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没成本,沉没的是“本”,停下来就“成”

前段时间,一个朋友痛苦地来找我。

原因是,他等了十来年,好不容易提拔重用,空降到一个单位当上了小领导,却诸事不顺。

因为从业务岗转为了领导岗,他还拿对待业务的方式来管理同事,导致领导看不上他,同事瞧不起他,这让他很痛苦。

然而,他却不知道要不要放手。

毕竟,为了当上这个领导,他之前十多年忍气吞声。这两年又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放手了,可能这十多年的辛苦就化为泡影,甚至以后再也不谈提拔重用。不放手吧,已经憔悴不堪,楚楚可怜。

—1—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经典的小故事。

假如你花60块钱买了一张电影票,看到一半,却发现电影太难看。这时的你,是选择离开电影院呢,还是忍着继续看下去?

在我们做出决策的时候,已经花掉的60块钱无论如何,它再也不会回到我们的钱包。

某宝现在有种果树的小游戏,说是免费浇水送水果。看起来很简单,一开始几天就完成了大部分任务,似乎来成功就在咫尺之遥,结果后来越浇越慢,很可能浇了两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你都完不成任务。

同时,拼XX有拉人砍价免单,惹得很多老年人也好年轻人也好,纷纷拉人头就会省那几块钱。那些不用拉朋友就砍价到90%的盆友,也遇到这样的选择,似乎一下子就能砍价成功。那就拉人吧。很快,砍价还差0.1%,要不要买刀?每个人几乎都是砍得0.01。0.7毛一刀。结果拼XX成功利用了人性,快速裂变,一跃成为顶流。

一个女性朋友到我这儿哭诉,说她相恋相识十年的老公出轨了。可是他们现在有家有口,是为了孩子为了自己离婚,还是为了孩子忍气吞声。这似乎是个难解的题。

下雨天的晚上叫滴滴回家,提示预计排队15分钟,结果等了半小时还没叫到,正想放弃去坐地铁,但转念一想:

既然已经等了半小时,放弃岂不是可惜了,结果又等了半小时还是没叫到。

以上的这一切,是不是很熟悉?它似乎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离我们很近。他们都是遇上了经济学原理上的“沉没成本”。

—2—


什么是“沉没成本”呢?


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沉没成本,是指以往发生的但与当前决策无关的费用。


从决策的角度看,以往发生的费用只是造成当前状态的某个因素,当前决策所要考虑的是未来可能发生的费用及所带来的收益,而不考虑以往发生的费用。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


简单来说,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Sunk Cost)。

 

沉没成本是经济界最棘手的难题之一,处理不好很容易导致两种误区:害怕走向没有效益产出的“沉淀成本”而不敢投入;对“沉没成本”过分眷恋,继续原来的错误,造成更大的亏损。

大家其实都知道,理性上明知道吃了亏,但各种前期的投入却死死拽住我们不放。


这是为什么呢?这可能来源于人性的一面:损失厌恶。


它指的是,人们对于损失的痛苦要大于得到获得的快乐,所以人们是天生对于损失这件事更加敏感,为了避免损失,反而继续追加投资。


想象着有一天,你走在街上突然捡到了100元,毫无疑问你会感觉到开心。但是这天下午当你准备拿这100元去买东西的时候,发现它竟然丢了,这时你多半会觉得挺沮丧的。

—3—


就像开头提到的这位朋友,好不容易得到了这样了个职位,现在让他去放弃它,那可能比杀了这位朋友更难。


当然,如果他已经得了三高、心脏跳动持续加快,已经呈现重度抑郁,那可能就是另当别论了。这时候,沉没成本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


结果,这位朋友经过慎重选择,最终离开了这个岗位。

这个朋友最终的选择可能也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首先,我们要识别出沉没成本,然后用止损思维来指导行动。

对于这位朋友来说,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可贵的了。

这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沉没成本,如果再沉没下去,可能连生命这个最“根”最“本”的东西都要丧失了。

其次,我们还要有“断舍离”的思维模式来摆脱沉没成本。

山下英子曾在《断舍离》这本书中也给出了针对这种现象的观点:不管一样事物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


只有知道自己的价值观在哪里,具备危机意识,你才能知道一开始,就不会一头栽下去;即使一不小心,也能很快地逃脱出来。


这个价值观也就是自己的“本”和“根”,一旦停下来用心觉察,就会发现。


再次,活在当下,才能思考未来。


人们都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


时刻觉察自己,关注自己的感受,了解自己的认知,看见自己的思维模式,观察自己的行为,做好当下的每一步,可能会给自己不一样的答案。


当下就是一切问题的答案,这才是“根本”


沉没成本,沉没的是“本”,停下来就“成”。


原创:洗心岛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