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才不在意别人的不认可呢”(才怪)

作者:徐敏
来源:SelfMindnSocialBrain(ID:gh_f402504678d0)
原文标题:提升自尊 | 出发吧,于风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能力大小以及价值高低的判断和感受(方平,马焱,朱文龙,姜媛,2016)。根据自尊水平的高低可将其分为高自尊与低自尊。研究普遍发现相比低自尊群体,高自尊群体更加乐观、拥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在困境中也更加坚韧等。但与此同时研究者也发现高自尊群体存在着异质性:有些高自尊者对他人的需要缺乏敏感、甚至更容易产生攻击和暴力行为,而另一些高自尊者却不这样(张丽华,曹杏田,2017)。

高自尊的异质性促进研究者对其分类探索。研究者们主要根据以下4种标准对高自尊进行了划分(田录梅,张向葵,2006):

稳定性,即根据自尊是否随着时间、情境的波动而变化,将高自尊划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其测量方法是让被试完成多次整体的自尊量表的测试来判断其稳定性。

防御性,即根据个体是否隐藏了消极自我感受并且公开表现出积极的自我感受,将高自尊分为防御型高自尊和安全型高自尊。这两种类型可以通过同时测量个体的整体自尊与社会赞许性来识别。

依赖性,即个体的自尊是否依赖于达到现实或者他人的期望标准,将高自尊分为依赖型高自尊和真正的高自尊。该种类型主要通过相倚性自尊量表和自我价值感相倚性量表测量。

一致性,即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这两个结构在各自测验的得分上是否一致,分为一致型高自尊与不一致型高自尊。外显自尊的测量主要通过自我报告法,而内隐自尊则主要通过内隐联想测验、阈下态度启动任务等进行测量。

而Kernis(2003)把上述的不稳定型高自尊、防御型高自尊、相倚型高自尊和不一致型高自尊统称为脆弱的高自尊,把与之相对应的高自尊统称为安全的高自尊。联想到生活中,有时候人们会用 “自尊心真强”去评价一个人,暗含着这个人清高、不好相处、易激惹等,应该就是指脆弱型高自尊者。

言情小说中,霸道总裁往往戴上冷漠或者自恋的面具来掩饰自己内心的孤独与脆弱,而傻白甜女主角总会用爱来治愈他。某种程度上,脆弱型高自尊和霸道总裁形象极为相似,他们总是采用各种防御性策略来掩饰自己真实的内心,举几个例子:

自恋——“女人,你是不是爱上我了”


研究者发现脆弱型高自尊多是自恋的,自恋作为一种夸大的方式来支持和提升自尊,其本质是用表面的高价值感来掩饰隐藏于内心的低自我感受(杨晓慧,2011)。

否认——“我不是,我没有,你瞎说”

脆弱型高自尊者在面对失败时往往倾向于否认自己的责任,“我没有通过测验是因为题目太难了”。这是因为脆弱型高自尊其内隐层面与外显层面的自我评价是分离的。因此当“考试失败”这种自我威胁信息出现时,他们内隐的消极评价就会被唤醒并产生强烈的羞愧感。为了逃离这种体验,他们就会把责任甩锅给外部因素,否认自己的责任(潘益中,许燕,2011)。

一杯喝了一半的水,有些人会欣喜于剩下的半杯水,而有的人则会叹惋空的那半。这就是生活中一个关于注意偏向的例子。注意偏向是指相对于中性刺激,个体对相应消极或积极刺激表现出不同的注意分配。

研究发现相比安全型高自尊个体,脆弱型高自尊个体对消极的人机评价信息有更大的注意偏向,并且这种注意偏向的内在机制是注意解脱困难而非注意警觉(吴丽丽,2014)。也就是说,脆弱型高自尊个体在注意到消极的人际评价信息后,很难把注意力从其中转移,会较长时间地停留在负性信息中。他们非常在意同伴评价甚至会过度追求同伴认同,但在与同伴交往中却倾向于把正性信息解释成拒绝的信息,对别人的好意持有更多的怀疑(张林,张向葵,谭群,2017)。还有研究发现,脆弱型高自尊个体对愤怒面孔比快乐面孔更敏感(杨晓慧,2011)。

可能在脆弱型高自尊群体的眼中,世界就像被蒙上了一层灰色的滤镜。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却也因这渴望而对负性信息更为敏感,感受到拒绝的他们更容易采取言语攻击等策略来进行自我保护,最终导致——明明是想靠近,却孤单到黎明。

关于脆弱型高自尊的研究大多数都揭示了该特征的负性影响。但换个角度思考,虽然脆弱型高自尊否认了自我内在的消极感觉,但这种行为是否也展现出了他们对积极美好品质的向往以及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呢?我认为相比于纯粹的低自尊个体,脆弱型高自尊是具有一定适应性与可发展性的,研究可考虑如何针对其特性进行干预,帮助个体获得更好的自我价值感。

另外,Kernis整合了稳定性、防御性、相倚性与一致性的特点将高自尊分为脆弱型与安全型。这种分类虽然较为全面地将高自尊进行了划分,但同时也会存在不够细致的问题。比如低外显-高内隐自尊个体虽然会被划入脆弱型高自尊群体,但是他们的外在表现行为显然有别于大部分脆弱型高自尊个体。比如,防御性行为在低外显-高内隐群体上可能表现为“自我贬损”,以通过抱怨自身的缺点来传达出一种“我觉得自己十分特别”的隐性自恋。因此,我认为有关高自尊的分类理论还需进一步完善细化。

以及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脆弱型高自尊会去否定自我内在的消极感受?这其中是否受到社会赞许性的影响?比如男孩子从小被教育哭是不好的,久而久之他们习惯于掩饰自己的悲伤。以此类推,自卑与低自尊等被社会所厌弃的特征因此需要隐藏,但长久以往个体所感受到自己内在与外在的分裂又可能加剧自卑感的形成。

假如,个体能够无压力地表现出自己低自尊的事实,低自尊、无能的人不再被厌弃,或许就不会有脆弱型高自尊群体了。换言之,我认为有可能脆弱型高自尊等现象的出现其实并不只是个人自我悦纳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悦纳的问题。虽然社会不会仁慈到为个人负责,每个人还是只能背负各自的枷锁前行,但心理学或许就是那一把打开枷锁的钥匙吧。

参考文献:
方平, 马焱, 朱文龙, 姜媛. (2016). 自尊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心理科学进展, 24(9).
潘益中, 许燕. (2011). 脆弱高自尊在自我威胁后的归因与情绪转换. 心理科学(1), 166-171.
田录梅, 张向葵. (2006). 高自尊的异质性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14(5).
吴丽丽. (2014). 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对人际评价信息的注意偏向. (Doctoral dissertation, 辽宁师范大学).
杨晓慧. (2011). 脆弱型高自尊个体的认知加工及其情感反应特点. (博士毕业论文, 宁波大学).
张林, 张向葵, 谭群. (2017). 不同类型高自尊个体在受威胁情境下对社交线索的认知特点.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
张丽华, 曹杏田. (2017). 脆弱型高自尊研究:源起、现状与展望.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0(6), 1-6.
Kernis M H. (2003). Toward a conceptualization of optimal self-esteem. Psychological Inguiry, 14(1): 1~26

公众号介绍:SelfMindnSocialBrain(ID:gh_f402504678d0(自我、心灵与社会脑),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王轶楠博士研究组,主要关注社会认知与神经科学视野下的自我心理学研究。
排版:小鲸鱼 JXLF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