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孩子养错了吗?

前几日,我们正华周六的免费心理沙龙来了几位家长,被问到这样的问题。

可以说,这几位家长都是非常注重孩子教育的父母。他们是从全国各地,花着不菲的价格来北京参加一个关于孩子教育的为期两天的培训。是通过一起听课的其他家长介绍来我们的心理沙龙的。

我简单的听了一下他们的培训内容,讲的都是西方发展心理学再加上一点点精神分析理论的依恋的内容。听他们讲课的内容也没有什么大碍,可以他们每个人却都陷入各自的焦虑之中,所以一起问出了以上的问题。

我很好奇课程的内容为什么会带给他们这么大的焦虑。

我听见一个妈妈说:“听老师讲,我才知道,孩子从出生开始,在哺乳期的亲子关系那么重要,我要是早点知道这样的事情,也不会那么早就丢下孩子去工作,让孩子产生那么大的心里创伤,乃至于现在这么不肯接受我,不但自己叛逆,还耽误了学业。”妈妈的眼睛红了。

另外一个爸爸也说,就像那位老师讲的,我确实不知道孩子上一年级和上五年级的区别,我要是早点儿学习一下这些就好了,现在孩子性格特别内向,不爱说话,都是我的错。爸爸焦虑而自责。

“孩子都这么大了,我还每天都叫他起床,这也太不符合他这个年纪的成长规律了,看来这么多年来,是我把孩子养错了。”另一个妈妈简直有点儿痛心疾首了。

我忽然感觉到,长途跋涉来北京来听这么昂贵的课,他们也许是遇到了一些教育孩子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还带着那么点儿时代的特点。

我告诉他们,他们听到那些以精神分析为基础的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是来自于西方的观点比较多,虽然有一些观点有借鉴作用,也绝对不是外来的和尚念的经就对,我们的教育从孔子开始,就是因材施教,教育孩子是没有蓝本和公式的,不用那么紧张,孩子自己都能长大。

看着他们的表情,我知道我说的这些他们不太听得进去。

为什么这些家长上完了课竟然感觉把自己的孩子都教错了呢?

我头脑中忽然蹦出来一个词,可以在这里借用一下。这个词叫做文化休克。是指在非本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这原本是移民国家对于一些移民产生的一些精神症状的总结。我觉得放在这些家长身上却有那么一点儿相似。

由于我们近几年来的改革开放,很多新技术,新科学的涌入,也伴随着一些思想和认识上的西方思潮的冲击,特别是被一些我们自己的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所谓的公知大V一炒作,仿佛外来的都是都是高级的,都是香的,在心理学,教育学领域中,尤其严重。

我们经常会发现,我们这个养了五千年孩子的民族,有很多人竟然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怎么养了,这个问题在一起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身上尤其突出。这不是他们不会了,而是被西方思潮冲击得自己的文化“休克”了。这说起来就有点儿滑稽了 。

往往在刚刚接触到外来的思想的时候,感觉到仿佛找到了长生不老药一样,一切全解,照葫芦画瓢整了一段时间后,完全进入了一个邯郸学步阶段。外来的没学会,自己原来会的也不好使了。

我经常被一些焦虑的小妈妈问,是不是要像一些西方的教育那样,从小把孩子放到其他房间培养自立,哭了不管,不哭再抱;还是像另外的一些西方教育者说的那样,用一块布把孩子兜在怀里养?把我们这个养了五千多年孩子的民族,把养孩子都整不会了。

造成这样问题,其实不能都怪家长。

首先,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让人们越加繁忙和辛苦,对经济过多的关注,让我们没有精力去关注追求高尚而美好的目标。有些对孩子,简直直接变得物化,仿佛我们按照一定的公式去养育,就能培养出我们需要的栋梁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第二,在资本的参与下,不断的给一些家长制造焦虑你,教育变得扭曲。孩子在这个时候往往成为整个社会焦虑的承载者仿佛孩子没上过早教班就会贻误一个天才,没学过奥数就会耽误成为一个科学家,钢琴没考过级仿佛人生都不完整了。让一些本来就焦虑的家长,像看贼一样看着孩子。前些日子看喜剧演员陈佩斯在一档节目里说过这样的话:“你知道有多少家长在以看孩子学习的名义在虐待孩子吗?”听了让人有振聋发聩的感觉。

第三,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焦虑从害怕“得不到”,变成“怕失去”。很多经历过贫困的童年,靠自己的辛勤努力改善了自己的经济状态和生活条件的家长,非常害怕还不努力会回到童年那种窘迫的经济状态,他们自己是靠成绩改善了生活,就对此深信不疑,这也让很多家长痴迷与孩子的学习成绩的一个原因。

第四,时代和技术更迭在近几十年的时间里有非常迅速的发展,其实我们的家长也在这种迅速的变革中很难适应,他们面对自己的职业危机,中年危机的解决办法之一,也就是把自己内心无形的惶恐变成可视性,孩子能看见的成绩。看着孩子学习,是变成了中年危机的避难所。

而以上这些,需要的都是我们坐下来,慢慢解决的事情。

而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我只能让他们先坐下来,喝杯茶,安顿一下他们自己。

然后笑着对他们说:不用急,我们回家先数数钱,看看我们省吃俭用家里的钱够孩子活多少年的,再看看社会这几年的变化,是越来越有办法了,还是越来越不行了,给自己点儿信心;然后再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想想这么多年有多少事情想做而没做,去着手去做;有多少遗憾,尽量去弥补;有多少想玩的,想体验的,去体验。把眼睛离开孩子,去找自己的世界。

说完这些,我发现他们有的眼睛开始亮了,有的更迷茫了。

孩子的事 ,永远不只是孩子的事,养错了的孩子,背后一定是有着一对迷茫的父母。

这就是家庭治疗工作的对象。

文:卢正华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