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被学生刺伤:多少孩子这一生毁在没有“敬畏感”?

文:芒来小姐
来源:三点一弯钩(sandianyiwangou
原文标题:西安中学教师被00后学生刺伤身亡:多少孩子这一生,毁在没有“敬畏感”?


01


00后学生杀死55岁老师  起因竟是一部手机 

前两天,西安市第66中一位即将退休的教师周老师被学生杀死。

犯罪嫌疑人李同学,他身高一米九,外表斯文瘦削。

起因竟是一部手机。


一日,李同学的手机被值班老师给没收,他连续去老师办公室要了两次,该老师都不在办公室。

当他第三次走进办公室时,该老师依然不在,值班室只有另一位周老师。

再然后,伴随着一声声呼救,周老师被发现倒在血泊之中。

周老师后经抢救无效身亡。

据学生们反映,周老师生前是一名和蔼可亲的政治老师,从不会和学生发生矛盾。


“你不还我手机,我就杀你同事。


我实在搞不懂这个魔幻的操作,也不敢相信这件事真的发生了。

也不明白那部手机里到底装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使这位同学动了杀心。


目前,这位同学已落网。

更加难以置信的是,几乎同时,1月3日,一名海南的教师也被自己曾经的学生杀害。

与前面不同的是,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谋杀。

下午两点半,徐老师正走在送孩子上学的路上。

犯罪嫌疑人蒙某突然出现,手持尖刀,毫不犹豫的给了徐老师一刀。


为了保护6岁的孩子,徐老师强撑着送孩子回到家里。

这幅场景吓惨了徐老师的妻子,她立刻叫了救护车,但因为没有第一时间就医,徐老师撒手人寰。

犯罪嫌疑人蒙某曾经是徐老师的学生,毕业后成了一名游荡在社会边缘的青年。

他摸准了徐老师的行动路线,也猜到了他为了保护孩子无法逃跑。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故意在这条路上,等着老师。

谁也不知道他为什么如此怨恨曾经的老师,恨到非要杀他不可。


我们为两位老师默哀,也为两条鲜活的生命惋惜。

这世上有一些职业就是会得罪人的,就像老师。

每一个孩子,就像一个小树苗,你扶住它,它就会长得正;


但有时它也会长出歪歪扭扭的枝桠,这时候需要园丁精心去修剪。

这种感觉,就像家长批评孩子,孩子哭了,家长心里也难受。

但孩子做错事了就要告诉他,为了让孩子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家长不可能一直惯着,这是教育。

对于老师来说,这种教育更是职责所在。

如果可以的话,谁不想做个和事佬呢?

我不想站在任何一个立场指责谁,但杀师就是不对


当孩子成了行凶者,教师成了高危人群,我很心痛。

02


“敬畏感”缺失如何让孩子成为恶魔?

评论里有人说:


伤害老师的孩子,要么是成绩不好的孩子,要么是被家长惯坏了。(成绩)好的孩子是不会杀人的。

是这样吗?看到这条新闻后,我产生了怀疑。

2017年11月12日,湖南某中学的高三重点班,鲍老师带领学生们观看了一部励志电影,然后组织大家写读后感。

罗同学很不满,对鲍老师说他不想写。

鲍老师对罗同学说:不想写就转到普通班去。

就是这句话,让罗同学耿耿于怀。

当天晚上,他带着水果刀尾随鲍老师走进办公室,对着鲍老师猛刺26刀。

26刀,这是个什么概念?

鲍老师亲眼看着自己寄予厚望的学生,一刀一刀捅进自己胸口,内心该有多难过呢?

罗同学将鲍老师刺倒在地,又跑到教室对鲍老师的女儿说:“我把你爸给杀了”,然后再跑回办公室补刀。

鲍老师一向认真负责,对学生颇为严厉,可这绝不应该是学生残忍杀害老师的理由。


过去我们仰望老师,如同仰望满天星辰,我们敬佩老师的学识,渴望从老师口中听到更多的新奇有趣的东西。

但现在,这种敬畏感逐渐被其他情感取而代之。

一方面,社会上打孩子、侮辱孩子、收礼的坏老师被不断曝光,一个老鼠屎弄腥一锅汤,让家长的神经更为敏感,不敢完完全全地信任老师。

另一方面,作业帮、猿辅导等线上辅导、教育产品的出现,学生们学习知识不再完全依赖老师,老师的“权威”形象大打折扣。

老师没有变,只是学生们对老师不再敬畏了。

敬者,肃也;畏者,慎也。

老师从站着变成跪着,从跪着变成抱团自卫。

这样毫无敬畏感的教学氛围,真的教出优秀健康的好学生吗?

03 


什么是敬畏之心?

我永远记得第一次看到恐龙骨架时的场景:


许多万年前的庞大生物,赫然立在面前,我愣在原地,一动也不敢动。


内心油然升起一股对强大事物的崇拜和尊敬,以及对未知事物的害怕和自持。


 

这种感觉似曾相识,后来我发现,我在老师身上也体会过这种情感:尊敬,畏惧,同时饱含信任。

 

这种感觉不同于害怕和屈服,而是一种重视和认真。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放在今天,我们可以解释为敬畏生命、敬畏知识、敬畏规则(法律)。

 

敬畏天命就是珍惜生命,世事无常,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当认真来过。

古人以老为尊,在文字媒介尚不发达的时代,知识文化的传承靠口耳相传,老人拥有更多的生活经验,敬畏长者,就是敬畏知识。

社会的安稳,离不开对规则的敬畏。新时代的长治久安,离不开法律准绳。

敬畏生命,敬畏知识,敬畏规则,本质上说,这是社会的大规则,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安稳平和,社会才会良性发展。

学校是一个小社会,教育路上,需要家长的爱与鼓励,也同样需要老师的爱与严肃。


敬畏本身包含了一种不亲近,不亲近至少不会肆无忌惮。

我们并不是要求孩子把老师的话当圣旨,完全不加思考地全然接受;至少学生要把老师的话加以重视,认真思考和反省。

这一切的前提是,学生要对老师有敬畏感,老师是负责的老师。

就像前面三组让人痛心的杀师案,不仅仅是对师长的敬畏缺失,还有对生命、对规则的藐视。


教师形象的折扣,大环境责无旁贷;但敬畏之心的缺失,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反省的问题。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说的:“人类能感受到最美丽的事物,莫过于未知的神秘……那些对这种情感无动于衷、无法再惊奇地驻足、敬畏地伫立的人,近乎已死。” 

一个缺乏敬畏感的孩子,会读书、会工作、会与人交际,唯独学不会尊重师长、尊重父母、尊重他人。

孩子对比自己强大的事物,天生怀有一分敬畏。

但仔细想一想,这种敬畏感是否随着孩子童年的成长,被不断地削弱呢?

我们2岁时处于感知运动阶段,会以为父母从身边消失,便是永远地消失了。如果父母不在身边,我们是否会觉得恐惧,没有安全感?

我们7岁时处于前运算阶段,会格外重视自我,认为我就是世界的中心。此时我们的父母,是不是在教育我们要学会感恩、尊重他人,帮助我们尽快脱离自我为中心,形成更好的社交能力?

2岁时缺席的陪伴,代表了“权威”的消失,会降低孩子对他人的信任。

成年后,即使理智上知道父母并未消失,但情感深处仍然会怀揣着对父母“消失”的恨意,这使得他更容易对年长、权威、家长型的社会角色抱有敌意。

7岁时缺失的引导,代表了“自我”的膨胀,会削弱孩子对他人的尊重。

让孩子长大后,更有可能目空一切、肆意妄为,家长会逐渐感到“孩子越来越不服管了”,事实也的确如此。


04 


如何找回“敬畏之心”?

 

儿童心理学家早已发现,敬畏之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缺的情感。

2012年,拉德、沃斯和阿克尔等人随机选派86名学生,让他们分别撰写一篇作文,选题有两个:一个是敬畏感,一个是幸福感。

 

结果发现,写出敬畏感作文的学生,情绪出现明显的变化:急躁的情绪减轻了,耐心更多了,也更愿意在有价值的事物上投入时间和金钱。

 

这证明了,教孩子探索未知的奥秘,体验敬畏的感情,能够让孩子学会自律自持,因为“强大”是需要对比的。

 


当一个处于前运算阶段孩子,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时,突然领略到宇宙的博大和奥妙,他会由衷地产生尊重、自持等正面情感。

 

因此,为了让孩子形成敬畏感,有远见的家长会带孩子去博物馆、天文馆、科学展会等场所。

 

《三体》作者刘慈欣某次采访时说,他写科幻小说的初衷,就是小时候某次参加活动,亲眼见识到了宇宙的奥妙,敬畏感一发不可收拾。

 


除了带孩子领略未知的奥秘,引导孩子意识到自身的渺小也很关键。


更早期的时候,潮田、凯尔特纳和莫斯曼等人也做了一个关于敬畏感的研究。

 

他们召集了50名大学生,让他们对以下场景进行一分钟凝视:

 

场景一:一条霸王龙骨架的1:1复制品(髋部离地高达12英尺,身长25英尺,重量近5吨);

 

场景二:一间空荡的大厅。

 

专家们要求大学生凝视完后,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并给出二十个描述词。


结果发现,凝视恐龙的大学生们更倾向于认为:我属于一个更大的群体。

 

当孩子意识到自己只是一个渺小的个体时,就会懂得尊重身边的社会符号:警察、医生、教师、军人……

面对老师,他们会保持谦逊,温和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谐讨论;

 

面对长辈,他们会明理知行,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理解生活的不易。

 

所以,与其说老师缺少保护,不如说我们的孩子需要保持敬畏感。


而家庭教育是敬畏感最好的发源地。


新的一年,带孩子去看一看更广阔的世界。


在波澜壮阔的星河里,感受多维度的人生。

作者简介:芒来小姐,资深男女观察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新书《姑娘,活得大气才够精彩》全网火热销售中,51个活得大气的故事和心得,告诉你长得漂亮不如心态漂亮。文章首发于公众号三点一弯钩(ID:sandianyiwangou),转载请注明出处。
排版:小鲸鱼 梵辰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