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位来访者说自己很笨,最近因为工作做得太慢,再加上生意不好,被老板找了个借口给炒了鱿鱼。
她说,无论是在父母眼里,在前夫眼里,还是在朋友眼里,她都是那个脑子不太灵光的人。
而她也因为自己表现的种种差强人意而对这个标签深信不疑。
01
你的人生,
是否被别人所定义?
这让我想到了在记忆力提升、脑力优化以及快速学习方面公认的世界级专家、脑力教练,也是《无限可能》这本书的作者吉姆.奎克的故事。
年幼时在幼儿园发生的一起意外,改变了吉姆.奎克的命运。他的大脑受到了严重的损伤,从此再也无法集中注意力,而且记忆力也变差了,上学对他来说成了一种煎熬。
他被人贴上了“脑子坏掉”的标签,成了被人欺负取笑的对象。
其实,当别人给你贴上标签时,你便被设置了极限。假如你能真正超越极限,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呢?
吉姆.奎克通过独创的学习方法提升了自己的脑力水平,并且将自己的经验教授给了越来越多的人。
众多的世界精英从他的方法中受益,他们包括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谷歌创始人谢尔盖.布林、维珍集团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派拉蒙影业主席吉姆.吉安罗普洛斯……
如何摆脱自我限定,像这些精英一样创造无限可能?
张沛超,这位被称为心理咨询界“小超人”的哲学博士,在《我的内在无穷大——自我探索的40堂必修课》这本书中,给出了一条通往内在无穷大的路径。
他说,从业几十年,通过每天观察人心、体会人性,他发现人的内在都深不可测,各有各的“无穷大”,而且每个人的无穷大都是不可比较的。
你是否觉得自己不行?是否觉得自己不好?是否觉得自己无法行动?那是因为你没有遇到自己的知己。
知己,是那个最了解我们,最懂我们的人。茫茫人海中,我们似乎一直在寻找这样一个人,可以琴瑟之和。
在向外求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迷茫,越来越失望。其实,知己就在你自身,知道自己,你就成为了自己的知己,因为通过自我探索,最了解你的、最懂你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跟随有经验的人打开自我探索之门,你也有可能窥见那个无限可能的自己。在了解自己方面的投资,无论多少都不为过。
02
你是被什么所限定、
所束缚?
-
关系损耗
有些关系可以给我们带来能量,我们把它称为“充电型关系”,而有些则会消耗我们,我们称为“耗电型关系”。
假如在一段关系中,你经常感到筋疲力竭,无论是心理上还是身体上都感到非常疲惫,或者维持这段关系让你感到非常痛苦,那么你可能就处在耗电型的关系中了。
能量守恒定律同样在关系中适用。一方不断地付出,而无法获得回报,自我就会有种耗竭感。
还有一种情形是渴望认可,也就是把自我价值建立在别人的认可之上,所有的注意力或者能量都投注在别人身上,别人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可能把我们带入某种不适的境地。
你的努力都是为了别人的认可,都是做给别人看的,想想都很累吧?
-
自我消耗
有的人内心戏很足,自导自演着一出独角戏,比如暗恋上某个女孩,设想着各种被拒绝的场景,最终也没敢上前去表白。结果多年来,他一直是在想像中谈恋爱,而从未开始一段真正的关系。
还有的人做事情总是瞻前顾后,没有决断力。哪怕机会摆在面前,几乎唾手可得,他也还在犹豫,既渴望成功,又害怕成功。
正如张沛超老师所说,只要你不做,你就保持了一种连续性。你不愿意往前跨一步的原因除了无法割舍之前的生活状态外,还因为你对成功的恐惧,因为成功意味着要和过去的自己说再见。
自我消耗就像一只蜗牛,拖着千金重担,缓慢爬行,有时探出头来看看外面的风景,也好生羡慕,可是这些风景都与你无关,于是,你就又缩了回去。没有内耗,你也许就卸下重重的包袱,可以恣意畅快地奔跑了。
-
僵化的模式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习得一套应对世界的策略,而这样的模式越僵化,我们就越被限制在自我的牢笼里。
比如社会规条中认为女人不能太强,女人一定要结婚,否则就是个怪物。而对女性的刻板的要求被内化之后,一位30岁的女博士,在遇到自己并不喜欢的人时,为了结婚而结婚,她并不觉得自己还有机会遇见更好的人,或者即使选择单身也是一种可以让自己幸福的方式。
僵化的模式有时就像刻舟求剑,已经时过境迁了,仍然抱守着那条生存策略。
比如小时候只有忍气吞声才能不挨打,长大后,无论有多委屈,感到有多不公平,都不敢为自己发声;在关系中永远感觉自己低人一等,总是讨好别人,无论是对父母、对兄弟姐妹、对朋友、对同事、对伴侣,一概都是采用讨好的方式建立关系。
03
如何才能活出自在
创造内在的无穷大?
自在与无穷大,有着某种内在的必然性。内在空间无穷大,你也就不会被掣肘,也就会舒服自在。在心理学上,总是讲到矛盾、冲突与整合,实际上,就是在更大的空间寻找统一的过程。
比如过年被家里人催婚,你会纠结于要不要结婚,纠结要不要顺从父母的意愿。
如果内在无穷大,你有独立的自我,有清晰的边界感,你也许就会有勇气跟父母说,你理解父母的焦虑,不过,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会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或者说,现在这种状态就是自己想要的。
另一方面,你不再纠结一定要结婚,你愿意等待缘分的到来,但是在没有遇到真正相伴一生的伴侣前,你不会为了结婚而结婚。
其实,内在的无穷大的根本在于,你了解自己,你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如何创造无穷大?总结《我的内在无穷大》这本书中的内容,我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归纳出了下面三个核心议题:
-
修通情绪
拥有高情商,首先要对自己的情绪系统有非常深入的了解和觉知,然后再试着调节与控制自己的情绪系统。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拥有复杂的情绪情感,而这种复杂情绪其实是由一个个情绪丛构成的。
比如烦恼背后是什么?想像一下你正在经历着这样的体验,这背后是否有羞愧?有害怕?有愤怒?有焦虑?再去具体分析你害怕的是什么,焦虑的是什么?这就是深入了解与分析的过程。
当这些复杂情绪被识别、被分析、被具象化时,你就可以尝试找到应对的方法了。
你可以把当下恐惧的事情列出清单,寻找资源,找到对策,接纳无法改变的部分,着手改变可以改变的部分,并且列出行动计划。你看,烦恼可能就被你成功化解了。
在《我的内在无穷大》中,张沛超老师给出了很多复杂情绪的理解,比如愤怒的背后是脆弱,指责背后是绝望,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情绪转化的方法。
-
寻找价值
中国的父母总是害怕孩子骄傲,所以在教育模式上习惯打压贬低,这让孩子无论多么努力,也感到毫无价值。
小时候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如果是建立在父母的认可上,长大后就会追求他人的认可,那么,寻找自身的价值就变成了一个极为困难的课题。
张沛超老师总结了人生中的四大悲惨核心信念:我是没用的,我是不可爱的,我是有罪的,世界是危险的,我把它称为压在我们核心自我价值上的四座大山,要去除它还真是需要花些功夫的。
我们可以通过寻找例外的方法去逐渐推倒这四座大山。
比如针对“我是没用的”:你昨天成功完成了项目报告,被同事们和领导们肯定;你陪伴好朋友度过了分手的第一天,朋友对你心怀感激;你给妈妈买了一件新衣服,妈妈很喜欢……
其实,你的生活中一定有很多这样值得肯定的小事,不妨一一把它们记录下来,一年下来,哪怕每天只有一件成就事件,一年也能积攒下365件,那也真是很了不起的。
谁说你没价值?你的足迹证明了,你过的每一天都是有价值的。
通过这样的记录,你会发现一个可爱的自己,善良的自己,你会爱上自己,那么你也就有能力与他人、与这个世界建立信任了。
-
面对真实的自我
有这样一个思想实验,假如你把之前贴在自己身上的标签全部撕下来,把你的面具全部卸下来,把你的防御全部去掉,会发生什么?你是不是首先感受到的是恐惧?
所以直面真实的自我是需要勇气的。但当你了解了真实的自我,你就有了选择的能力,也就是你的人格会变得更加有弹性。
在你感觉安全信任的关系中,比如在你的咨询师面前,你可以把真实的自我展现出来,你会发现原来自己认为羞耻的、不完美的部分其实是可以被接纳的。
你可以在不同的场合戴上不同的人格面具,扮演不同的角色,但你清楚地知道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正在做什么。
假如你想拓展你的内在心灵空间,假如你想创造无限可能,那么,从了解你自己开始,做自己的知己,你将从自我成长中获得无穷的力量。
假如在成长路上你有什么想与我分享的,或者有什么困难,欢迎跟我预约心理咨询,因为这是让你的内在无穷大最快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