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婚姻的终结,未必是背叛,很可能是它导致的

女儿回娘家,和妈妈说:“我想离婚。”

妈妈问她:“你老公家暴你了吗?”

她说没有。

又问:“你发现他外面有人了吗?”

她说没发现。

再问:“他赚钱给你花吗?”

她说给的。

妈妈愤怒且不解地说:“你疯了吗?”

我们都知道,这个女儿没有疯,而她想离婚的念头也是真实的。

其实,这样的婚姻状态很多人都有,想结束,并不是因为某人的背叛,但就是觉得不想继续下去了。

对于他们来说,或许不是在考虑离婚的理由是什么,而是在考虑“我还有什么理由和这个人继续生活下去”。


那么,我们继续婚姻的理由,应该是什么呢?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说说,在双方没有背叛的情况下,怎样经营好婚姻。

有些婚姻的终结,未必是背叛,很可能是它导致的

01

没有盼头的婚姻,

会让人绝望


婚姻,是需要承诺和责任的,但这份“承诺和责任”不单单是经济上的保障,还有精神上的契合。

也就是说,在精神上,婚姻中的两个人应该有共同的目标,即希望,才能让婚姻继续下去。


没有盼头的婚姻,犹如死水一般,令人绝望。


有人可能会说,老夫老妻的,有房有车有娃,就安心过日子呗,还有什么希望呢?是不是要求太高,不知道满足呢?

其实,这是对婚姻意义的狭隘理解。在他们看来,婚姻只是为了传宗接代、只为了保证生理和安全的需求,这是远远不够的。

根据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一个人在满足了生理和安全的需求后,还需要满足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也就是说,婚姻中,还应该关注两个人在一起的状态,这个状态就包括除了生理和安全之外的,更高层次需求的满足,这些需求就是夫妻双方共同奋斗的目标,也是婚姻保鲜的秘诀。

就像前面说的女人,她衣食无忧,老公也没有背叛,但为什么她还想着离婚呢?原因就在于她看不到婚姻的希望,她的爱和归属感、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有些婚姻的终结,未必是背叛,很可能是它导致的

02

婚姻中的希望,

本质上就是爱的感觉


每个人都渴望爱与被爱,所以,婚姻的维系自然离不开爱。

婚姻中的希望,本质来说,就是爱的感觉,包括感受到温暖、体贴、亲密等等与爱相关的一切体验。


知名亲密关系专家克里斯多福·孟在《亲密关系》一书中说到,我们最初被某人吸引,主要是因为对方能满足自己情绪上的需求,包括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其实,这些需求的满足,就是爱的感觉。

文章开头说到的女人,她缺少的就是这种爱的感觉,老公虽然没有婚外恋情,但她在和老公的相处中,感受不到自己被爱,也无法获得归属感,以及无法确认自己在老公心里是否重要,这些对于她来说,就是没有盼头的感觉。

有些婚姻的终结,未必是背叛,很可能是它导致的

03

婚姻中的爱,

是需要行动证明的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曾说过,正如生活是一门艺术一样,如果我们想学会如何爱,就必须像我们学习任何其它艺术,例如音乐、绘画、雕刻、医学或工程技术时一样地着手。

这说明,爱是需要学习和实践的,它是要付出行动的。


很多人结婚后,觉得没必要去学习什么爱不爱的,找到了这个“正确的对象”,一切都顺理成章地发生了,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

或许对于前面那个女人的老公来说,他认为自己只要尽心尽力赚钱,给老婆孩子富足的生活即可,其他的都不重要,也不需要再去满足他们爱的需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基础固然重要,但这并不代表,精神需求是不重要的,在某种程度上,婚姻中爱的感觉,会起到关键作用,就像那些共患难的夫妻,爱的力量要胜于经济需求。

有些婚姻的终结,未必是背叛,很可能是它导致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让婚姻继续下去的理由,就是用行动来让彼此感受到爱。

其一,让彼此感受到希望,即希望和对方共度此生。


爱一个人,就是希望和ta共度此生,想着和ta在一起就感到满足和期待,这才是真正的爱。

其二,让彼此感受到温暖,即你在我心里是重要的。


我们要承认工作很重要,但“你在我心里”更重要,这就是精神的满足带来的爱的感觉。

其三,让彼此感受到亲密,即我愿意和你分享自己最要紧的感受。


心理学家荣格说,孤独并不是身边无人,感到孤独的真正原因是,一个人无法与他人交流自己心中最要紧的感受。

那些在婚姻中找不到继续下去理由的人,想必是孤独的,孤独到没有人和自己交流内心深处的“秘密”。

可见,爱的感觉需要在行动中获得,比如,一起制定奋斗的目标、时刻把对方放在心上,学会用心沟通等等。

总之,爱一个人,就要让ta看到婚姻中的希望。因为希望代表爱、代表未来。


那些在婚姻中感受到爱的人,能够看到美好未来的人,怎么能选择离婚呢?

万物之中,希望最美。有希望,再普通人的爱情也有无尽的美。


希望我们的婚姻都充满希望。

有些婚姻的终结,未必是背叛,很可能是它导致的

文:学乃身之宝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