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幸福,需要先放下对幸福的执念

提到幸福,你会想到拥有哪些幸福的条件,或者方法呢?答案是否需要完成一些物品的积累之后,或者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才敢体会幸福呢? 

 

几年前,我看到了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2009年完成书写,于2013年由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在中国出版的《断舍离》,是张德芬老师做的序言。从那时开始,我便相信:幸福,不仅仅是我们拥有了什么,而是需要我们先放下对幸福的执念。

 

一、

“断”掉和停止负面的思考模式

 

《人生脚本》里曾经告诉我们,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的大脑里不知不觉被父母和周围的环境 ‘编’入一些设计好的程序。于是比较幸运的一部分人,程序非常健康,他们很容易就会感受到幸福。

 

然而,有很多的人,在未来的一天,忽然发现非常的痛苦、悲伤,思维认知也非常的悲观。幸福于他们而言,那么的遥不可及,需要作出很多的调整和修正。

 

部分终身都无法觉察自己,无法寻求帮助的人,那些让他们无法接纳的状况,成了他们内心的一些执念。一生都郁郁寡欢,甚至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这些执念,往往不是事实,只是我们内心的畏惧。畏惧自己被贬低、被排斥、被拒绝,畏惧自己没能力、没人爱…… 

 

 接纳现实难吗? 难,是因为——接纳不如意的现实,意味着直面自己的错误和选择,意味着自我否定,承受恐惧和焦虑,也意味着走出惯性,面对不可预知的将来。

 

其实,苦恼到解脱之间,仿佛仅隔一线,两者的转化,往往是瞬间的跨越,就像顿悟。 这条界限就是,接纳现实,掉一些负面的思维。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能够就是断绝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放手不需要的东西,只选择必要的物品。通过这个过程,你可以从看得见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最终实现对自己深刻、彻底的了解,接纳最真实的自己。不仅仅居住环境,就连整个人的心灵都轻松舒畅;而行为和认知的改观,有时候会让整个人生出现重大转折。

 

不知不觉之间封存起来的内在的力量被释放出来,就像制造出了一个契机,点燃了可以让人的生命炽热燃烧的导火线,出现意想不到的幸福。

 

选择‘断’的开始,也提醒着我们,在购物时三思而后行;不需要的东西就不接受;只添置必须的物品。

 

这样的行动后果给众多的人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加速和促进了生活的良性代谢和循环。从而远离了执念,过上了悠闲舒适的生活。

 

二、

“舍”去和割离当下的贪念

带来自我觉察

 

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卖掉或者赠送物品给有用的人;缩小喜好的的范围。

 

选择和当下自己相称的物品,将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换成了需要、合适、舒适。

 

‘这种东西与当下的我很相称,对当下的我来说是必需品’这样的判断,人就必须要清楚的了解自己。看东西的视角也会不知不觉的发生变化,自然而然的就允许自己使用一些高级或者好一些的东西;当下的自我就会越来越鲜明地判断出准确的自我形象,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放下过去的自己。

 

很多人一旦有所察觉,改变便会直抵内心,从而也自然而然的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觉察那些如同杂物一样的执念,掠去了我们身上多少的能量,然后通过筛选物品的行动,实现自我完善,这就是断舍离的精髓。

 

如果能够与物品形成良好的关系,从家里的衣柜、抽屉开始,进行有意识的改变,一切都会随之改变,包括我们与周围人的关系都会跟着改变。

 

‘断’和‘舍’都需要行动,不断重复之后,就能抵达感觉的世界,就能磨砺我们的智慧。

 

不管食物还是居住环境,我们都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行动,保证他的正确性与舒适性,从而带给我们美妙的生活和感受。

 

三、

“离”开‘多就是好’的念头

遇到更好的自己

 

脱离对物品的执念,我们的家变得一尘不染,家,就成了款待自己的最好的空间,当我们下班回到家里,推开门的一瞬间说:‘还是回到家里好啊’,等于让自己置身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驱离用外在世界满足自己的欲求和内心的空虚,我们就能开始享受当下生活的简单和单纯,和大自然相处,和自己的内心相处,更加清晰地理解自己、接纳自己、爱上自己。

 

如此,我们便可以感受到当下毫无压力的自在与幸福。

 

原创:舒雅清正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