲还是天天琢磨着摄影,与老姐妹们到处闲逛拍照的人哪。

这个变化,让我有点猝不及防。

—1—

老年人三宝:

抖音微信拼多多

有一个图片的对比发人深省,上图是一百年前,一个瘦骨嶙峋的汉子斜躺在榻上,抽着大烟。下图是,百年后,一个清瘦的青年斜躺在床上刷手机。

这个场景让我们是不是很熟悉?

现在,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瘾已经不是成年人的第207根骨头,甚至也是孩子和老人的。

孩子孬好因为经济原因或者学业原因,不能随时玩手机;中青年人还得想着上班赚钱,玩手机也得悠着点儿。

而老年人可不同了,他们不仅有钱还有闲,大把的时间等着他们来消耗。

前两天,同事向我诉说她的不满,一直忍住不下拼多多的她,这段时间在母亲逼迫下不仅下载了下来,还不得不分享给闺蜜们相关链接。

原因是,如果不这样,她就被她五六十岁的妈妈追杀,要求她分享拼多多的相关链接,只为了砍价杀那个几块钱。

要知道,她的母亲平常是最喜欢打麻将和旅游的,现在不仅麻将打得少了,连旅游都不太能提得起兴趣,连四五岁的外孙都跟妈妈嘟囔着:“外婆跟我在一起的时候,整天都是种果树、砍价。外婆在哪里种果树啊?”

如果微信称第二,没哪个APP敢称第一。普及度足够高,功能足够强大。

大家的微信家庭群里,永远都不寂寞,因为父母和长辈们乐此不疲地就是转发各类“养生之道”和不知道从哪里来年“速看……”“绝密……”让人烦不胜烦。

孩子们要上学,中年人要上班 ,似乎,有钱有闲的老年人成了网瘾的重灾区。

—2—

了解父母的内心缺失

要想戒除网瘾,我们首先要知道它的原理。

首先,及时的反馈机制。不论抖音也好,微信也好,拼多多也好,大脑的即时反馈机制都会被激活。大脑对自己当下每一个努力行为能及时感知到收获和反馈,快速制造一种“有劳有得”“多劳多得”的满足感。

分享是其中一种,省钱是另外一种,点赞又是每个人所喜欢的。

其次,内心的某种缺失。比如我曾经爱玩养成类的游戏,可能我就是想重新成长一次;有的人喜欢玩赛车类游戏,可能是为了满足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与别人竞争的愿望;有的人喜欢玩团队游戏,可能是现实中无法与别人组团作战,但在虚拟中得到了满足。

而老年人沉迷在这种虚拟社交中,一方面可能满足了缺少陪伴的孤单,第二方面每个人喜欢玩的游戏不同,可能也象征着他们内心的缺失。

比如,首当其冲的就是消磨时间和获取信息。

“抖音三分钟,人间三小时”。科技越来越发达,出于算法的机制,一旦获取了人的兴趣点,就会无休无止地推送。别说老年人,年轻人何尝不是这样?

获取信息的角度来看,老年人退休以后,获取信息的渠道弱了。他们又不愿意服老,可能就想通过获取信息来证明自己。

钱也是个绕不开的话题。他们这一代经历过自然灾害,也有吃不饱穿不暖的经历,对微信红包也好、种果树省个两三块钱也好,都是很执着的。

—3—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我们可以根据父母沉迷网瘾的类型,找到内心的缺失,并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积极的爱好,陪伴他们,以寻找替代品。

总而言之:就是尽早感受到全神贯注做一件事情的乐趣,感受到自己是【有价值】的,可能就会脱离网瘾的苦海,找到真谛。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对这种状态的描述是:

“拥有自得其乐的自我,能够学会确立目标、培养技巧、接收回馈,并懂得如何投入和参与。

即使客观情况极为不利,也依然能找到生活的乐趣。”

当然,真人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比如如果可以的话,每周定时陪他们聊聊天,隔个两天打个电话问候他们一下。

不说了,我得鼓动我老妈再去找她的摄友。春天到了,去拍照片去吧。

你呢,或许让妈妈跳跳广场舞也不错。

如果还有其他方法,欢迎写在留言区吧。

原创:洗心岛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