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侣间最扎心对话曝光,背后的真相是?

心 理 0 时 差

壹心理 ◎ 荣誉出品

文: 时差少女S
来源:心理0时差(ID:PsyTime)
原标题:“你根本不爱我,不然怎么会……” | 情侣间最扎心对话曝光,背后的真相是?

01


大家好,我是大叔的好朋友时差少女,一枚在心理学领域摸爬滚打 8 年的心理学硕士。 


大叔说,有一些属于女孩子的话题,我比他更懂,所以叫上了我,跟大家一起探讨那些有趣又磨人的心理学,今后也会常常在这里跟大家见面啦。 


今天的文章,我们先从一段对话开始。

 

女孩:“我给你打了 N 个电话,你怎么都不接啊!“(声音略带忧伤的埋怨)

男孩:“这不是在赶来的路上嘛,没看手机。宝贝打给我什么事啊?“(宠溺的语气)


女孩:“你最近一点都不关心我,我这几天忙死了,心情超差,你竟然都无动于衷,你怎么可以这样?”


男孩:“对不起,我最近也比较忙,但是……”


女孩:“不用解释了,你根本就不在乎我。”……


再聊下去,就是女孩夺门而去,不欢而散,饭也不吃了。


这是我周末吃饭时,隔壁桌一对情侣传来的对话。


谈过恋爱的人,对这样的场景应该都不陌生,问了一圈身边的女孩子,发现大家都曾经对男友或多或少耍过这一类的 “流氓”。 


学了心理学,我才明白这一招叫 “愧疚诱导”[1] 


它的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在冲突中,A 会强调自己受的伤和委屈,以此诱发 B 感到 “内疚”;


B 一旦内疚,便会做出一系列的道歉、安慰、关心、弥补行动。 


这种内疚感越强,弥补行动越到位,A 越会感觉到被在乎,越有安全感;


如果 B 没有任何内疚感,也不做出补救行为,甚至还狡辩,那 A 肯定会下这样一个结论: 


你根本就不在乎我!你一点儿也不爱我!


然后问题就升级了。


02

无理取闹的背后,是深深的不安全感


“愧疚诱导” 的使用,往往跟一个人的依恋模式有关。


而成年期的依恋模式,往往与童年的经历分不开。


先来说说什么是依恋模式。 


它最早是在婴儿身上发现的,心理学家先让妈妈们带着孩子在实验室中玩玩具,中途妈妈会突然离开,由此观察孩子们的不同反应:


  • 依恋安全的孩子,妈妈突然离开时会伤心,但是当妈妈回来后,他们会立刻找妈妈抱抱,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

  • 依恋回避的孩子变现得很高冷,妈妈离开或回来他们都没有什么反应,陌生人和妈妈的陪伴对他们来说似乎一样。

  • 依恋焦虑的孩子,妈妈一走就悲伤到不能自已;

    妈妈回来后,他们既很想被安慰,又表现出气愤和拒绝,之后也不想玩了,只想黏在妈妈身边。


依恋焦虑的孩子在妈妈离开之后崩溃大哭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


除了遗传因素之外,日常的亲子互动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2] 


如果孩子小时候,爸妈总是没空理他,每次的情感需要总得不到满足,或者父母总是在自己不留神的时候就离开家,一去就是一年半载,孩子就容易形成依恋焦虑,总害怕自己被抛弃。 


除了原生家庭,其他的早期人际关系,甚至初恋等经历,也会引发这种不安全感。 


这时候,人们会形成自己的策略,来获取依恋对象的关注。


比如我闺蜜就曾经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小时候,爸爸总是很忙,没什么时间关心她。但是当她表现得很无助,很需要父亲帮忙时,便会得到父亲的关注。 


而另一位朋友则是另一种情况,他发现自己大发脾气,甚至不吃饭的时候,家人会很关注自己; 


久而久之,他们也就习得了这些技能:

通过过度激活自己的情绪,来获得他人的情感关注, 这种习惯也会延续在她的恋爱关系中,以此获得另一半的关注和爱。


之后心理学家们发现,成年人谈恋爱的时候,也有类似于婴儿的依恋模式。[6] 


比如我们开头提到的那段对话,其中女孩子的表现就是典型的焦虑型依恋。


他们会表现得 “很粘人”,内心没有安全感,担心被恋人抛弃。 


一旦他们感觉不到被爱和关注,情绪就很容易崩溃,崩溃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 一种是表现得很无助弱小(比如委屈地掉眼泪,说自己多么难过),让对方觉得很愧疚,从而得到满满的关心和体贴;

  • 另一种是大发脾气,把对方痛骂一顿,甩门而去或者干脆提分手(当然这是比较极端的情况),等着对方来负荆请罪;


没错,这些反应就是前文提到的 “愧疚诱导”,它们是依恋焦虑者常用的一种应对策略。[1] 


表面上看上去是对另一半的责备,实际上内心都是一种极度的不安全感:


怕自己不够好,怕对方不够爱自己。



从研究数据上来看,依恋焦虑者中女性比例远大于男性,也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似乎感觉日常情侣之间, 似乎女孩子更容易使用愧疚诱导,更容易发出这样的灵魂拷问:[3][4] 

“你爱我吗?如果你爱我,你怎么会这样对我…… ” 

(注意:这些研究结果只是基于数据而言,并不是说使用愧疚诱导的人就一定是依恋焦虑,也并不是只有女孩子会使用这种策略,大家别乱贴标签哦。) 


有朋友可能会问:


“有时候确实是对方做错了啊,难道让人道歉就是愧疚诱导吗?” 


当然不是。


要知道,依恋焦虑者 “引发对方愧疚” 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仅仅是为了得到情感上的满足。


因为总觉得得不到足够的爱和安全感,所以希望看到对方在乎自己的样子,才能放心。 

此时,人的应对能力通常是很缺乏的,只是渴望被爱的感觉。


03

两败俱伤的爱情,有什么解药吗?


我曾经的室友,是一个典型的依恋焦虑者,她的上一段恋爱,便是以 “假分手” 结束的。 


她一跟对方吵架,就容易提分手。


但她仅仅是为了吓对方,内心想你要是道歉足够诚恳,我就原谅你。 


结果假戏真做,有一天对方真的就不再找她了。 


因为对于一个长期 “被愧疚” 的人来说,会在感情中消耗很大的能量。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愧疚诱导确实能够帮助人在短期内感觉到很幸福,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但是长期以往,那些经常被诱导的人,感情满意度会日渐下降,到后来觉得 “累觉不爱”。[1] 


到头来,两败俱伤。


那么,该怎么解决呢? 


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意识到依恋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很多人会给自己贴上标签,觉得自己是一个依恋焦虑的人,没救了。 


No,心理学的研究告诉你,依恋模式是可以改变的。


每一段新的关系,每一个新的行动,都可以慢慢调整你的内心,产生新的体会。 


改变需要找到根本问题:

依恋焦虑者想要的虽然是关心和爱,但是Ta们最缺的是“自我安全感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因此怕对方会离开自己。 


因此,如果想要缓解依恋焦虑,减少愧疚诱导,除了从外界寻找爱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内心寻找自信。[5] 


怎么做呢?


少女给大家以下建议: 


1. 试着问问自己,当你在想「他到底还爱不爱我」的时候,你到底在怕什么?


是对方真的不够爱你,还是你对自己不够有信心? 


其实你身边有很多爱你的人,Ta 也常常给你很多关心,但是安全感的缺乏,常常让你感觉不到这些爱。 


所以只有你自己能给自己安全感时,你才能够感受到对方的爱。 


明白了症结所在,是改变的第一步。


2. 锻炼自己独处的能力


偶尔给彼此单独的空间,尝试自己一个人去逛逛街、泡书店、甚至旅行,期间不要联系对方。 


如果你每天都必须联系对方,才能睡着,那么你就学习减少频率,从每天 3 通电话减少到 1 通电话,从每个月一次独处减少到每两周一次…… 慢慢地在独处中享受自己的乐趣。


在这种单独的空间里,学会消化自己的情绪,你会发现,很多情绪你自己其实可以解决。 


你不需要依赖对方的“道歉”来安抚自己的情绪,Ta 不是解决情绪的唯一途径,你自己才是。 



3. 学会自己做决定,培养掌控感 


掌控感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很多时候不安全感来自于自己没有掌控感,总是害怕失去很多东西。 


掌控感不一定要在爱情中培养,你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你不能决定对方永远爱你,但是你可以决定自己每周末干什么、可以决定自己喜欢穿什么衣服、可以去做让自己开心的事……小目标才能做大事情。 


最难的,是掌控自己的情绪。 


每次感觉到对方不够在乎你,想要发飙的时候,先试着冷静不说,之后再说出来。 


从一些小事上培养自己的掌控感,慢慢地把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


04

如果你是“被迫道歉”的一方,你能做什么?


在感情初期,你可能会一味去保护对方,一次次被诱发愧疚,让你都开始怀疑自己:


是不是我真的做得不够好?是不是我真的不够爱 Ta? 


但你需要分辨,有些时候是自己做得不够好,有些时候是对方对爱的需求太多了,并不是你做得不好。 


解决的根本,不是在Ta情绪爆发时一味道歉、迁就,而是在日常中帮 Ta 建立自信和安全感。 


少女给 2 点建议: 


1. 多肯定 Ta 各方面的能力


让 Ta 感觉自己是一个很被欣赏的人,并且意识到“我本来就值得被爱”。


2.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如果你觉得并没有做错,而被迫道歉时,你需要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让情绪累积以致有一天崩溃。 


刚开始表达感受时,可能会遭到对方的拒绝,或者给对方很大压力,但是从长期来看,这可以帮助 Ta 思考自己的行为模式,并有机会改变。


05

写在最后


最好的爱情,是在一起时很幸福,独处时也很享受;


被你爱的时候很甜蜜,被自己爱的时候更幸福; 


总有一天,当你问“你爱我吗”的时候,内心并不是恐惧,而是甜蜜,因为你知道对方一定会回答:


“是的,我很爱你。” 


要相信,所有美好的东西,你都值得拥有。



最后,少女想说:


在亲密关系中,爱 Ta,更要学会爱自己,辨识内心需要。


如果以上几点建议你很难做到,或者还是会与 Ta 不断发生争吵,你还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做出改变。

 

心理咨询是自我提升的一种方式。


你可以在壹心理咨询平台上,匹配到适合你的咨询师,为你提供专业、稳定、接纳的环境,在自我体验和察觉互动中,产生新的体验,让你拓展对自我的觉察、纠正消极的自我对话、用不同角度解读身上的 “标签”。

 

让改变发生在你的心理和身体上。


— The End —


References / 少女参考的文献资料:
[1] Overall, N. C., Girme, Y. U., Lemay Jr, E. P., & Hammond, M. D. (2014). Attachment anxiety and reactions to relationship threat: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inducing guilt in romantic partn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6(2), 235.
[2] Bowlby, J. (1982).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1. Attachment (2nd ed.). New York: Basic Books. [3] Del Giudice, M. (2009). Sex, attach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productive strategies.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32(1), 1-21.
[4] Bartholomew, K., & Horowitz, L. M. (1991). Attachment styles in young adults: A test of a fourcategory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 226–244.
[5] Arriaga, X. B., Kumashiro, M., Finkel, E. J., VanderDrift, L. E., & Luchies, L. B. (2014).Filling the void: Bolstering attachment security in committed relationships.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5(4), 398-406.
[6] Mikulincer, M., & Shaver, P. R. (2016). Attachment in Adulthood: Structure, Dynamics, and Change (2nd ed.). New York: The Guildford Press.

© 版权所有:壹心理。如需转载,请在微信搜索关注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心理0时差(微信 ID:PsyTime)」,后台回复 转载 二字,按要求申请授权,谢谢。

排版:小鲸鱼  我讨厌蚊子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