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成长,每个人都了不起

有这样一个谜语: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上用三只脚走路,猜一动物。

不少人都知道答案是——人

那么我想问你,你现在处于怎样的人生阶段呢?


埃里克森说,在每个阶段,人都有需要面对的矛盾和需要完成的人生课题。


比如:


青春期如何建立身份认同?


成年早期如何建立亲密关系以及职业认同?


中年期如何应对中年危机?


老年期如何整合自己的人生?


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


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你是否找到了属于你自己的答案?

面对逆境时,我们要如何做呢?

“我是谁,来自哪里,要去向何方?如何成为自己”你又有怎样的思考?

 

今天是周末,我在想,我为什么不好好休闲娱乐,反而有点像苦行僧般,在繁忙工作了一个星期后,还要坐在电脑前,专注地一个字一个字地写文章?


从陈海贤老师的《了不起的我》这本书中,我找到了答案。非常想把这本书推荐给你。

 

01

没有选择就是你的选择


许多人想改变,比如想减肥,想锻炼,想学习、想换工作等等,甚至于想要换种活法,重新来过。


但是真正做到的有多少呢?


当我们想朝着某个方向前进时,总会遇到很多阻力,这种阻力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我们内心,是我们与生俱来一些防御机制在起作用。


防御机制让我们追求稳定和可控,排斥改变与发展。

 

在想到改变的时候,许多人觉得自己没有选择。


比如没有工作的宝妈,守在一个无爱的婚姻中,想要离开,但觉得没有选择。


作者说,我们常常忘了特别重要的一点,你其实一直都有选择


认定自己没有选择,会把我们从灵活机动的人变成无能为力的环境的牺牲品。

当你告诉自己不行的时候,你已经做了选择。

 

比如待在一个只能满足温饱没什么前途的公司的时候,你已经做了选择。

 

我们为什么会说没有选择,那是因为我们误认为只有按照理想状况作出选择才算有选择,如果选项不够好,或是要承担选择的责任,那就是没有选择。


很多人说我没有选择的时候,其实说的是这不是我想要的选择。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有所改变,我们就必须明白,选择要基于当前的现实,而不是头脑中的理想。


同时换种思维方式,不是“谁对谁错”,不再责怪自己,而是思考这些想法对我的改变 “有用没用”。


我们要选择的不是未来的结果,而是此时此地的行动。

 

尝试看到自己更多的选择,为了自己的期待去改变吧。


 

02

思维的进化


心智模式是我们头脑中惯有的组织和加工世界的方式。


心智模式可以被分为两类,一类是积极的成长型心智模式,另一类是消极的防御型心智模式。


防御型心智模式有三种典型的表现:僵固性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


僵固型思维的人,在面对挑战时容易放弃,觉得努力是一件可耻的事。他们会把注意力从关注怎么做事,转移到关注怎么维护“我很强”的自我形象上去。


面对批评,僵固型思维的人,更容易把批评当作对自己的负面评价。而成长型思维的人更容易把批评当作帮助自己改进的反馈。

 

尝试着把“应该”两个字从头脑中去掉,我们就会少许多困扰。


不是你付出了很多,他就应该喜欢你。不是你给了孩子许多陪伴,他就应该听你的话。我们要学着区分愿望与现实。放下“我应该努力,我应该谈恋爱”的想法,接纳真实的自己。


绝对化思维对挫折做了绝对化加工的——永久化、普遍化、人格化。


就像有些夫妻常说:“你总是这样“,”天下男人都不靠谱“或是把事情绝对化当成都是别人的错或是自己的错。我们要学着去辨别这些僵固型思维,它让我们停止自我探索。


成长型心智模式推动人们不断创造,与现实发生互动,从而实现心智的自我进化。


我们可以把人生看作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一个把我们心里钟爱的理念变成现实的过程。

我就是这样的践行者,可我不小心陷入到另一个误区里。不知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很喜欢学习。听书,读书,参加训练营,听线上线下课等等,但常常觉得新学习的东西我已经知道不少了。


比如我看了一些积极心理学的书,再看其他书中写有关积极心理学的内容时,总会不自觉地想,这些我了解呀!原来我在固守原有的东西,没有放下,用原有的知识来固化新的知识。

 

这时,我对新东西没有保持一个开放的态度。


用我们头脑中已有的东西去理解新发生的事情,叫同化。而顺应是改变自己的认知模式,来适应新事物。


顺应很痛苦,我们的思维要经历太多的变化和不确定性。


我认为,心理工作者更需要持续学习和成长,心理学是发展的科学,对于生命的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


那么下次,我要以空杯的心态,就算要联系已有的知识,也要努力看到其中的差异。对自己的无知保持敏感,去探索、去发现新的东西。


03

 自我是关系的产物


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自我意识一直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古老的热门的话题。读了这本书,我才更深地理解了自我存在于关系中。

 

我们都知道,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没有人是完全独立的个体。并没有一个单独的自我,每一个关系里都有一个不同的自我。不是个性,而是我们所处的关系决定我们的想法和行为。

 


关系中自我的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人无时无刻不在关系当中。


第二个层次,在不同的关系中,自我是不同的。


比如内向的我,外向的我,勤快的我,懒惰的我,这些都是自我,只是处于不同关系中的自我。


有些人觉得自己很自卑,可是假设在某段关系中有人真诚的相信他们,赞赏他们,他们也会变自信。


你三个层次,决定我们行为的是我们所处的关系,不是我们的个性。


比如,休息日,儿子不做家庭作业,妈妈对儿子大吼大叫。但是老师打来电话,妈妈会立刻变得温柔和气。


妈妈的表现为什么会不一样,不是她的个性变了,而是她所处的关系不同。


第四个层次,从关系的视角出发,我们思考问题的维度会发生重大变化。


一些看起来似乎无解的问题,用关系的视角考虑就有了合理的答案。


关系的视角拓展改变的空间,比如我不认同我的领导安排我的工作,所以我自然就会拖拉。这也说明不是我自己,而是关系在决定会不会拖延。

通过关系视角,我对自己的一些行为有了新的认识。我不过多的责怪自己,因为不是我错了,而是我所处的系统出现了问题。我只需要专注于做我能做的事。

 

回到文章开头,大周末的,我为什么独自在电脑前写文章?这件事,表面上是我一个人在做,但如果没有读者,我也不能称之为作者。


我禀承写作是我对世界和他人表达的善意。我愿每个读到我文章的人都有所收获。


我的写作因为有你的看,才有意义,我们有了关系,产生了联结。

 


04

写在最后


不断成长是我们每个人生命的本能。生活一直在经历变化,没有永恒的避风港,我们能依靠的只能是不断提高自己适应变化的能力。


作者说,只要我们一直不断自我探索,自我成长,那么前方等着我们的就是了不起的自己。


去读这本书吧,书中的内容会引发你许多思考,也会为你提供很多系统实用的方法。愿我们一起携手探索成长,每个人都了不起!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怡名  (心探教练终身成长的践行者。如果我想给你一碗水,我至少有一桶水。在你需要之时,别忘记有我——为你带来暖心而专业的陪伴与支持。)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