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人生羁绊,源自你受伤的内在小孩

2016年因为一档《炫风孝子》的节目,让我通过镜头的跟拍,看到了郑爽与父亲之间的互动。当然,节目中难免有些表演之嫌,不过仍然无法掩饰父女之间的情感疏离。

 

而在最近郑爽被爆出代孕弃养的负面新闻后,谷雨实验室发布了一篇2017年关于她的采访稿,原来这个出道以来大部分时间都活在负面新闻和微博热搜的女孩,似乎在努力地“放飞自我”,而这背后是她与母亲的漫长斗争。

 

她的内在有一个被母亲长期控制,被父亲宠溺的叛逆小孩。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小孩。

 

萧亚轩的父亲在她5岁时抛弃了她们母女,她的内在有一个渴望被爱的小孩,而在与前后16任的男友交往中,她一直都在寻找这种被宠爱的感觉。只是男友越找越小,越来越不成熟,她们很难建立长期的亲密关系。

 

韩国影星崔真实与比自己小10岁的男友赵成民结婚后,经常遭到家暴,即使在怀孕期间也没能幸免。很多遭遇到家暴的女性无法离开这样糟糕的关系,是因为在她的内在有一个害怕被抛弃的小孩,因为被抛弃,意味着她的整个世界都消失了。

 

如何走出自己的人生桎梏,疗愈内在那个受伤的小孩呢?

 

国内顶尖的心理学家施琪嘉老师在他的新书《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中给出了答案。


施老师依托他丰厚的理论,30多年的临床心理经验,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广泛的兴趣爱好,针对内在小孩的5大需要、5种情绪、5个价值信念,在书中给我们提供了系统的解决方案,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自我疗愈的心理自助书。

 

施老师无论在他的课堂上,还是在他的书中,都融入了很多个人特质。


他喜欢电影,曾经解读过上百部电影;他喜欢花腔女高音,结果治疗好了与他有着同样兴趣的女病人;他喜欢骑着拉风的哈雷摩托穿行在武汉的小巷,给人一种归来仍是少年的感觉;


他喜欢音乐,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流行音乐,他是那个最潮的人;


他还是个孝子,对于曾经是海员的父亲为自己做的一碗红烧肉念念不忘,在父亲去世后,开始思考自己的中年危机……

 

他是一个性情中人,而正因为他的率真,让你可以在他的文字中,在他的治疗中,让你的人格不自觉地产生松动。

 

《疗愈内在小孩》这本书,是施老师在壹心理的同名畅销课的基础上,经多次修改而出版发行的。口语化的表达,把深奥的心理学知识用平实的语言讲出来,就像一位长者循循善诱,把道理说得浅显易懂。理论背后的案例加深了我们的体验,在阅读的过程中,疗愈也在自然地发生着。

 

如何疗愈你的内在小孩?施琪嘉老师给出一个清晰的脉络:

看见——疗愈——整合。这就像游戏通关,让自己逐渐获得内在的力量,最终带来深度的成长,活出真实而完整的自我。

 

01

看见你的内在小孩

 

什么是内在小孩?它是一个不容易被察觉的内在心理体验,与之配对的还有内在父母,这些都是人的内在客体。

 

而要探索内在小孩,我们必须要回到一个人的早年:他是怎么出生的,是否是被祝福、被期待的?是顺产还是剖腹产?他是如何被养育的?是一直在父母身边,还是像个“邮包”一个被送来送去?他是母乳喂养、还是奶粉喂养?他多大时候断奶?几岁与父母分床?


这些都会影响到我们与父母的依恋模式,并最终塑造了我们感知世界与他人的方式。

 

一个从小被父母送来送去的“邮包”孩子,他最初的6个月在父母身边,而在母亲休完产假后,被姥姥带回老家,2岁后又被送到奶奶家,3岁回到父母身边后被送到幼儿园。


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体验到被抛弃的感觉,这样就可能形成一个害怕被抛弃的内在小孩。

 

在成年后,因为害怕被抛弃,他会非常讨好,不敢拒绝别人,害怕别人的评判,担心自己不够好,为了维持关系而不断妥协牺牲自己。另一个极端就是不与人建立关系,经常回避人际关系,这样,就不会有被抛弃的危险了。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他对依赖一个人充满了恐惧,害怕亲密,害怕与人建立深度的关系,一旦关系走得太近,他们就会主动退出或者中断这段关系,也就是用主动抛弃来防御被人抛弃的危险

 

假如在养育过程中,母亲是抑郁的,她对于孩子是没有回应的,孩子在母亲的眼中看到的是冷漠与空洞,缺乏情感,或者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被忽视,他的内在就形成了一个渴望被爱、被关注的小孩

 

那么,如何才能获得父母的关注呢?TA要会察言观色,就像电影《被嫌弃的松子一生》中的松子,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发现自己扮鬼脸可以让父亲开心,她就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式的讨好模式:只要父亲不开心,我就扮鬼脸。

 

而有的孩子知道父母对自己的成绩很在意,拼命学习获得优异的成绩来赢得父母的注视,而当学习成绩成为孩子从父母那获得关注的唯一砝码时,一次小小的失误,孩子就感到天快要塌了。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优秀的孩子一次考试考砸了,从此就一蹶不振的原因。

 

当然,孩子是非常聪明的,他们会无意识地用各种“花招来吸引父母的注意,通过好的成绩可能还算相对正向的,而通过让自己生病,在学校捣乱的偏差行为等破坏性的方式来吸引父母的目光,可能就会令父母非常头疼了。

 

当我们的关系出现阻碍时,当我们感到内在匮乏时,当我们渴望成功却无法行动时,我们需要向内看,是什么样的内在小孩在捣鬼”。看见即改变,你也就开始尝试去关照自己的内在小孩了。

 

02

照顾自己的内在小孩

 

曾奇峰老师曾经说过,精神分析是一门育儿学。假如我们学会了照顾自己的内在小孩,实际上我们也就可以成为合格的父母。


那个被忽视、被抛弃、被虐待、被操控的内在小孩,如果我们看见了它,我们就不会用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方式去对待我们的孩子,也就中断了创伤在代际中的传递,避免了无意识的强迫性重复。

 

施琪嘉老师认为,内在小孩受伤的原因是没有得到足够的满足,而早期不恰当、不稳定、不持续的对待,让孩子需要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它就会用全能自大的“上帝”情结去防御内在的弱小与自卑。从吴谢宇、马加爵这些孩子身上,我们都能窥见那个受伤的内在小孩。

 

对于内在受伤的小孩,我们需要重新养育它,并且学会自我满足。

 

自我陪伴

施琪嘉老师说,陪伴就是有人在的感觉。而自我陪伴,是给自己创造游戏与玩耍的空间,发展出一两种兴趣爱好,可以自在地与自己玩耍。


比如跑步、阅读、音乐、写作,这些都是非常好的自我陪伴方式。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在谈些什么》一书中,记录了他在长达四分之一个世纪里,日日坚持跑步时的所见所闻、所惑所思,不仅跑出了健康的体魄,还锻造了坚毅的性格,探究了人生的意义,让自己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得到了滋养。 


自我肯定

对于缺乏夸奖的内在小孩,内在会有一个严苛的父母,对他不断进行批评、指责、打压。自我贬低会让我们错失很多的机会,而总是在成功面前止步。


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训练增强自我效能感,放弃完美主义,给自己订立一个较容易的目标,让自己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感觉,并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进行适时的鼓励与自我认可。


一旦我们内在批评的声音冒出来,我们马上就喊停,把这些批评的声音写下来,并且逐一进行反驳。每天记录下自己的成就事件,也就是把成果可视化,这样的练习,会让我们逐渐获得掌控感。 


自我关照

我们有时会委屈,会愤怒,会焦虑,会情绪低落,当这些情绪出现时,我们要学会用健康的方式去管理自己的情绪。


在感到委屈时,我们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向他人提出自己的请求;在感到愤怒时,我们要有发泄愤怒的渠道,比如出去走一走,找点其他的事情先转移一下,或者在回归理性后,与引发愤怒的人进行沟通等等。


当我们对情绪有了更多的掌控感,我们也就更容易了解自己的脾气,从容应对内在那个喜怒无常的小孩了。


 03

整合自己的内在小孩 


如何更好地整合自己?施琪嘉老师在《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这本书中给出了以下几个方法: 


第一,了解自己的身体。


据统计,80%的疾病都是身心疾病。身体不会说谎,但我们却往往忽略了身体发出的信号。有位朋友向我咨询,说他的母亲长期失眠、头疼,还伴随身体的疼痛,四处求医,但见效甚微。


其实,他的母亲更多的是心理疾病,长期的孤独感,对自我的忽略,以及对死亡的恐惧,可能是导致失眠与疼痛的根本原因。 


第二,与自己对话。


写日记是与自己对话的最好的方式之一。《通向自我的日记》作者凯瑟琳.亚当斯将她的日记称为“79美分治疗师”。她说,近30年来,我一直都在看同一位治疗师:凌晨三点,在我结婚的那天,在圣诞节,在旅游度假地,我都会拜访我的治疗师。


我可以对治疗师无话不说。我的治疗师安静地倾听我最黑暗的内心,最离奇的幻想,最珍视的梦想。无论说什么,它都全盘接受,没有意见,没有评判,没有报复。 


第三,分析自己的潜意识信息。


如果条件允许,找一个心理咨询师来分析,当然是最有价值的。当然,我们也可以像弗洛伊德当年那样进行自我分析。
自我分析的素材包括日常的梦、自由联想,以及口误或者笔误等等。


弗洛伊德说,梦是通往无意识的康庄大道。梦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宝藏,记录梦、分析梦、书写梦,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领悟与修通。

最后,寻找一个可以镜映的客体。


脸书的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在《向前一步》中提到,女性的成长,最重要的是寻找一位导师引领你,这样你会少走弯路,一直向前。


而生活中的导师就类似于一面镜子,他看着你成长,鼓励你,支持你,接纳你,陪伴你,直到你成为真实完整的自己。


荣格说,内在小孩是一切光上的光,是治愈的引领者。跟随《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书中的方法,你也可以获得爱与滋养自己的能力,让自由之光照进你的未来。


作者简介:任丽,动力取向心理咨询师,心理专栏作者,透过电影看人性,通过文字写人生。文章已获微信公众号:任丽的心灵空间 (ID:renlixI)授权转载,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专栏作者,电影写作成长营创办者,专注于婚姻、情感两性关系、家庭亲子关系、职场人际关系以及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心理咨询与心理培训。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