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偶漏服药物,一定要做和一定不能做的,都在这里了

在上一篇【家长自助指南】文章中,我们就“孩子擅自停了药,还要不要把药吃回去”提供了分析和建议。

文章推出后,有不少家属还提了另一个疑问,也是临床中很常见的疑问:

如果不小心漏服了一次药物,对患者的病情会不会有影响?


是应该直接忽略这次漏服,还是拿到药后马上补吃,还是应该在下一次吃药时多吃一些?


01

首先,还是要再次强调精神科药物治疗的常识:患者应谨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擅自增减量,更不能擅自停药。

但是,有时候患者因工作、学习太忙而偶尔忘记服药,又或者因客观因素未能及时复诊,因一时断药而漏服,这也是比较常见的情况。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此,根据精神科药物的药理作用,精神科临床中有一套应对规则,简单来说就是:

第一,当患者漏服药物后,应先评估本次漏服对于患者是否有不良影响,并观察患者的躯体、情绪反应。


若患者因漏服已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到医院就诊,听从精神科医生的意见。

第二,对于绝大部分精神科药物(锂盐除外,下面会解释),偶尔漏服一次可参照以下3点处理:


如果发现漏服的时间规定服药的时间之间的间隔 小于 正常服药间隔的二分之一,则立即补服;

如果发现漏服的时间规定服药的时间之间的间隔 大于 正常服药间隔的二分之一,则不予补服,下次正常服药即可。

以下举个例子会更加好懂。

比如,患者李四应在每天上午9时、下午9时各服药一次,即正常服药间隔为12小时,正常服药间隔的二分之一就是6小时。

可是,李四在某天下午才想起来,上午忘记吃药了!假设他是下午2时才想起来的,那么,上午9点到下午2点的间隔是5小时(<6小时),那么他可以此时立即补服一次药物(完整药量)。

那如果,他是下午5时才想起来上午漏服了药,那么这时距离上午9时已经有8个小时了(>6小时),那就不用补服了,当晚9点按正常服用药物就行。

又或者是,虽然李四是下午2时想起来的,但药物不在身边,取到药的时候已经超过服药间隔的二分之一了,那也不用补服了。

切记!切记!切记!无论如何,都不能在下次服药时服用双倍的剂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单次漏服的危害<一次服用双倍剂量的危害。


另外,锂盐补服方法比较特殊。如果患者发现漏服时,距离下次服药还有超过2小时的时间,那应该立即补服。否则,就不用补服了。


比如,患者本应于早9点、晚9点服一次锂盐,上午漏服了,在下午7点前想起来了,那应该马上补服;但如果下午7点后才发现漏服,那就不用补服了;晚9点正常服药即可。

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连续多次漏服。这常见于患者在一段时间内开不到药,或者药物丢失了等情况。对此,重新服药前,患者不可自行用回原剂量,应重新就诊,听取专业的精神科医生的意见。

总而言之,如果偶尔漏服药,患者、家属不用过于焦虑。只要加强对患者的陪伴、观察,注重改善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避免引起孩子的情绪波动,再参照以上的方法处理,一般来说,都可以将漏服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02


在接受我们系统化心理干预的青少年患者中,有不少人也有漏服药物的情况。甚至有个别患者,无论是出于客观、主观因素,经常“漏服”,父母非常着急。

由于这些孩子即将接受、或者正在接受我们的系统化深度心理干预,而不是只靠药物治疗,所以我一般会站在多学科诊疗模式(MDT)角度,给出以下3个建议。

第一,父母必须清楚孩子的疾病诊断是什么,漏服的药物是什么,再根据孩子的实际病情做出理性的应对。


我们曾接诊过一位患者,他被外院诊断为双相障碍,其他精神科医生为他开了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及抗精神病药。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之所以有抗精神病药,应该是其他精神科医生考虑到他有精神病性症状,又可当做心境稳定剂来发挥功效。

接着,他及家人到我们机构面诊,我详细为他分析了病情,并指出其母亲一定要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

随后,该患者在排队等待接受我们的系统化心理干预期间,因抗精神病药已吃完,无法及时买药,导致有足足4天漏服了抗精神病药。

患者的母亲非常焦急、自责,心急火燎地来问我该怎么办。我与其母亲详细交流后,了解到面诊后,她已经有所反省,有意识地改善亲子关系及家庭氛围,孩子的情绪基本稳定。

而且,患者经过前期药物治疗后,精神病性症状已基本消失。患者漏服抗精神病药这4天里,并没有出现任何不适的反应。而且患者主动让母亲询问我,征求我的意见。

我便对患者母亲说,“虽然漏服了4天,但无明显不适,不如趁着这个机会将药停掉,继续观察。”

患者母亲采纳了我的建议,在我的临床指导下将患者的抗精神病药停掉了,观察一段时间后,均无明显不适。一次偶然的漏服,却成功促成了停药。

我与患者家属的聊天记录截图

当然,上面提及了,这次成功停药的特殊因素有很多,比如家庭关系已改善、患者情绪趋于稳定、精神病性症状已消失、漏服4天后没有不良反应等等。可以说,这些都是尝试停药的必备条件。

如果家长、患者发现偶尔漏服后,没有引起太大的不适,而且觉得该药对病情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也想趁机尝试停药的话,一定要与精神科医生交流!切勿自己照葫芦画瓢!

第二,如果孩子患病后作息紊乱、黑白颠倒,无法按照正常的“早中晚”的药量进行服药,父母应及时与精神科医生交流,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地服药。


很多青少年患者有严重的失眠症状,晚上通宵达旦地打游戏、玩手机,白天呼呼睡大觉,作息时间黑白颠倒。

而传统精神科用药方案一般都是“早中晚”服药,如果患者作息不规律,便难以按时服药,容易经常漏服,比如一天需服用3次,但其中一次孩子在昏睡,便只能服用2次。这样药效自然难以发挥作用。

基于这种情况,父母可与精神科医生反馈,与医生商量适合孩子的服药时间,或者选择作用时间更长的药物,尽量令药物治疗起到最佳效果。

第三,父母应理性看待药物的作用,不宜将康复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精神科药物上。


虽然精神科药物在整体上对精神心理障碍是确切有效的,但对比起其它常见的躯体疾病诊疗而言,精神科药物远远达不到“药到病除”的效果。对患者个体而言,其药效更可能没有部分父母想象的那么神奇。

另外,在孩子康复期间,父母应适当降低期待值,减少孩子的心理压力。

比如,最常见的情况:很多青少年患者在学习上遭受了大量的叠加性的心理创伤,一想到学习就痛苦。

若这时父母还总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或者经常提复学的相关话题,对孩子施加学习压力。这就很容易导致孩子的心理创伤被激活,表现为情绪爆发、病情波动,甚至病情恶化。如果此时就诊,精神科大夫往往会增加药物的种类或剂量。

如果不增加药物,这种创伤被激活后的情绪爆发会大大削弱孩子的药物治疗效果,万一擅自停药、偶尔漏服时,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也更高!

此时父母必须厘清思路,必须让孩子的情绪先稳定下来,才能慢慢找回学习状态,成功复学。否则本末倒置,病情只会不断发展、加重。

最后,再次强调父母还应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改善亲子关系及家庭氛围,这一点至关重要,能够有利于患者更快康复,其作用甚至不亚于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漏服一次精神科药物,怎么办? 》,医脉通精神科,2020年12月

文:何日辉  (公众号:晴日心身医疗)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