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自我,不如放低自我:杂念,挣扎在自控和失控之间

有一次一个朋友谈起自己的拖延症,谈到为什么自己送孩子上幼儿园总是迟到,又为什么从小上学自己就总是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我问她你觉得自己懒吗,她犹犹豫豫的说不是啊

 

后来她很茫然的说,不是啊,她就是很浪漫的人,哪怕在干活的时候,都盼着能坐在藤椅上喝杯咖啡就好了。

 

看起来这杯香喷喷的浪漫咖啡才是罪魁祸首。

 

咖啡在这里是个象征,代表了一种渴望——一种被拿出来单独和过分强调了的渴望。

 

一种带有和现实生活中的其他必须内容相对抗性质的欲望。

 

别人行动能力强,别人干活利索,别人不受拖延症的困扰。表面上看似乎是别人动作就是比你快,你就是慢,慢性子也好,动作慢也好。但事实上,如果这个行动的步骤能被剖析,你就会发现,有可能只是因为别人的步骤比你简洁。

 

行动快的人可能是这样的:需要做的事——做。

 

拖延症的人可能存在这样的一个中间环节:需要做的事——渴望的事(杂念)——做。

 

需要做的事和渴望的事互相拉扯交战,是很消耗人的精力和行动力的。

 

这也有可能意味着,一个人在做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时,他对另一件事的渴望、对当下不得不做的事的隐隐抗拒,都会分散他的注意力、精力。最损失的是那种全心投入手头的工作,会带给人的力量感,笃定感,和最朴实的享受。

 

干掉那杯咖啡——碍事的渴望

 

在《庄子》中有个有关“忘我”的故事。

 

有个叫梓庆的人,他做的挂鼓的木架很让人赞叹。鲁侯问他是怎么做到的,梓庆回答说,也没有什么,只不过在做木架之前,他必定斋戒来静养心思,排除各类杂念。

 

斋戒到第七天,外界的扰乱全部消失,浑然忘我。此时才开始选材加工,“用木工的纯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亦即天人合一,也许这就是木架给人鬼斧神工之感的原因吧。


排除杂念,静养心思,这有点冥想的感觉。

 

据神经学家发现,“如果你经常让大脑冥想,它不仅会变得擅长冥想,还会提升你的自控力,提升你集中注意力、管理压力、克制冲动和认识自我的能力。”

 

很多时候,我们也许都会试图通过理智来控制自己的行为,试图控制自己对那杯咖啡、那杯咖啡背后代表的诸多东西——更理想的工作、更好的爱人、更喜欢的事——的渴望,和对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的排斥。

 

但习得自控力似乎是件很难的事。也许前一秒,我们还在努力控制情绪,告诉自己制怒,告诉自己好情绪要留给亲人,但下一秒,对方的表现,就会让我们失控,暴跳如雷。

 

“控制情绪不仅会导致情绪失控,还会促使人们购买他们本不需要的东西。抵抗甜食的诱惑不仅会让人更想吃巧克力,还会导致拖延症。似乎人们每一次动用意志力都是从同一个来源汲取力量。所以,每次成功自控之后,人们就会变得更虚弱无力。”(《自控力》)

 

心理学家提出过一个“讽刺性反弹”效应,是说“人们越想控制自己不想某件事,就会想的更多。比如越想给考官留下好印象的求职者,越容易说出让考官生厌的话;越怕打翻盘子的服务生越容易把调味汁弄到衬衫上。”(《自控力》)

 

完全可以试想,如果梓庆在做木架时,满心想的是我要控制自己,别紧张、别在乎别人的看法、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做出最好的木架,他就不会全心投入、感觉、体会、创造了。

 

在他和他的木架之间,多了一个阻碍,那就是杂念。

 

也许,对付杂念最彻底的办法,不是控制,而是排空。

 

沉默如山,沉静的力量

 

根据哈代的同名小说《远离尘嚣》改编的电影中,塑造了一个有着特别力量的男子。

 

他不是一般银幕上塑造的或风流倜傥,或孤胆坚强的魅力男和硬汉子。如果不是细细品味,简直感觉他太平凡了,太普通了,就是日常生活中存在感较低的甲乙丙丁。

 

但随着故事的推进,你又会越来越感觉到他的魅力。

 

他的魅力,不是那种被单独从一个人人格中挑出来、予以强化、予以过度强调的所谓优点。他,会让人若有所悟:你不会说一座山,一个湖是自信的,优秀的,但它却是充满了力量,既沉静又丰富,既强大又节制,既有力又不带给人压力和干扰。

 

就像一座山,一个湖,靠近就得到无声的滋养;沉醉其间,从不会感到对比的压力和需要改善的干扰。

 

他的求婚被女主一口拒绝“你hold不住我。”这就是被拒绝的原因。

 

他努力了很久几乎快要实现当农场主的目标了,但是一个意外,使他一夜间失去了所有的财物,又要从打零工做起。

 

他心仪的姑娘,似乎在地位上离他越来越远。她继承遗产,成了比较富有的农场主,他却成了她农场里的剪羊毛工。

 

他还是真挚的爱着她,但也接受这种爱情无望的现实;他不是甘于久居人下的人,但他还是接受一切从零开始,积极的生活状态并未因为打击而严重受挫

 

你很难用坚韧不拔、勇气、顽强、理性来形容他,虽然他的行为看起来像。但这些形容词用在他身上显得太不自然了。因为他太自然了。

 

一个人沉静到底,显然已经不需要控制自己什么,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欲望。他自然会失望、悲伤、喜悦和痛苦。但一切都有一种自然的节制,自然而然的保护他不会受到生活风暴的强力波及。

 

他认真生活的态度从未改变。

 

不管他是否能和喜欢的姑娘结婚,不管他是否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拥有自己的农场,他对日常生活的认真、投入、努力,对于最微不足道的生活内容,磨剪子、割草、关心庄稼、巡视农庄,那种没有欲望的起伏从中阻隔的全神贯注,这一切从未改变。

 

他从未被欲望的波澜搅动起的情绪控制,因为他从未离开生活最坚实的本质。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也许是他心中最坚实的宁静,生活的风暴虽猛,但他不偏离生活的本分,不失去最本质的生长活力。

 

沉静,有时比刻意自控更有效

 

沉静,往往会让我们一下子能听到万物的声音。这也意味着,不需要刻意练习关注自己正在做的事,而是排除了内心集中在当下之外某一点的干扰,能平等的看到生活中的内容,而不是厚此薄彼,喜欢这个排斥那个,想喝咖啡,讨厌家务。

 

沉静,还有一个好处。你毫无怨言的接受了生活中你排斥的某些部分,比如说日常生活的乏味、琐碎、身边人让人痛恨的缺点,接受是你的一个生活常态,这意味着反复的可能性小;而掌握不好的自控,如《自控力》一书中所指出的,也许存在这样的情况,当你自控了一段时间,比如说你控制了情绪,伴侣关系得到了改善,你自控的目标实现了,你就有可能放弃自控。

 

本书还引用了一个概念叫做“目标释放”,说的就是一时的自控目标的实现,反而有可能引起自我放纵的欲望。这种心理很容易理解:为了实现目标,我都忍了这么长时间了,现在放松放松也是应该的。

 

决心控制自己,也就是在自己和事之间,再次加上“目的”这个夹层,仍然会受到“目的”的达成与否带来的情绪影响,有时还会带来“虚假希望综合症”。在你还啥都没做,没付出艰苦的努力之前,你先就预支了自控成功带来的欢乐。而必然,这种预支的欢乐是要有价格的,一旦自控失败,没有达到预期的成功,那种挫败感也许是加倍的。

 

而心中的沉静,它最有力量之处就在,它接受了生活最本真的样子,而不是惧怕、排斥、逃避它。据说,当一个人面对压力的时候,他面前的诱惑会更有诱惑力。

 

沉静是一种接受,也是一种全然放开的对外界的感受,既然接受了,也就坦荡了,放松了。

 

并不区别对待生活内容,厚此薄彼,期待这个,厌恶那个,接受这个,排斥那个。预先对生活内容作了个人的强烈选择,难免会因此情绪起伏,难以驾驭。尽可能平等接受生活中的一切,也就是不对享乐和吃苦做泾渭分明的感受比较,喝杯咖啡是美的,但不会因此感觉擦地干活不可忍受。


接受生活本来的样子,甜也不会因过度强调和感受而成为强烈的诱惑,苦也不会因过度的对比,成为一种抗拒。

 

这可以减少压力、愤怒、不满、渴望和失望的强度,也就是说没那么强烈的坏情绪,没那么强的欲望了,不需要过于艰苦的控制情绪、控制欲望,就能掌握好自己的生活,不被生活中的各种不可控因素抛上抛下,不能自主。更不用被伴侣指责,好脾气总是持续不了一个星期。

 

一颗沉静的心,贴近生活的本质,还有什么比这更稳固。


排版:Survival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